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商业地产 -  贴子
882  |  1

主题:地产商折戟医疗梦:万达避谈是否换国际医院合作伙伴

诸振家

积分:80902  联商币:37873
  |   只看他 楼主
地产商折戟医疗梦:万达避谈是否换国际医院合作伙伴

近日,多个网站出现名为“河北遵化坤桐医院”的招聘启事,“副院长月薪2万-4万元,主任医师年薪10万-20万元,体检中心总检医师月薪1万-1.5万元”。

这一薪资,在同城同等级别中很高。而坤桐医院仅是民营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这本是一个酒店项目,2017年10月8日封顶后,决定转型做医康养结合的项目。”遵化坤桐医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东坡说。

计划总投资7.6亿元,坤桐医院原定于2019年底正式投入运营。然而,4月9日,《财经》记者站在该医院紧闭的大门外,看到外墙贴着的一张公示显示:这是遵化宾馆酒店的一期工程。

“做医院太复杂,需要找专业的人来做。”李东坡定下的开业目标,因没职工、没设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也未开始申请,甚至医疗机构所需的装修都难以按期完成,不得不将开业时间延后半年。他想,可能还会继续延后。

“老本行”是建筑工程的李东坡,大步迈向医院的跨界创业,是中国工程建筑、房地产企业在产业疲态已露时,纷纷转型做医疗、开医院的一个缩影。

《财经》记者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数得上名的前100家房地产公司中,有27家布局医养,大手笔投资可见恒大健康(00708.HK)、泰禾集团 (000732.SZ)、万达集团的身影。

新闯入者拥有充足的资本,经年的项目运作经验、市场拓展能力,可这股力量“开弓”并不强劲,“从医”之路磕磕绊绊。他们转型的初衷与碰到的问题,与李东坡或多或少相似,只不过数量级是同比成倍放大。

专业性高、政策性强,向来是医疗行业的两大“高墙”,即便现在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政策口子已开,这两堵高墙还是难越。前方,还有医学专业的限制等待这些初入者。最终能否打破舆论“假做医疗实为圈地”的质疑,正在艰难转型的房地产商们还需更加努力。

一出手就遭困

转做医院是偶然,但这步棋,李东坡下得很谨慎。

25年前,从军队退伍回到家乡遵化,李东坡靠摆地摊糊口,之后随友进入建筑行业。现在他是唐山东发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东发建筑”)的法人代表,由他控股的遵化坤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坤桐健康”),是坤桐医院的全资控股母公司。

“我一直在思考企业应该走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未来或许有答案。”李东坡对《财经》记者说,在东发建筑承接了一位朋友的遵化宾馆升级改造项目后,“我们探讨后,认为高档酒店需求在遵化有限,决定转型做医康养结合的项目”。

李东坡的妻子是一名牙科大夫,曾开过一家牙科诊所,“开办医院算是一个梦想”。即便如此,在真正进入两三年后,他才发现医疗行业门槛有多高,多么的不易为。

2017年9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坤桐健康成立,一年多后,坤桐医院拿到了民营营利性医院的执照。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与“放管服”,省去了医院执照办理的前置手续。

可这也没给李东坡多少信心,最重要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看起来遥遥无期。按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需要满足批准书,还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规章制度等六项基本条件。此外,还有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主要事项:所有制形式、诊疗科目与床位等。

李东坡的坤桐医院,对这些要求几乎无一完备。坤桐医院什么时候能开业?当地卫生部门也说不清楚。

“要看工程的进度、许可证办理的情况。”遵化市卫计局副局长周永超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还处于筹备阶段,要等人员、设施设备、建筑布局、环保等都达到标准要求后才能申请。”坤桐医院也是当地政府的一个面向国际的招商引资项目。

在李东坡看来,流程性事务不在话下,可以按部就班完成。比如,在决定将酒店项目改为医疗项目后,很快就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

但整个项目卡在最关键的开端阶段:如何运营这家新医院?

