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万达年会爆出的一系列数字,成为业内热传,在经济寒冬里,万达整体收入2901.6亿,同比增长19.1%,除了销售方面业绩不错之外,在电商方面,王健林还提出了新的目标,飞凡开放平台今年至少要接入1000家购物中心。
2015年飞凡转型决定做开放平台,不再只是万达的电商部门,而是要做一个区别于阿里京东的全新消费体验平台,这个平台的特色,从去年平安夜圣诞节的活动可以体会一下:
一个活动,一亿次互动
去年圣诞节,飞凡开放平台做了一件“非凡”的事:在联合200+购物广场开展的“圣诞狂欢夜”活动当天,百余座城市200+购物中心的客流量达2400万;当天飞凡APP下载量高达100万,订单量超过了200万笔,人均停留时长超过了1小时;而飞凡Beacon摇一摇甚至突破了1亿次。
而去年圣诞的不俗表现,打响了飞凡商业联盟的第一枪,据说获得了实体商业的经营者、商家与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低调的飞凡,除了在半年前通州万达上线的时候,稍微发了点声,半年来已经吸纳了600个购物中心入驻,搞一次促销,居然都能有上亿次的互动。
改版之后的飞凡到底想干嘛呢?
他们想让一个飞凡APP满足用户所有出行需求。
比如,可以让用户提前知道新品情况,知道停车位情况;买了东西能送到家里;能一下子就搜索正在打折的信息;能排队能定座能预约。如果只是在某一个购物中心做到这些,也不难,但是,到多个购物中心都可以做到这些,目前除了飞凡,还没有别的平台。
线下商场也的确需要一个大平台来完成,线上消费有淘宝京东,但线下还没有统一平台,淘宝微信一直都想染指,但效果寥寥,就算所有商场都有微信公众号,但基本就是个摆设,只是发布促销。
对于用户来说,上午前往东城区某商场,先下载它的APP,查找车位、品牌专柜、餐厅,而下午前往西城区某厂商,又要先下载它的APP,查找入口、排号吃饭……每去一个地方都要先下载APP,甚至有些没有自建APP的商场,更是让消费者望而生畏。
飞凡意图解决这些体验痛点。
首先,优化基础体验。
以APP首页的停车、找店、排队为例。
以往开车去商超的消费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来的时候在地下停车场不停地转悠寻找车位,走的时候还要在离开的路径上兜圈。而现在,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停车”来查看剩余车位,关联银行卡后还可以一键缴费。
另一方面,曾经想去品牌专卖店却在各个楼层来回寻觅商店的消费者,可以通过APP的“找店”功能,输入目的地查看品牌行走路线,还能及时获取该品牌的优惠信息。
肚子饿了却不能及时就餐,应该是最没有天理的事。但商超吃饭的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找店、取号、排队、等待提醒就餐。这个过程中,最无奈的事是:上了个洗手间回来发现叫号过了,重新排队。怎么办?飞凡APP的“排队”功能,消费者可以远程提前预约,排队、到号提醒……。
此外,飞凡APP上的“电影”功能可以在线选座、购票,并有开演提醒、扫码入场服务等。
其次,升华对消费者的服务。飞凡为所有会员提供了通用积分联盟服务。消费者一旦注册会员,在任意商户完成消费、获得积分,就能享受积分在跨企业、跨行业之间实现积分的自由发放和核销。
举个例子,你在与飞凡合作的购物中心获得消费积分,就有机会拿它成功换购机票,或者是酒店的一晚住宿…这种积分在联盟中的全面循环,不仅极大丰富购物中心会员积分获取和使用场景,还能给消费者消费带来极致的愉悦感,促使他们更加活跃。
购物中心也该抱团了
半年前,飞凡APP上线的时候,调戏电商作为少数见证媒体去了通州万达现场体验,当时他们运营负责人对媒体说,我们要做城市商圈以及各大购物中心的开放平台,不只是做万达的电商,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但当时,媒体还是很谨慎,认为购物中心都是他们的对手,不会轻易加入的。
但是,从万达年会公布的数字来看,2015年飞凡开放平台上面已经有600个购物中心入驻。王健林更是在2016年树立了上千个购物中心入驻的目标。
对于购物中心来讲,这几年的折腾也差不多可以证明一个真理:单打独斗做电商没戏!
无论是入驻天猫,还是跟着微信玩O2O,都是隔靴搔痒,只是围绕简单的产品促销在做。难以完成他们“互联网+”的转型。
必须让购物中心“自成生态+平台生态”结合的模式,才能让他们真正受益。
据悉,飞凡对他们的服务包括:
首先是大会员体系能给各入驻购物中心快速完成流量转化。入驻飞凡的所有购物中心和商家可以共享飞凡的会员。
其次是营销平台为购物中心提供精准营销。所有购物中心在一个统一的营销平台中的好处是:实时汇总各购物中心内的消费者数据,完成用户分层,快速反馈商户营销活动信息,通过整理和设定,将营销活动策划的环节自动化,大量节省资源和成本,提高商户营销效果。
这两种服务让购物中心的电商化既有自营又有协同。当然,只有几个购物中心入驻的时候平台效应起不来,如果,今年能有上千家购物中心入驻,飞凡模式,就差不多成型了,而且,恐怕将成为全面带动购物中心转型的一股生猛力量。
(调戏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