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老了,一直生活在回忆里。。。。。。
------------题记
上学时的一则笑话,一直念念不忘:一男生在校上课期间翻墙逃课,
被看门保安抓住问:
“为什么走后门”
该男生指了指美邦的上衣,答“不走寻常路。”
“这么高的墙,你是怎么翻过的?”
该男生指了指李宁的裤子,答“一切皆有可能!”
“刚才为什么一直跑,喊你怎么也不停?”
该男生指了指安踏的鞋,答“永不止步”
现在发现,这些品牌的宣传语对我们的生活,能解决很多的烦恼或者困惑。。。。。。
作为一名超市人,我们一直在研究商品,研究顾客,研究费用,研究环境,研究线上线下,研究策划,可我们发现了么:超市工作的人的年龄都大了?
有没有发现,我们去超市购物,很少看到20--27岁的员工,也就是出生于1988年--1995年的这些人,哪去了?我们在超市能看到的年轻人,还是2004年左右入职的那些人,基本出生在1975—1985年的人,2015年,我们在超市也能看到那些年龄在50岁左右的大姐大哥们。
上月去百货购物中心了,发现那里导购的年龄也比较老了,出生于1988年—1995年的人去哪了?是这些年出生的人少了么?还是他们都去开网店了?真的很少见到她(他)们。。。
2004年学校毕业就进了超市收货部的订单组,一个办公室8个人只有2人新婚,其它的都是未婚,现在门店的收货部,都是为人父母了,没有一个未婚的。。。。。。
2004年我们门店的20、30个防损只有1、2个人结婚了,2015年的门店20个防损没有未婚的了。。。。
2004年的卖场,主管和员工们多数也是未婚的,且超市里80%的人员都不是本城市的,都是从各个地方汇集到一起的,更准确的说是各个农村往城里过渡的人,学校往社会过渡的人。【1988年后农村已经实行了独生子女的要求,多数人家里都只有一个儿子和女儿,现在农村发展的好了,1988年后出生的人也不愿背井离乡的去外地打工了,曾经出去的人也会告诉他们远方的城市没有想象中的好,因为离家远,离家的人一年有时还回不了一趟家。】那时候,上班的员工特别有激情:因为年轻,因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刚刚可以自己挣钱吃饭了。2005年我做人事招聘时,记得招聘收银员时:年龄要求18---25岁之间。2015年再看看超市的收银员,我店60名收银员只有5名未婚,其他的也都30岁以上了,也有40岁的大龄姐姐,而现在的人事再招收银员时,也限制在40岁以下了,有工作经验的还可适当放宽。。。。。。
2004年大家在找朋友时,可能因为在一起长期工作的缘故,超市有一个现象:防损员找收银员,理货员找促销员,卖场主管找办公室文员或者洗化部的促销员【因为卖化妆品的促销员相对还是漂亮点。。。】,那时的很多人都很年轻,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另一伴,我也是。2015年时,超市工作的人除了2004年时的年轻人,还有刚退休和将要退休的大姐大哥,都在超市操心着给自己的女儿或儿子在找合适的伙伴。。。。。。。
2004年,那时的员工住集体宿舍,晚上一起出去玩的,疯的,都是那么的开心,也不觉得上班累。2015年,员工刚上班就感觉累:没有精神。工作也是在这儿混,找不到前进的动力。现在在超市上班的人,多数是为了照顾家,上早班下午辅导孩子作业,上晚班早上送孩子上学,孩子不上学可以呆到卖场玩。上班也只是混个时间,工作能拖就拖,挣着可有可无的工资,拿着超市的特价商品或赠品,慢慢的生活着,给自己找个事做。。。。。。
2010年的公司内部论坛还是很活跃的,很多人都会经常上论坛的,论坛的每个分类也都会每天有不少于6篇主题被不同的坛友在更新,大家会发发牢骚,爆个料,工作不会了求指教,娱乐一下,互动一下,大家还是有些想法的。2015年,论坛一个月也更新不了6篇,很少人再去看,再去关注,因为现在的员工年龄老了,不愿也不会玩电脑,稍年轻的员工也太忙了:忙着下班,忙着照顾孩子,忙着照顾家。。。。。。
一直以来,经营者也害怕超市人力的断层,但超市的收入越来越抓不住年轻人,怎么办呢?招聘储干或叫MT,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卖场,百般呵护,可结果呢?本城市各大超市储干留下的比例不足15%,即使留下的也是所谓的做办公室的,因为采购这个词的吸引力,采购部能多些。卖场的储干人数占比不足5%。今年我店元月份、2月份分批招储干35人,卖场留下2人,办公室留下3人,卖场的1人和办公室的1人现在也准备拿到12月份的双薪后离职。11月我店又招了13个储干,真不知道他们是否能留下来,能留多久?
我在想:再过十年,80后的我们也老了,还有人去超市上班么?供应商送来的货谁会摆放到货架上呢?卖场还有理货员么?任何行业的竞争都是人的竞争,没有人了,没有年轻的人了,这个行业的明天再哪里呢?
