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一轮大企业集团改革的旗舰——百联集团,再次迎来了机遇。 记者获悉,上海百联集团重新提出全国战略,用5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国性集团,其抓手将是百货和超商事业部重组。
“上海市委领导年初考察百联时,给了百联5年时间。”上海市一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百联集团全面推进各个业态的重组可能一时有困难,从目前看,可以抓住百货和超商,先试点突破。”上述人士解释说。
百联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流通产业集团,2007年经营总额1500多亿元。百联集团2003由上海市原商委下属的三大集团以及原物资局下属的上海物
资集团合并重组而成。其第一任董事长王宗南提出扩展全国战略,但合并三年后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乏善可陈;2006年第二任董事长薛全荣上任后,即提出
收缩战线,退守长三角。
2008年1月,原上海市国资委副书记马新生空降百联。百联由这名曾经担任上海电气集团总裁的年轻少帅掌舵,外界寄予厚望。
“拆船”开始了吗
百联集团的重组,从2003年开始,思路就异常清晰。当初上海四大商业集团合并组建百联集团时,上海市曾用“造船、拆船”的思路概括之:先将分散的国资商业资产联合重组,利用当时的市场机会联合做大后,再“拆船”分开卖个好价钱。
因此,百联集团成立始,就曾提出三步走:第一步集团层面整合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做大;第二步,经过几年时间整合好以后,一个一个产业板块去吸引外资、民资进来,通过产权多元化改革,将蛋糕做大,第三步则是寻求海外扩张。
但在全国扩张3年之后,从公开数据看来,百联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
百联股份(
12.00,
-0.03,
-0.25%,
吧)(SH.600631),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为5.54%,到了2007年末期净资产收益率7.69%。
目前,百联集团已成为下辖百联股份、
友谊股份(
11.53,
0.34,
3.04%,
吧)等5家上市公司的大型流通产业集团,拥有超商、百货、专业专卖、购物中心等零售行业的绝大多数业态。
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所谓的百货、超商的先行,还是将这些板块各自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从而达到存量资本吸引增量资本。
目前,百联的超商业态,管理包括联华超市在内6个知名品牌。2006年经营规模达到637亿元,占同期集团经营规模1482.33亿元的43%。零售网点遍布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超商门店总数达到了6200家,几乎占了百联集团门店数的80%。
而百货业态,一部分作为百货事业部被装进百联股份,一部分百货资产位于集团的部分购物中心板块,但因处于前期培育阶段,大多亏损。另外,友谊股份也有百货业态,目前下辖4家百货店。
百货和超商,如何寻求吸引民资和外资?东吴基金的一名研究员称,当务之急是,超商事业部如何找到壳,实现公司化,百货众多业态除了已经注入上市公司之外,其余部分如何找到上市公司,实现资产注入。
混合经济走向
百联集团引入民间资本,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是什么时候实施,“拆船”的时间的节点在哪,自然是要改革的决策层根据大势做出决断。上海社保案等诸多因素,百联的改革时机也就很少提上议事日程。
此次百联改革重启,此间上海国资改革专家认为,跟上海新一轮发展思路有关。
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向记者透露,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到任后对本地国资企业进行了密集调研,对于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很是关注,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研究,对于有关资产进行重组,力求创造更大的效益。
“把单一的国有资产变成多元的、混合资产占据一定比重的资产结构的混合型经济,是上海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步骤。”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对记者说。
还是从百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