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ll先生
作者/晓虎
10月11日,万科集团内部发文推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深化商业事业部组织建设。
集团全体:
为更好实现业务目标,经研究决定,调整商业事业部组织设置如下:
商业事业部本部设置职能部门和专项工作组。
职能部门包括财务资金投资部、工程物业部、科技应用部、审计监察部、运营部、招商部、组织协同部。
专项工作组包括大型购物中心(Mega)工作组、社区商业工作组、历史文化街区工作组。
商业事业部业务单位包括北方公司、华东公司、华南公司、华中公司、上海公司、西部公司、阳光事业部。
根据上述架构调整,经研究决定:
明确孙嘉为商业事业部首席合伙人。
任命姚海波为商业事业部执行总裁、商业事业部上海公司首席合伙人。
任命蔡勃为商业事业部西部公司首席合伙人、总经理。
任命蔡梦怡为商业事业部华中公司执行总经理。
任命陈军为商北事业部阳光事业部首席合伙人、总经理。
任命陈旭存为商业事业部华南公司首席合伙人。
任命公衍刚为商业事业部北方公司执行总经理。
任命时代为商业事业部上海公司执行总经理。
任命王维忠为商业事业部华南公司执行总经理。
任命张雪东为商业事业部华东公司首席合伙人、总经理。
任命陈俊饰为商业事业部本部科技应用部部门首席合伙人。
任命李楚华为商业事业部本部财务资金投资部部门首席合伙人。
任命吴蓓雯为商业事业部本部组织协同部、审计监察部部门首席合伙人。
对于一直在舆论风口的万科,这则重磅发文引来行业诸多讨论甚至猜想。我的微信也被各路伙伴们炸了个不停。
在对发文内容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方信息,我对市场最为关心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读:
印力去哪了?
由于此番发文,通篇未提印力二字,引发坊间诸多猜疑,甚至有人提出“印力是不是要消失了?”
在我看来,纯属误读。
今年年初,万科集团曾发布组织架构调整,宣布正式成立商业事业部,将原七大区域商业业务和印力集团统一并入其中,负责集团商业业务的经营和管理。
万科事业集团(BG)架构
在此之后,尽管印力和其它七大区域的商业业务仍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但从组织架构而言,它已经是商业事业部的一部分。此番发文,是对其上级单位的调整,不单独提到其中的某一个子版块并不反常,也绝不意味着印力的消失。
举个例子,我们把火腿、排骨、竹笋炖成了腌笃鲜,上菜时只需要说“把腌笃鲜端上来”就行,不用刻意去提“把火腿拿上来”。
对此的误读,应当是未能理解此番动作的前情。
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从调整后的任命,结合年初的组织调整,不难看出,此番变化的目的是要彻底合并两套管理体系。
例如,新设立的商业事业部华南公司,由原印力深圳首席合伙人陈旭存出任首席合伙人,原万科南方区域商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维忠担任执行总经理。
这意味着,华南公司实际是要将印力深圳城市公司(负责广东、广西等地印力项目)和万科南方区域商业板块(负责广东、福建等地万科商业项目)整合在一起。
深圳印力中心:印力的金字招牌,山姆全球店王所在地
所以,尽管此次调整发文,看着很长很重磅,但本着“字越少,事越大”的反向理解,我认为它实质是万科在整合商业业务这一战略目标中的一项正常战术动作,并非对此前行为的颠覆性调整。
而虽然发文之后的配套动作尚未彰显,但管理班子的合并,必将打破此前虽然名义上整合,但万科与印力之间仍相对独立的业务运行模式。
万科商业,将何去何从?
和1月份的发文相比,此番调整最大的变化是:任命了姚海波为商业事业部执行总裁、上海公司首席合伙人;上轮调整时担任商业事业部核心合伙人的王海武此番彻底淡出。
而从各大业务单位的任命来看,一把手(首席合伙人)以印力系高管为主。
除姚海波晋升执行总裁外,比较大的变化是张雪东或将从原先兼顾印力北京与杭州两大城市公司,调整为专注于华东商业业务;北方公司的空缺由其副手公衍刚接任。
调整后的万科商业事业部各业务单位负责人
过去这几年,印力无论在存量项目的经营、还是资本市场的表现都值得称道。商业事业部由拥有丰富一线经验和业内良好口碑的印力高管保驾护航,是更合理也更专业的选择。
但值得关注的是,华南公司和上海公司,均委任了万科区域商业板块的一把手出任执行总经理。微妙的“执行”二字,会给未来的公司运营带来哪些X因素?
尽管万科商业不乏出色作品,但地产开发主导的思维,与印力经营主导的逻辑之间,是兼容还是碰撞,仍是个未知数。
我注意到,此次的商业事业部内设置了“组织协同部”这一部门,或许正是为了推进两大体系的顺利融合?
结语和祝福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今年的经济大环境下,调整似乎也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动荡,无论是何种原因何种目的,也难免会引起猜测、争论甚至怀疑;毕竟公司的起伏波折,总是和每一个原本就在严苛的环境中煎熬的打工人密切相关。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只是,我希望所有的动荡,都是为了能够促成同舟共济的人们,把手握得更紧,用信心和专业,通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