在建筑行业从业20多年,李东坡积累了不少生意经,他认为这些经验平移到医疗行业同样适用。招揽专业人才,除了发招聘启事“试试看”,他还打算从军队医院吸引老医生,与医生集团合作,甚至想要收编遵化市的民营医院医生。李东坡有多个打算,但都举棋未定。他频频与医疗集团、医院管理公司、律师等各方商谈合作。李东坡坦言,有的只是为“取经”。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卫生法副教授邓勇看来,绝大多数转型、跨界做医疗的地产、建筑公司,对医院运营一知半解,“他们只懂得撒钱,大多不知道该具体怎么办医院”。

现在李东坡似乎在做两手打算。他想实现办医院的梦想。他清楚遵化市的医疗市场特点:患者流动性强。“我们希望通过改善环境、差异化经营,能(从公立医院)留下一部分患者。”同时,距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的遵化,未来中高端养老市场可观。

他也在为被并购做着准备。在接触过中信医疗集团等大公司后,李东坡开始在医院资产上有意为之:自持坤桐医院所处的商用土地,并建成营利性医院。“为以后的合作提前布局,省得人家想并购的时候,自己不合格:资产与医院的条件,得满足收购方的条件。”李东坡告诉《财经》记者。

快钱难砸出一家好医院

“房产企业想要开医院时,宛如暴风骤雨,可是真正要项目落地时,往往变成了和风细雨。”一位医疗投资界人士说。钱能砸出项目,却不能夯实一所真正的医院。

邓勇主持了一个关于社会资本办医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地产行业在健康产业的投资已高达3000多亿元。

2019年1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年会上宣布:万达正式进军健康产业。早在三年前,万达集团便与英国国际医疗集团(IHG)签订合作协议,万达将总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由IHG运营管理并使用IHG品牌。IHG 2015年进入中国,在华公司为英慈医疗。

英慈医疗中国区原医院业务总监王一帆告诉《财经》记者,“当时签的主要是青岛和成都国际医院的项目,青岛医院项目在万达建成后,卖给了融创。”投资20亿元的青岛万达英慈国际医院,原计划是2018年开业;2017年7月,该项目随着万达13个文旅城项目被售给融创。

去年9月,万达集团又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合办五家顶级国际医院,王健林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成都医院已经获得批准进入设计。

IHG与UPMC同属医院管理公司。万达是否更换了国际医院管理的合作伙伴?新的五家国际医院进展如何?截至记者发稿,万达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有行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万科集团已从广州蕙心医院项目中退出。该项目于2016年底开业,被视为万科在医疗产业上的第一个医院项目。蕙心医院是广州万科公司运营的项目。

广州万科相关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并未从蕙心医院项目中退出,“运营良好,预计第三年开始实现盈利”。

与万达150亿元的合作,是英慈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此后,该公司还与碧桂园(02007.HK)、杭州科谊地产等多家房企签约。据英慈医疗内部人士透露:内地的项目都没落地,与碧桂园的合作还没有合适的项目。

有的雷声正酣,也有的打退堂鼓。绿景控股(000502.SZ)从2015年退出房地产业务,计划募集超百亿元布局妇幼医疗服务领域,先后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等签订合作协议。此后,两项合作终止。

绿景控股2018年财报显示,将资金、盈利有较大压力的早期医疗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进行剥离,其中包括北京明安、明安康和100%股权,以及南宁明安70%股权,总对价逾2.84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绿景控股只持有南宁明安30%股权。

在对深交所重组问询函的回复中,绿景控股否认退出医疗行业,解释称出售三家医疗资产是因为“尚处于业务开拓期或建设期,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压力”,未来“寻找给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成长性高的、较为成熟的优质医疗资产”。对于医疗板块亏损的原因与未来的收购计划,截至记者发稿,绿景控股未予回复。

