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绝壁上的乡村振兴,大渡河上最后一公里的电商路

银杏财经

积分:858  联商币:430
  |   只看他 楼主

撰文\ 风千语

编辑\ 春雨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是银杏财经第396篇原创文章】


沿着245国道前行,旁边是滔滔不绝的大渡河。


地图上,古路村离大渡河不过咫尺,却要跋涉3个多小时的峭壁山路。


这里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天梯彝寨”,过去数百年不知多少行人、牲口掉落悬崖不闻其声。


上世纪60年代成昆铁路动工,工人们见寨子里的农民总在悬崖的木梯间攀援,遂就修铁路剩下的铁材将木梯改成了铁梯。


铁梯时代一晃又是将近半个世纪。


2003年,当地人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称“骡马道”,长8公里、不到1米宽。村民们依靠着骡子或马,开始下山做生意,其实也就是在马路边摆摊,为了几块钱和过往行人讨价还价。


早出晚归路上就要花共6个小时,真正做买卖的时间并不多。


骡马出租也算一项生意,但随着折在山路上的动物数量增加,一些人便放弃了这个赔本买卖。


显然,古路村需要一条真正的公路。


2014年,村支书找到汉源县交通运输局反映情况,不久便有专家来考察,拿出了古路村修公路的初步方案,估算总投资要4600多万元。


这条公路最终没有修成,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更快速便捷的索道。


而今从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抬头,只见索道穿行,里面最多的“旅客”不是其他,正是邮政的快递。

△古路索道连接了古路村与外界的交通 (郝立艺 摄)


古路村本是四川最后一个没有通路的行政村,一条几分钟的索道,却彻底改变了它与世隔绝400年的历史。


拿着手机实现特产外销,红包收不停在村里已不算罕事。


有时候当我们在谈论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时,会忽略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譬如电商和物流的关系。


只有当一切事物在身边触手可得时,一切才会变得真正容易。


要在古路村这样的地方修公路不难,难的是将交通的价值最大化。如果只是多一条公路,村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背着货物离开家去山脚下等慷慨的旅客,那根本上的变化并不大。


有的路通往山下,有的路需要通往未来。


电商对于古路村这样的地方便是某种未来,一种真正与现代化接轨的未来。


01 悬崖上的物流:古路村之新邮站


提起向开强这个名字,古路村无人不知。


以前村民们知道向开强,是因为他担任过村小的老师,语文数学都教过。后来知道向开强是因为村邮站就在他家里。


古路村随便拉个人问“向老师家在哪儿?”,大家基本可以立刻指出地点来。


两年前,在开展脱贫帮扶时,雅安市邮政分公司协同汉源县邮政分公司经过认真考察,决定在向开强家设立村邮站。


理由主要有两点,一、向开强家开有农家乐,人来人往,信息通畅;二、向老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经过培训就能办理邮政寄递等业务。


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村邮站,它诞生的意义并不亚于一条公路。


古路村距汉源县城100公里,山路蜿蜒崎岖,哪怕是非常熟悉路况的老司机,这段路也要开3个小时,体积大的邮车需要的时间就更多。


狭窄的道路对每次会车都是一次严峻考验,更别提经常遇到的道路维修、山体滑坡、冬季积雪等状况。


过去,古路村的快递只送到临近的永利乡邮政代办所,代办员姜朝秀骑摩托车去乌斯河镇把包裹取回来,然后通知收件人。


一般情况下,村民们下山时顺路去取,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不说,坐车还得花几十元的路费。


2019年1月,村邮站正式开通后,汉源县分公司每周安排三趟汽车邮路取送邮件。


2019年之前,从汉源出发的干线邮车到达乌斯河镇就到终点了,后来这条邮路延长到了半小时车程外的乌斯河镇马托村。

△从汉源前往古路村,一路上山路崎岖、绝壁千仞 (郝立艺 摄)


快递在马托村中转之后,由马托村邮政代办员的面包车每周一三五固定前往古路村送货,目的地正是位于古路索道二道坪站房旁边的向开强家。


至此,曾经与世隔绝的古路村,快递也能直接进村了。


村民们**购物或是家人从外面寄回东西,大都把收件人写成“向开强”,快递方式选择“发邮政”。


为了方便收寄快递,向开强让女儿帮忙建了微信群,谁家来了包裹,他就在群里发个信息,村民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来取件。


或者按照约定,他把快递放在索道轿厢里,然后收件人在索道另一头取。不忙的时候,向开强也会自己坐索道过去,负责派送到家。


索道是免费的,从索道这一端到另一端,只需要不到4分钟。


单程3小时的骡马道一去不返,借着4分钟的索道,古道村的村民在峡谷强风吹晃的轿厢里来来去去,脚下几百米是奔涌大渡河。


六十多岁的张明娴从没想过有一天可以随时收取两个女儿从**购买的衣服和鞋子。一直以来,她远在外地的女儿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时,才把买好的东西捎回来。如果是急用的物品,就约定好时间,逢赶场天到临近的皇木镇去取。


老人可以很快收到儿女的心意,年轻人也从网购中获取诸多。


向开强说:“这两年,村里的年轻人很喜欢网购,特别是有些家里有奶娃的,经常在**买些尿不湿、玩具之类的,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经常网购东西寄回来。”


