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虚构的书信体连载,一起追忆那些走过的零售之路)
爸:
好久没给您写信。
这段时间,不停地奔波在各种毕业招聘现场,我喜欢s市,我想留在这里工作。
最终我拿到了四家公司的offer,权衡之下,却在两家犹豫不决,一家是零售公司,一家是制造业公司,两家公司在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确定性,任何一个选择可能都会影响今后的路。20岁出头的年纪太喜欢把重要挂在嘴边,仿佛每个选择都关乎命运。
选择也同样带来煎熬。那些天,我始终犹豫不绝,甚至想抛硬币吧,正面代表一家,反面代表另一家。
您说过,如果实在拿不定主意就去找一个人谈谈。别人或许给不了答案,但我可能就此豁然开朗。我去找了导师吴——我的师傅。
“你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师傅一贯是开门见山。
我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可以让这个答案看似完美,比如是否实现自我价值,是否能让自我满足,是否有一个宽容的工作氛围。但对师傅,我必须要直面自己的内心。
薪水,是的,我的标准是薪水。取得较好的薪水是每一个毕业生的梦想。这家公司开出了近乎相同的薪水,这也是我拿不定主意的原因。
我不得不老实回答:“薪水。”
师傅点了点头,这个答案并不让他意外。薪水是衡量一个工作是否有价值的最直观的标准,这也是我和许多同学选择一个工作的简单认识。
“其实不是薪水,是回报。”师傅顿了顿,似乎在看我的反应。“所谓回报,不仅是金钱还包括非金钱”。
“非金钱?”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提法。工作还能带来非金钱的回报吗?
“非金钱包括你能从这份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包括你的成长,还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师傅说,“你还年轻,如果仅把薪水当作一个标准,会局限于你的眼光,记住金钱不能代表一切,不光是现在,还是未来。”
我似有所悟。
师傅并没有给我答案。他让我再去看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说学经济的学生总要读懂这本书。
亚当·斯密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哪里呢?我的答案在哪里呢?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选择也意味着放弃。选择零售公司,就要放弃制造业公司;选择零售意味着前方有许多秘密等我探险,选择制造意味着放弃未知。
爸,那些天我总想起中学时读过的一篇文章,那本是一个平常的故事,不知为什么这时跃上我的心头。
故事讲的是一对同学,她们放学后路过一个粮店,每天都会看到粮店的员工粉头粉脸,在灰蒙蒙的房间里从早忙到晚,工作的地点就是一间小小的房间。粮店的员工就住在附近,家到单位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她们相视一笑,笑容里在表明她们都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中学毕业后,一人考上了大学,一人辗转却到了粮店工作,多年后,她们再次相遇,感慨万千。
爸爸,我多怕成为多年后在粮店工作的那个人。
这时我已经有了答案。
可能您猜到了,我选择了零售公司,我想看看那只看不见的手如何在市场旋转和运作。我给师傅打电话,师傅说,祝贺你。
决定的那一刻,无比轻松,身心轻盈,我又一次品尝到了选择带来的痛苦和喜悦。
我留在了s市,成为班里极少数的留守者。这些天,我不停地送站,送走了相处四年的同学,每一次我都要不争气地留下眼泪,带着这些眼泪也一并送走了学生时光。
爸,我现在正坐在空荡荡的宿舍里给您写信,过几天我也要离校了,告别我的学校生活。我的行李都已打包,堆在一角,能带走的愿意带走的竟然都是书,没想到在读大学期间竟然买了这么多书——这也是学生时代带给我的非现金回报之一吧。
爸,我就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期待又慌乱,满足又欠缺,欣喜又悲伤。此时此刻,前方美好明媚又深不可测。
一会儿同学约好去校园转转,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祝您好梦。
女儿宋玉
- 该帖于 2015/9/16 14:14: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