“地产商看到(医疗)这条路不太理想,撤出来的也越来越多。”王一帆告诉《财经》记者。

打退堂鼓的公司,多少体会到“隔行如隔山”。在投入与产出比方面,医疗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截然不同:医疗是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地产讲究的是周转快、高利润。“地产商投入一个亿,按照他们的惯有逻辑,希望有20倍的回报;即便认识到医疗回报低一些,也希望有两三倍的回报。”王一帆分析,医疗行业至少需要三年,才有希望实现现金流持平,“两个行业的期望值差别很大”。

邓勇观察到,民营资本大金额投资医院,一般五年内很难回本、实现盈利,“民营资本很难耗得起,30亿元以上的投资,连国家队都耗不起”。

2018年5月,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宣布准备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00亿元,加上运营成本,要投入800亿-1000亿元到医疗领域,并表示“做好了十年八年不赚钱的准备”。

“现在地产全行业做医疗,还处于试水阶段,贸然一下子投这么多,未必理性。”上述医疗投资界人士分析,泰禾这种壮士断腕的风格值得肯定,“关键要看项目的遴选、落地后的管理”。

一位创投资本创始合伙人告诉《财经》记者,他的一个朋友上世纪90年代从房地产行业转型做口腔连锁,尽管已经有数十家门店,仍然后悔从房地产行业转型,“后来想回也回不去了”。房地产行业从1998年开启新一轮建设高峰期,十多年的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让从业者赚得“盆满钵满”。

医疗投资界有一句经典:从来不干雪中送炭的活,只做锦上添花的事。“在医疗领域,新建项目基本是退不出来的,除非整体打包出让,但是能接盘的人少。”邓勇说。

外行如何做好医院

王一帆半年前从英慈医疗离职,重回实体医疗。他对在中国采用管理输出的模式做医院,不乐观。医院的运营管理,是地产商投资医疗最大的短板,地产商多寻求与医院管理公司合作来解决,但一旦医院的产权与管理权分离时,管理便会到处受到掣肘。

地产商负责医院建设,医院管理交给专业公司,后者收取管理费。这看似清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当涉及到费用时,管理就会受限制,比如每年的预算定多少,就很难处理。“虽然合同已经将责权界定清楚,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王一帆说。

不仅如此,受委托的医院管理公司,很容易把自己做成一块“铺路石”。“做得不好,会被质疑能力不行;做得好了,又很容易被踢掉。”王一帆说,“大地产做医疗也会这样做。”

除了委托管理,不少地产公司自己成立医疗管理公司,挖来三甲医院管理者来坐镇,为此能开出300万到500万元的年薪,但这些已有点职业经理人味道的管理者,多来自全政策化加半市场化的公立医院。初来乍到这些完全市场化的民营机构,管理理念的大相径庭让双方都难以适应。

有的三甲医院院长、副院长,到了民营医院,还端着公立机构做院长的架子;可投资方觉得是:“我高薪聘请你来,怎么管理医院得听我的”。

李东坡的坤桐医院,也面临聘请还是自己培养专业管理团队的选择题。此前已经在跟北京的公司谈,在医院将来利益分配上正在磋商。但他骨子里不相信“空降兵”,“医疗的可复制性特别小,不同地域医疗资源、人口、发病率不一样,理念也有差异;如果管理团队理念太先进、成本太高,也很难合得来”。

与国际上著名的医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是头部房地产公司投资医疗的热衷之举。但理念的协同仍是关键。

王健林在与UMPC签约仪式上演讲时表示,“万达集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行力强、速度比较快,所以希望美国的朋友能够有一个好的心理准备跟我们合作。一个医院建个五年八年的那就太慢了。”

最近,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副总裁Heitham Hassoun在北京参加中美医院合作峰会时表示,“希望找到世界观相类似的合作伙伴,最终才会彼此交换经验和合作。”

从那么多国际合作中可以看出,简单地将国外医院的理念照搬到中国是行不通的。IHG亚洲区首席运营官韩旭曾建议,如何把国外的运营理念、医疗资源引进中国并进行本地化自我造血,才是地产企业成功进入医疗行业的关键。