也许我多虑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也许会让机器人遍布于各大卖场,顾客购物也仅仅需要在家点点鼠标,或者动动手机。超强的物流便会把需要的物品统一放在楼下的随处可见的便利店,或者直接送到我们的家里。那时的老人也不用再去超市排队抢特价了,只在家里利用手机或者鼠标便可购到所有的商品,如果真是这样,每个人都可在家解决吃穿住,恐怕行的机会也少了【现在过节期间的景点排队、高速堵车是我们不愿远行的重要原因】。人和人还怎么接触呢?可能聊天呀,八卦呀也都在网络上玩了,彻底的生活在虚拟的、游戏的世界里。
以后的以后,没有年轻的人再愿意去超市、去卖场上班了,超市的未来在哪里?超市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呢?我不知道,但李宁的品牌宣传语应该可以解释:一切皆有可能!
一、谢谢你的回复。
二、文章做以下补充:
1、俺老师说了: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超市的基层员工相对来说我感觉没有那么的辛苦,工作也没有多少压力,选择这个工作的人少了,可能因为薪资太低。
2、我不做人事很多年了,我也只是卖场的中级理货员,我做超市的感觉和白岩松做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痛并快乐着。。。。。。
3、普遍认为没有出息的人才干超市的观点不是别人形成的,是我们超市人自己说的,举一个例子:还记得几年前家乐福熟食被记者卧底学习,参观后曝光的事情么?还有各路记者对各个超市暗访的事情,对超市的管理人员影响满大的。在一个知名的企业的城市经理给超市各店长开会时说:现在年底了,我们是要为春节销售补充人员,但是如果感觉应聘的脑子比较聪明,又特别漂亮有气质的,这类人我们还是不要招聘进来,否则春节后就是315,把我们某一个细节曝光我们的春节绩效就什么都没有了。年轻的,漂亮的,有能力的不会来超市,因为超市的工资也只能找到各方面能力都不是那么强的人。。。。
4、超市的核心管理者也认为卖场的一线员工不需要什么技能,只要能按要求拉货,上货,卖货就行了,不需要什么技能,能2000元找招聘一个人来干活就不会出2100元来招聘另一个人;事实也是这样,理货员让40岁的人干和20岁的人干好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货都拉的动,都能整齐的摆到货架上,但时间长了管理者就会发现:20岁的人对卖场是有想法的,会想怎样会更省人力,怎样把货卖的更好,会去别的地方学习,如果适当的引导,20岁的人会更有工作的激情。40岁的人已经习惯了这样,上级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思想相对比较成熟,想法也比较固定。
87年人,进入这个行业也才3年多点的时间。
说点自己的感受吧,这个行业就像楼主说的一样,卖场确实年轻人少,为什么呢?卖场的基层员工薪资待遇是低,而且说实话还是很辛苦的(我是生鲜)主要看到的都是生鲜的工作。门店上的基层工作,公司也不会开出多高的薪资来招揽人才的,所以基本就是一些大姐大妈来混点社保,照顾照顾家里。所以工作也不会上心的,经常在卖场会看见员工和顾客吵架,员工的抱怨,其实我觉得这真的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的零售行业,我觉得服务是越来越必不可少的。所以员工的服务态度很重要,如果公司能开出比较合理的薪资,以及关爱的企业氛围,我想还是能留住一些年轻人的。但是超市这个行业的工作氛围我是真觉得不怎么样(只是个人感受我们公司,其他公司不知道哈)。作为一个87年的人,现在我也有了小孩,需要养孩子了。目前的工资待遇捉襟见肘啊。这段时间也在考虑是不是换个行业试试,或者自己去做点小生意吧
很高兴认识大家,这是我的第一张帖子,也是进入零售业的开始。以后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我是1993年的 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以下说的话 纯属站在我个人角度 进行分析,所以不够全面,但是代表了部分的意见而已(欢迎大家批评)
应该我哥哥是89的,所以我应该没有记错的话,在本应该好好接受教育的时候,88-91这一部分的年轻人应该将本该认真学习的青春奉献给了电脑,这直接导致,在他们心中,去超市上班是绝对不可能做上什么管理层,因为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对于他们而言去超市就是卖苦力,算到现在他们正值生活的发展上升期,让他们去超市上班的时期,应该也是不够;
而在92-95这一代,手机占据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加上互联网高速的发展,网络科技的就业形势相对比超市对我们更有吸引力,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不愿意从事这一类型工作。
其实在我心中,有一点我觉得是导致会出现超市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超市管理层、员工对于自身工作的非理性认识和恶意的批评。当你对自己所属的环境都能进行恶意的评判的时候,你怎能求得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就我听到的,和看到的,大家都认为超市内部的很多工作,无论哪个人都可以做,但是实际上,如果大家都能够考虑到很多事情不同人做效果不同,思想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应该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人才流失的情况。
有句话说的好,看到别人说的再多还不如自己亲自去做,付出不一样,收获的车子会不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状态,就可以了。
因为我抱着这样的心情,所以我想加入零售业,我想去做,明年就正式上班。
偶然看到这个论坛有这么多的零售业的高手,以后就可以更好的做好这一行了。
2015-12-03 08:54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请问一句:什么样的薪资是合理的?在打工者看来,工资当然是越多越合理。在投资方看来,工资和福利是越低越合理。所以那些所谓的“中庸”者就会说,现在这样就是最合理的。
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想过,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员工(内部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思维方式基本上都是少数服务多数。一旦发现自己处在劣势时,一定会去寻找自己认同的多数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说到底,其实就是当今社会缺乏了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尊重。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也是胖东来,海底捞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根本原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