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商业地产 -  贴子
675  |  1

主题:为什么当所有大企业都争相裁员时,稻盛和夫却不裁员?

绿光仙境

积分:50064  联商币:25243
  |   只看他 楼主
为什么当所有大企业都争相裁员时,稻盛和夫却不裁员?

城市概念图1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近期,裁员风暴席卷全国,各行各业极少幸免,各级职场人风声鹤唳、人心惶惶。而商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代表,又始终处于“疫情暴风眼”,相关压力更大。

据联商网最新调研显示:24%的零售人薪资出现下降,超过一半人有跳槽想法。这实则标志着压力已然开始全面传导;当经济大形势与疫情大趋势(长期共存,不时反复)两相叠加,恐惧上升到“恐慌”,由此,“真正的风暴”即将成势,因为恐惧的根源不是外在,而是内在。

当裁员成为一种“风潮、甚至竞赛”之时,该不该跟、怎么跟不仅成为了一种选择,更是真正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根本展现,无论曾经嘴上怎么说,当危机来临之时,究竟如何抉择?“真相即将大白”。

一、经济的发展规律是?

宁高宁先生曾在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到:经济发展不可能是永远一条直线地上升,总会有回落的时候,这是规律,只不过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发展太顺了,所以大众潜意识里就认为应该“只涨不跌”,这其实是有违规律的。

的确,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从来都是起起伏伏、有起有落。以近邻日本为例,其经济爆发阶段增长比我国还迅猛,甚至被誉为“买下了大半个美国。”但之后栽的跟头无比惨烈,甚至30多年都没缓过来,被称为“消失的三十年”。

所以,需要首先建立的一点常识是:经济发展如同世间万物发展规律相同,有高就有低,有起就有落,比如农业有“大小年”,一般丰收的次年即会减产,没有一直是增收的土地。换言之,即世间万物一体两面,且能量相等。此即“能量守恒定律”。

因此,经济只增不降是不存在的。而反之亦然,只降不增也是不可能的,早晚会触底反弹。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二、经济危机企业纷纷裁员时,稻盛和夫怎么做?

1973年世界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各大日本企业纷纷以大裁员过冬。稻盛和夫所创建的京瓷订单暴降,九成员工无活可干,但稻盛和夫并没有裁员,他说:“十分之一的活让十分之一的人来干,剩下的人一起打扫工厂吧。”

此后他还下了个决定,宣布从总经理到系长的所有管理职位干部全部实施减薪,但危机没有好转,依然没有订单。

日本是有“春斗”传统的,即每年工资普涨20%-30%,且日本工会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第二年“春斗”将至,稻盛和夫向京瓷工会提出了冻结加薪的请求,希望延缓一年。这在其它日本企业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日本工会的维权与斗争意识、能力是相当强的,这可谓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

但没想到的是,由于之前坚决不裁员以及对员工坦诚、开放的态度,京瓷工会不仅完全同意,而且愿意承担与上级组织冲突的风险,站在企业一边,甚至不惜与上层工会决裂。要知道日本工会确实是保护职工利益的最核心组织,而京瓷的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不惜与自身利益的保护组织决裂,这听起来多么地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真实发生的。这也说明在京瓷员工的心中,企业比上级工会组织更在乎及能维护自身权益。

京瓷工会是这样回复上级工会的:“我们要劳资一体,共同维护我们的企业,企业处在这种困难的情势下,社长提出冻结加薪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愿意接受,如果你们认为我们这样做是胡来,我们可以脱离前线同盟(上级工会组织)。”

谁说企业与员工是天然对立的?是完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稻盛和夫治下的京瓷用事实打脸了这一论点。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因为京瓷是稻盛和夫创建的企业,一直被他的哲学洗脑,所以才会有这种结果,是特例,放在其它企业就可能完全不同了。”这也确有可能。但没想到稻盛先生在之后又验证了这一抉择的普适性:他以78岁高龄出山拯救日航,同样是这样的操作,同样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这难道对我国企业与企业家没有启示作用吗?难道同为儒家文化圈的中日员工有什么巨大差异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诚的付出必有收获,这也是能量守恒。