“不能坐等优惠政策”

城郊地带,是地方政府大力开发的地点,一系列优惠政策随之而来,寻求同社会资本合作建医院。拿地的便利与便宜,可谓地产商进入医疗的主因。

“在地产商看来:先把地给圈了,这个项目就是我的了,等三五年后市值提升再卖出去。”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对地产商而言,项目运营的好坏,就另当别论了。有地产商为了尽快进入医疗行业,新建的医院一般申请为非营利性医院,可以享受低税、医保、水电的优惠。等“翅膀硬了”,就把医院性质改为营利性,变更土地性质,之后可以做商业地产项目。

这样运作的前提是,医院运营状况良好,操作时需补足之前的税费、土地出让金。邓勇分析,大的地产公司会这样做,公司要上市并表的话,则必须这么做,“医院营利或非营利性质的改变,目前没有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主要看医院是否具备变更性质的条件,此外,地方政府和卫生等部门领导的胆量和魄力,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上述医疗投资界人士跟不少房企谈过项目,清楚另外一个“套路”:第一步,先把项目拿下来,占山为王;然后签署一家医院管理公司做管理;引进器械公司后,前期的钱不给,先垫付资金、按流水给提成;然后再到银行融资。“医院的运营几乎无需自己投入真金白银。”

“有的政府为招商引资还给钱、给事业编制。”这位医疗投资界人士称。不少医疗项目打着养老床位补贴的“算盘”。

地产商以产权融合的方式,以康养项目便宜拿地颇为普遍。按照地方政府的规定,地产商拿地之后,一部分土地做商业地产、可以出售;剩下的则必须自持、不能卖,往往做成康复养老项目,政府会给每张床位一定补贴,有的城市达到每张床位一年5000元到1万元。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地产的收入基本可以覆盖整个项目的成本,康养收入加上补贴就可能成为净利润。”王一帆分析,“这样房企还是赚的,不太在乎医疗项目是否真正成功。”

善用“套路”的公司,把政策研究得很透彻,且敢于贴着红线行走。可如果胆子太大,必担风险。

邓勇曾经接受河南省一家公司的咨询,该公司转型做医疗不成功,想起诉当地政府。几年前,河南某市委书记找到该公司负责人,邀请其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在该市建设一所妇健医院,市委书记代表政府承诺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让公立医院提供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双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发文要求“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辖区常住人口数、妇女儿童健康需求、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合理设置,建设规模适度”。

新规之下,该市只能保留原公立妇健医院、不得新建。然而,此时,该公司已投十几亿元建成医院,并请了专业公司搭建信息网络。更巧合的是,时值该市领导班子换届,原市委书记调走了。

证办不下来,政府也不兜底。该公司提出让政府回购,政府同意,但是无法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项目一直空着。该公司想要提起诉讼,可双方签订的合作框架没有法律效力。


邓勇分析,社会资本办医非常需要政府与政策的支持,然而其在合作谈判时往往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行政领导的诚信度、人事变迁、发展思路不断变化,都影响项目的稳定性和效益,再大的地产商都会怕。”

一位熟悉遵化坤桐医院项目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这家医院进展缓慢,主要在于当地政府一直不敢拍板,此前的方案是引进国药集团,由坤桐控股;把遵化市第二医院撤掉,与中医院老院区的人一起装进坤桐医院。该方案一直没通过。

遵化市卫计局副局长周永超对《财经》记者称,国家鼓励民营医院参与公立医院的改革、医共体建设等,“卫计局目前只是初步了解了一些坤桐医院的情况,具体如何参与,由遵化市政府来定,卫计局来出方案;参与的思路,现在只是探讨之中,还没形成最终的方案”。

对于政府的支持与优惠政策,李东坡看得云淡风轻,“社会资本办医,不能坐等政府的优惠政策;指着政府的补贴,累死都做不成”。

(来源:财经杂志 孙爱民)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