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180  |  1

主题:刘积仁不爱“凑热闹”,但东软集团喜欢“追风口”

刘志刚TMT

积分:20980  联商币:10546
  |   只看他 楼主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这段时间,东软集团可谓是时来运转。

先是在两个月前,通用技术集团(央企)战略投资了东软医疗,直接把东软医疗的估值推到了破纪录的145亿元!然后就是最近,东软集团又宣布,与通用技术集团所属资本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疗信息化、健康养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实力央企和民企巨头联手,这释放的想象力,直接就冲淡了东软集团半年报业绩放缓的不少阴影。

或许是受此鼓舞,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介绍称,此次合作后,东软医疗将于明年启动上市进程。

据了解,这也将是东软医疗第五次冲击IPO了……

不过无论成败如何,这次有了央企的加入,东软集团和创始人刘积仁心心念念了许久的大健康生态,都能得到一次全面的强化。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现在东软集团唯一营收下滑的“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以及整个东软大健康板块,都能由此扭转市场颓势表现呢?

频繁跨界的东软,吹散了刘积仁的大健康理想?

回看过往,虽然现在东软集团旗下也有着东软教育、东软熙康(熙康云医院)等上市公司,但真正让创始人刘积仁寄予厚望的,却是东软医疗。

刘积仁曾对外表示,“东软集团十分看好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机会,将围绕健康医疗领域继续加大投资,成为数字化技术推动医疗事业变革的推动者。”

所以为了推动东软医疗上市,此前东软集团甚至不惜以“业绩对赌”的方式来加码押注。

并且在最近的半年报中,东软集团也提到东软医疗、熙康、望海三家创新业务公司,与公司自有医疗健康业务协同,形成了在“大健康”领域的生态联盟……

不过可惜的是,哪怕刘积仁已经如此重视东软医疗们,但偏偏东软的大健康板块表现都不怎么好看。

东软医疗,连续四次IPO失败;至于熙康云医院,不仅营收从去年到现在出现了连续的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下滑18.14%。并且对应的归母净利润,自2019年以来也未能实现过扭亏为盈。

最后则是东软集团中的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今年上半年该板块实现营收6.9亿元,同比减少8.22%,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23年的24.39%下降至16.05%,是报告期内东软集团营收贡献最少,也是唯一下滑的业务。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有外部市场没打开的缘故,所以通用技术集团的加入确实会带来一定的改变。但最关键的,其实还在于内部,在于东软集团和刘积仁“想做的太多,投入的太少”。

在这方面,虽然刘积仁在谈商业本质时,曾认为“热闹的地方不一定有机会”,但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1年的东软集团,目前业务触角却已经覆盖了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国际软件服务等多个不同领域,相当之爱凑“热闹”。

那么东软布局了这么多的高科技领域,对应的研发投入怎么样呢?

多少有点捉襟见肘。

就拿被看重的东软医疗来讲,有媒体数据显示,东软医疗2019年、2020年、2021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1.54亿元、1.68亿元、7300万元,占营收比分别为21.4%、15.3%、13.2%,呈明显的下滑趋势。

但同期,先一步上市的竞对联影医疗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9亿元、8.5亿元及10.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3.17%、14.76%和14.45%,整体都要高于东软医疗。

当然还有东软集团,从表面看,2021年——2023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9.77亿元、9.69亿元和10.65亿元,投入规模还不错。

可问题是,东软集团旗下有四大业务板块,包括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和企业互联及其他,共同瓜分研发投入之下,东软的产品硬实力又能强到去?

就比如2022年,在疫情期间发生的“成都核酸系统两度崩溃”事件,就让背后的东软集团一度冲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又比如更早之前,西安“一码通”也曾出现过两次较大范围的崩溃。负责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西安东软,随后也被广泛质疑了技术的专业性。

很明显,大而不强,是现在东软集团业务层面的发展困境。

当然,如果继续从内部视角来看,东软集团的管理层面好像也藏着不少隐忧。

一方面就是有些“缺钱”的董事长刘积仁。

今年上半年报显示,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是大连东软控股有限公司(东软控股),持有1.74亿股,持股比例14.47%。但是其中有1.39亿股处于质押中,占其持股比例的79.8%,也是前十大股东中唯一将股份质押的股东。

