塑料袋不会灭绝,只不过把它变成了商品!
为了环保,个人的力量还是微弱的,主要还是国家的力量大。
评论曰:环保与便民应当兼顾,不能让老百姓生活变得不方便
实施“限塑令”之后,塑料袋已经变成商品,需要大家购买才能使用,塑料袋不是必需品,有钱的顾客可以购买,但经济并不宽裕的普通大众只有牺牲自己的方便,找来多年不用的竹篮、布袋或其他包装物到购物场所购买、提回自己每天都需要的生活用品。
“限塑令”中商家好像不会损失什么,反而还会因为塑料袋收费而从中获利。
一项禁令如果只是让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承担几乎全部责任,而看不到商家、政府在其中承担多少责任,显然有失公允。
习惯在与养成,当'菜篮子''米袋子'重回我们生活之日,也必将是碧海蓝天更加明澈之时。这种说法简直是笑话,'菜篮子''米袋子'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时代不会再繁荣出现。
虽然塑料袋被视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已经存在100多年了,最糟糕的发明的发明也是发明。这些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方便,但给环境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治理不是个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研发“人类最科技的发明”来治理塑料带来的危害,在回收和重复利用环节做出更大的努力才是正确的。
据专家介绍,中国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0%左右,80%填埋焚烧。发达国家中,德国和日本的废塑料回收利用率达到70%。
“限塑令”只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
国家颁布的“限塑令”已经是姗姗来迟了,当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在全面禁烟,禁酒的时候,我们才推出这项环保的措施。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应该颁布 “禁烟令”,“大量饮酒令”,“限制机动车行驶令”,“一次性筷子加强令”因为这些都有害于人类和整个生存环境。
采取“限塑”这项重大环保举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直至最终不再使用塑料购物袋,遏制“白色污染”。实施“限塑令”之后,塑料袋用量骤减,铁的事实验证了“限塑令”的效果,在大力倡导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无论如何值得人们高兴。
大家要深思呀,塑料袋用量骤减,目前的形式并不意味什么,如果现有塑料袋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出现,这个“限塑令”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花了钱的塑料袋,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成本,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和成本上升是敏感的,在开始的阶段,由于限塑令,消费者会暂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就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明显减少”。但这只是初期的反应,经过一段适应期后,人们的偏好就会改变,消费者就会认可收费的塑料袋,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会缓慢回复到或者接近原来的状态。因为消费者发现,他们找不到塑料袋的替代品。
替代品有,纸袋,它的原材料需要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布袋,它的生产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水,也有污染水体的问题。更主要的缺陷是不方便。
还有推广替代品,成本的增加谁来承担?政府、商家、消费者,究竟谁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问题不解决好,‘限塑令’就是再好,推行起来恐怕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人发表评论说,“限塑令”的本意不是减少几个塑料袋,而是在于提倡节约资源,过有节制的生活,爱护环境。
“塑料袋是石油提炼制成的,”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石油资源宝贵,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吨石油才可以做1吨塑料,如果用完就扔,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据说,每年中国消费者使用的塑料袋有30亿个,生产这些塑料袋,要用13000吨石油。13000吨石油,好像用在生产塑料袋上就是浪费,用在汽车上就是正当。其实,石油无论是用来生产塑料袋,还是充作汽车燃料,都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方便,具有同等的价值。
人人都希望环境好。但是,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提高和环境质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部分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对环境有某种破坏作用,如造纸和使用汽车。人们常常从道德层面上指责污染者,同情受污染者。但是大部分污染并非生产者故意为之,不是为了污染而污染,而是为了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得不如此,环境相当于生产的某种必要投入品。当消费者告诉厂家需要某种产品时,就应该意识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将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人类对于环境的高要求就会凸现出来,同时,也有能力为环境好转支付成本。这就是平时说的,先污染后治理。虽然人类想避免这个并非合意的结果,但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打破这个宿命,殊为不易。所以,环境与福祉并非就是一回事,环境更不是一切,它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东西。
确实有些发达国家,也对使用塑料袋有某种限制措施,但是实行限塑令的国家并不多,难道它们不担心环境污染吗?当然担心,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不用塑料袋,用其他的办法,成本可能更大。
“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会让“限塑令”功亏一篑。所以,疏导“心理堰塞湖”与疏导“地质堰塞湖”同样重要。现在地震灾区的“地质堰塞湖”绝大部分都疏导完毕。可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谁来给“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掏空“心理泥沙”疏导“开一条渠”,形成“活水”,让“限塑令”水到渠成,使人类与环境两相宜。
“限塑令”,是转变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一个契机,它不应也不能只是一道简单的“禁令”,需要政府、商家、消费者联手设防,共同呵护,让市民从无节制的消费行为转向一种有利于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简单生活。也许减少使用一个价格低廉的塑料袋,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大的分量,但它的背后却是对人类物质欲望的收敛、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敬畏。只有消费者从意识上改变,才能让“限塑令”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