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8楼龙晓,你所说的营采矛盾,在大多数企业都会碰到的,以前的家乐福和欧尚没有,但存在很多弊端,营运如果控制商品的采购权利的话,那就是权利太集中,权力太集中的结果是家乐福的悲剧,腐败太严重了.等于是把零售业的核心业务全部给了营运.所以现在基本都采用营才分离.各自监督,但营运和采购都想按各自的想法办事情,都认为各自读,尤其是都有各自的老板,要向各自的老板负责.营采矛盾必然发生.至于供应商当然会利用其中的矛盾创造自己的最高利润.说到底还是企业的监督和控制机制问题,在私有企业这个问题因老板家族参与经营问题更严重,经理人很难平衡.外资企业这个问题也同样严重,但各自在找平衡点,它们的体制好点,监督机制健全点.加上没有家族成员这样的问题就好多了.个人观点,不太全面.
azt2001- 该帖于 2011/11/29 0:29:00 被修改过回35楼azt2001,
您说的是大的零售企业内部的营采矛盾。其实不管在一个零售企业内部是由营运控制采购,还是采购控制营运,腐败都一样的产生,谁掌权谁有腐败的资格。
在中小终端,就像云灯和我所经历过的一些零售中小企业,营采没有分工得特别明显,但这里面,基本上是谁掌握了商品的渠道,谁掌实权,其他成为一个做事不讨好的角色。
我这里是深度思考这个现象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在整个产业链上,资金和资源囤积在中间商环节上,两头的厂家和终端都是做事多,付出多,利润小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零售业中拼命向供应系统靠紧(不管他是采购身份还是营运身份),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有暴利可图啊。为什么有暴利可图,很简单,资金和资源就在中间商环节上高积存。
从社会经济学理论上看,整个产业链资本成水蛭形分布,即中间商环节资本在高积存,厂家和终端资本积存相对少。这是一种极不均衡的分布模式,但这种分布模式却有利于中间商环节进行资本运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物价在成本价和售价上差距难以体显正常平衡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也是终端对物价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小的原因。
这种棒槌似的产业链资本形态的形成并非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形成的。中间商的暴利已这么明显,而且愈演愈烈。国家怎能通过终端来平抑物价?因为原因的根本环节(也就是资本)不在终端,只在中间商。玩得起资本,而且刻意在操作资本的也在中间商环节。
写了这么多,不知能理解的人有多少。
总之,我想说的是,终端没赚到钱,但钱去哪儿了?想想吧。我不做营运,只是终端营运成为最无利可图且劳动率最高的角色。这里不仅有零售业内部对营运定位的问题,但更体显了现在产业链上的一种观念:赚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赚钱。为什么?谁在剥削谁的价值?好好想想吧。
2011-12-04 22:15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