而据天眼查APP显示,东软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就是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再加上此前公告的质押信息,东软控股质押融资资金用途是用于自身日常经营周转。这似乎进一步证明了,现在的刘积仁好像确实正面临着不小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就是前CEO王勇峰的变动。

今年年初,东软集团十届五次董事会审议通过《首席执行官(CEO)轮值制度》的议案,并决定聘任首席战略官荣新节兼任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全面主持公司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而王勇峰则不再担任首席执行官职务,由董事会聘任其为轮值CEO。

正常来说,这好像也没什么。但有意思的来了,对于上述议案,王勇峰一人投了反对票,而8人都投了赞成票。

并且在2月7日,王勇峰又主动申请辞去了其所担任的公司董事等若干职务,但现任轮值CEO不受影响,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然后在5月底,王勇峰又选择了减持套现……

咱们暂且抛开荣新节、王勇峰分别为东软集团的CEO、轮值CEO后,公司经营方针到底该听谁的矛盾不谈,单就王勇峰的一系列反应,就引来了不少投资者对东软管理层稳定性的担忧,甚至有股民猜测道“是不是(刘)积仁和(王)勇峰闹翻了?”。

虽然东软集团至今尚未有管理层不和的消息传出,但如果刘积仁不能打破这种外界质疑的话,仅是资本市场情绪面的波动,或许就能对东软集团的投资想象力带来极大地利空影响……

找对了AI转型,但东软的技术能跟上吗?

回到业绩层面来看,现在东软集团还有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利润过于微薄,并且其中不少还是靠“其他政府补助”撑着。

就比如今年上半年,东软集团的补助就达到了约5853万元。这也是东软集团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规模差异巨大的缘由所在。

虽然说补助历来都比较稳定,但这终究不能代表东软集团自己的经营表现。所以在今年年初,东软全面启动重大战略变革并开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以全面改善财务指标为目标,推进组织变革,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同时,积极推动解决方案朝着智能化、数据价值化等方向发展。

直白点讲就是,组织管理层换血和AII in AI。

对于这两步,我认为东软集团和刘积仁的选择没有错,但能不能实现却是个大问题。

一方面,大公司转型要的是冲劲儿,要的是朝气,而今天东软的管理层,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新鲜血液,年龄结构的问题。

据了解,现在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69岁、CEO荣新节61岁,主要高层领导都在50岁以上……可见,东软集团管理层老化的问题似乎已经相当严重了。

虽说老当益壮,可AI行业,都是年轻人的创业,一群50、60岁的老年人们带领一帮年轻人做AI、做智能化?

这画面实属难崩。

相比之下,AI行业的管理者其实都很年轻,比如OpenAI创始人奥特曼是85后,商汤科技CEO徐立也才42岁。微软CEO虽然有些年龄了,但下面的管理层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且微软名头大,总是不缺新鲜血液。

东软集团转型需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如何在这么一个“老龄化”的架构下,快速组建起一个年轻且富有朝气的AI技术管理团队。这无疑是个比较现实的挑战。

另一方面吧,AI智能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软件第一股”的东软的转型没有问题,甚至在时间上还有点晚了。

但一个被市场质疑的点是,东软的技术储备能不能跟上?毕竟,随着AI智能化转型的加入,东软集团本就不多且还分成了四份的研发投入,现在还要再挨一刀。这样“省”出来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跟那些年投入百亿资金的AI大厂们相比,真的能吸引到更多新客户吗?

如此来看,无论是组建AI人才,还是发力智能化,东软能够破局的前提,似乎都是要用真金白银去打造自己的技术能力。如果家底儿不够厚,能不能拉起来一个靠谱的AI研发队伍还是个问题,就更别说赋能企业了。

在这方面,宏观上,东软集团是“不差钱”的。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末,其总资产达到了189.6亿元,对应的总负债仅为96.56亿元。

但是具体来看,在剔除掉56.22亿元的存货和36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后,东软在短时间可支配的资产,也只有货币资金20.1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7.29亿元和投资性房地产9.818亿元等等,整体并不算多。

不过好在,东软的年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表现一直都还不错,2021年到2023年分别为7.83亿元、6.73亿元和7.98亿元,所以哪怕为了发力AI,适当地加些杠杆好像也别无大碍。

毕竟,AI是现在东软集团转型的当务之急,也是决定未来发展走向的分水岭。如果能够赶上这波浪潮,东软集团未尝不能再创三十年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