“618”电商促销前后,古路村的快递比平时多一些。这天,向开强坐索道去古路村5组送货,有两个快递都是年轻妈妈李娟的。


“辛苦你亲自来送了哦,向老师。”正在做饭的李娟赶紧答应着走出来,背上还背着不满周岁的女儿。


这次的包裹是李娟在拼多多上买的50根带着漂亮木头手柄的烧烤铁签,李娟的公公婆婆经营着一家民宿,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游客前来用餐和住宿。


“过去给客人们烧烤都是用炭火烤,但是夏天炭火烤实在是太热了,所以前阵子我在**买了一个电烤炉,没想到烤出来还挺好吃,所以这次我又买些上档次的烧烤签子。”


接下来,李娟还计划在拼多多上再买点统一的白色床单被套,提升下客房环境。


向开强自己也摸索着学会了网购,家里的灯泡、水管等都是他在**拼单购买的。

△古路村村民李娟和婆婆一起在**挑选东西(郝立艺 摄)


02 核桃、花椒撑起的乡村旅游经济

古路村曾是汉源最贫困的一个村,也是雅安市唯一没通公路的村。


过去,古路村不少村民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有的老人在去世前,最后的愿望就是想去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


采访资料显示,当时古路村一个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仅167元。


其中有一个村民,身上穿的衣服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家里没有床、没有被子,没有多余的衣服,晚上就在火坑旁过夜。他所有的衣服都是穿在身上的,大家估算他的全部家产就值54元。”


走出去便成了古路村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熟悉汉源县的人都知道,黄果柑、金花梨都是这儿的特产,水果之外还有远近闻名的汉源花椒。


然而古路村由于交通问题,并没有推广不易保存的水果特产,而是从盐源县引进了优良核桃品种。


核桃与花椒便成了古路村主要外销的特产。


最先试验核桃种植的人是兰绍林,核桃种出后,由于以前要走3个多小时的骡马道,新鲜核桃没有人去收,兰绍林只能卖干核桃。


“游客买得少的,就自己带下山,买得多了,我就60块钱租匹骡马,帮忙送下山。”


一开始为了运输方遍,兰绍林选择了自己养骡马。几番折腾下来,由于骡马道陡峭、路途遥远,兰绍林前后折损了三匹骡子,即两万多元。于是,他放弃了自己养骡子的计划。

△骡马道


物流到村后,这里种植花椒、核桃的农民也开始纷纷搭上电商快车。申绍华是个中优秀代表,有时他的手机一天就能收到上万元红包,这些红包来自全国各地买核桃和花椒的人。


黄贵均做邮政代办员有十几年了,他亲眼见证着农村电商的发展。


“以前站点的快递量很少,每天收到的包裹也就几件,现在每天收件量有六、七百件,寄件的也越来越多。”


电商深入偏远乡村,其效应并不止于买卖货物。


现在古路村搞起了乡村旅游,办起农家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古路村吃生态美食,住悬崖民宿,临走时还会带上不少当地特色农产品。


家中有土特产的村民在加了游客微信后,还可以进行多次销售。


据介绍,节假日的时候,每天有几百上千人次到古路村,国庆、五一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达到上千人次。


古路村生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里,注定与“路”难分难舍。


古路原本由“咕噜”得名,峡谷的风把石头吹到大渡河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古路也照应了村子一路以来的发展,因路贫困,也因路发展。


客栈外嵌在崖壁上的骡马道,在索道搭建以后,反而成了古路村的旅游金字招牌,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看悬崖上的骡马道。


七十岁的古路村村民李国恩开了一家客栈,春节是他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客人不仅有成都和外省,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的。


越来越多的游客去体验骡马道,证实了一开始放弃修公路,转建索道是一个明智之举。用村支书的话来说,修建公路不仅破坏古路村的自然景色,也会让古路村失去自己的特色。


《中国国家地理》将大渡河大峡谷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峡谷之一,专家如此评价:她是一个旷世深峡,堪与长江三峡雄峻风光相媲美的绝尘幽谷,两侧壁立千仞,千姿百态,如画如雕。


“天边的村落”古路村进一步与外面的世界接轨。


03 有的路通往山下,有的路需要通往未来


古路村邮路的畅通和电商的普及,使得村民们不仅能在**买到更多、更实惠的商品,村里的特产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年轻人们不用外“逃”,在家乡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在川西,像古路村这样的悬崖村并不少。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也曾因为媒体报道广为人知。2015年阿土列尔村受到外界关注,那时村民进出村子需要攀爬218级藤梯,2017年藤梯变成了钢梯,再往后,村民们搬进了县城的新家。


时间虽短,这些悬崖村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现在,阿土列尔村的村民们在悬崖上的旧村开民宿、做导游,在悬崖下的新家学刺绣、种果树,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悬崖村们脱贫的故事始终在传递一个古老的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并不是简单的送东西,而是要充分调动起贫困人口的自主能动性。


去年,《光明日报》一篇题为《古路之路背后,站着大半个中国》的报道,点明了古路村乡村振兴的一个事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一二线城市的繁华,抛下小城镇的家乡,去远方奋斗时,大半个中国才刚从贫困中走出来。


资本总有看不到的市场,电商行业摸索攀爬二十载,其实还有很多峡谷、腹地未到达。


乡村振兴更多的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授人以渔,这显然是一条更有理想和未来的道路,值得更多的行业参与。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