三、浅谈当下大形势下,我国企业的抉择之道

当下大形势是怎么样的?相信每位置身其中者都不言自明,但最可怕的实质是大众预期,因为认知决定行为,越悲观的预期决定着越保守的行为。

恰如联商网调研昭示:当下我国员工与企业已出现“双向承压与矛盾”,即两方都在承压、两方又都不满意。有几点是尤为需要警惕的:

·打工人方面,“捧上铁饭碗”重新成为了集体追求,北大博士考城管,名校硕士、海归争考乡镇基层编制的新闻已屡见不鲜,大众越来越麻木;甚至之前以创新、敢于冒险闻名的互联网大厂骨干也开始纷纷争取“铁饭碗”.....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因为绝大部分的铁饭碗是不创造“利润”的,是靠税收支撑的,越庞大的铁饭碗队伍意味着越高的税收需求,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 企业方面,裁员似乎成为了一种“最优解”,因为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其影响也是深不可测的:当“形势不好时”,员工其实是比管理者更敏感的,一有风吹草动,大家便草木皆兵,纷纷做最坏打算,惶惶不可终日,更多考虑“后路”,所以效率与专注度必然会受影响。而当(裁员)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板上钉钉时,员工则会集体躁动起来,“小道消息满天飞”,这对企业的影响就更大了。

而在此时,若如稻盛和夫那般“反向操作”,员工则会生出巨大的安全感与优越感,从而对企业生出更高的归属感与感恩心,由此带来的正面影响与声誉传播也是巨大的。

大家纷纷在想能为企业做点什么,所以更加努力工作,这就是人心的底层逻辑——“知恩图报”的具体展现,也是所谓的“人心红利”;另一方面,员工对企业也会交口称赞,由于与其他企业行为的巨大反差,各大媒体也会集体关注与点赞,这对于企业品牌与商誉的带动是必然的。这点看看“老乡鸡”就可以了,

但你或许会拿诸如国企、央企等举例反驳:它们在危机时是不裁员(正式员工)的,但也没见相关正向反馈出现。这实则又涉及另一话题:“铁饭碗认知”:在大众心智中,体制企业代表着“铁饭碗”,所以似乎入职了体制企业就与端上铁饭碗划上了等号,大家选择体制企业更看重的是“持久稳定”。所以当危机出现时,体制企业不裁员被视为理所应当,裁员反而就不正常了。

之于体制企业,不裁员非但没有激发员工的感恩之心,反而更夯实了他们“选择铁饭碗的决策正确”的认知,不仅未产生正向影响,甚至激发起了一种“病态的优越感”(比如当下未婚女性找对象越来越倾向体制男),这实质就是“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追求稳定、端上铁饭碗”备受追捧与羡慕。

这或许就是最早国企改制时,顶层为何这么坚决的根本原因了(国企职工大量下岗)。但也正是因此,反而倒逼出了全民的巨大潜力与经济活力,这与农业的“包产到户”异曲同工。

因此,面对危机时,非体制企业不裁员,会获得巨大与深远利益;而体制企业选择裁员,反而会激发员工活力与效率。截然相反的操作,却获取了相同的结果,一切皆有原因,应加以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

四、稻盛和夫选择危机时不裁员最终获得了什么?

1.员工的感恩之心与高度的主观能动性;

2.在危机过后,成为极少数完好保存所有生产力的企业,且员工干劲十足,企业业绩实现持续大幅暴增;

3.其经营哲学获得了实践验证,更加夯实了未来发展之路;

4.成为了备受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尊重的企业与企业家;

5.为稻盛和夫的传奇人生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裁不裁员看似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就是格局,也是“企业家精神及其经营哲学”的具体表现。

因此,信奉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企业家们,真正验证的时刻到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若此刻“言行不一”,那么或许“尽早离场”是最优的选择,因为之后再想“自圆其说”,真的有点难了。但对于能够“知行合一的企业与企业家”而言,真正的机会来了,相信你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