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楼主
有一个笑话: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答:因为在美国,没有一个女人肯承认自己已经年满36岁了。笑话归笑话,但它反映了一个现实:现代女人越来越注重年龄的私密性
中国女装到底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如何以及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的品牌和国外品牌到底差在哪里?在谈这些问题以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些直接来自于销售终端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的是2006年1-8月份的情况,也就是说包括将近3个季度,基本上能反映女装市场的主要特点。
女装销量占总量比重最大
从整体的商场零售额来看,一般来说,春节、“五·一”、“十·一”,是三个高峰期。女装的发展基本比较平稳。女装在每个月销量都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从各类服装销售情况来看,与往年针织内衣的量远大于其他类别不同的是,2006年,女装的销售量占总的服装销售量的份额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只有2月份的针织内衣大于女装,其他月份,最大的都是女装。这明显反映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所有女人购买服装的数量超过任何其他类人的购买量,另外一个问题是,女装在整个服装中的地位在上升,从后四个月,也就是5、6、7、8四个月份,女装的数量明显加大。现在一般时尚一些的百货商场,给女装的面积都是两到三层。女装不但给商场带来了客流量和消费群体,同时还有很丰厚的利润。这两点都说明,女装这个行业还是非常有发展的。
2006年8月全国市场前10位女装品牌:
名次
品牌名称
市场综合占有率(%)
市场销售份额(%)
市场覆盖面(%)
1
艾格
5.96
7.85
4.71
2
ONLY
3.74
5.57
2.52
3
ESPRIT
3.71
4.74
3.03
4
艾格周末
3.01
3.75
2.52
5
VERO MODA
1.99
2.7
1.51
6
斯尔丽
1.49
1.2
1.68
7
劲草
1.24
1.33
1.18
8
依姿彩
1.14
2.61
0.17
9
真维斯
1.09
1.96
0.50
10
衣恋
0.91
1.01
0.84
(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国外品牌抢滩中端市场
传统方法中,女装的统计只统计总量,不按价格的高低来统计。那么,如果按价格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按照价格来分,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国外品牌正在抢滩中国女装的中端市场。
下面我们尝试把女装分为“千元以上”和“千元以下”两个档次。我们试图这样来看到底哪些品牌卖得好。我们分析一下全国一百家大型商场千元以下品牌服装的情况。按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销售份额、市场覆盖面三个指标计算,全国女装市场 “千元以下”女装品牌排名依次为:艾格、ONLY、ESPRIT、艾格周末、VERO MODA、斯尔丽、劲草、依姿彩、真维斯和衣恋。
在品牌排名的前几名我们可以看到,前5名都由外国品牌占领,它们是艾格、ESPRIT、ONLY和VERO MODA、艾格周末(艾格的二线品牌),第6名才是斯尔丽,斯尔丽是排在外国品牌后面的第一个中国品牌。
过去,我们以为国外品牌都是很贵的。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外品牌的价格也在下降。也就是说,国外品牌在与我们争夺中低端市场。从千元以上来说,国内品牌的数量要大于国外品牌。这一点和我们固有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为动辙花费数千、上万元来购买一件衣服的人还是少数,而肯花七八百、千元左右的人却大有人在。我们不重视这个市场,等于我们把大部分销售额都拱手让给了国外品牌。
从千元以下的品牌来看,国外品牌占有率比国内品牌高,国外品牌价格也比国内品牌高。这说明,在千元以下的品牌中,价格高的比价格低的好卖。这一点,国外品牌做得比国内品牌好,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在品牌的定位上,有点过高,做千元以上的服装,而把千元以下的空间留给了国外品牌。在这个价格档次上,国外品牌数量不如国内品牌多,但是占有率比国内品牌高。我们从两个地区的百货商场看一看。第一个是杭州的一个高档百货商场,1-8月份的千元以上的品牌,前10名中,国外品牌占主要的,虽然也有国内品牌,但国外品牌占多数,如宝姿等。在千元以下的品牌中,国外品牌也是占多数。我们看国外品牌的前10名中,占了将近四成的销售额。
---------------------------------------------------
ALAN
| 只看他
2楼
从定位差异看国产品牌差距
“国外的女装市场更加细分化。”这是一个几年前就被认知的概念,但是,他们究竟是怎样细分的?原来,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年龄段的细分化,事实远不是这样,除了按年龄划分,还有按功用、时尚度,甚至颜色来划分不同的人群。他们的细分,是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而不是简单地在年龄上做文章。
年龄。欧洲品牌的年龄定位越来越宽,这和我们原来认为的相反,过去我们认为他们的定位窄,现在不同了,仔细研究国外品牌,我们发现,尤其是女性群体,越来越注重年龄的私密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年龄,很多品牌只分出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个档次,而每个档次的范围也是比较宽的。定位从20-30岁的服装,可能辐射到18-35岁。那么从色彩和款式来说,就得做得适用度宽一些。
款式与价位。在我们研究国外品牌时可以发现,他们在多品牌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欧洲品牌都有品类上会分五大类:城市款(上班可以穿的),城市休闲款,休闲款,休闲运动款,牛仔款。
我们看一个例子——法国ECCE集团,它有8个品牌,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多品牌战略的,看能不能对我们的企业有启发。
它的基础品牌叫ECCE。从价格和年龄定位来看,30-40岁之间的服装价格是最高的,因为这个岁数的人最有经济实力,也肯花钱。20岁左右和40岁以上,相对比较低。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我们的定位很少能定到这么细,我们通常只按档次来分。
颜色。同一款中,他们可能有七八种颜色,而搭配非常协调,我们通常只能提供三到四种颜色。在颜色的运用,我们和国外品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欧洲一些品牌,用颜色分类。并且每一种颜色又有几十款的服装。比如说,以粉色为主的服装,在每个里面都能找到粉色的感觉。
按这种分类,消费者喜欢某一个颜色,就可以在某个色系中来查找,让消费者感觉非常清晰。
功能。从功能来说,一个品牌向消费者传达一种信息,让他明白,这个衣服可以什么时候穿,是很重要的。比如城市类,就是对于工作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的消费者。对于工作环境要求不严的,一些休闲款式的服装也是可以穿的。所以,明确地让消费者知道,你的衣服是干什么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服装品牌的功能分类比较粗放。我们看一下国外女装的分类:户外、女装、职业装、裤子、运动、休闲运动、晚装、礼服、孕妇装、制服、裘皮装、内衣。
户外女装又可以分为秋冬长袖装,夹克衫,夏装,防雨装等。还有各种服装的搭配,如各种帽子,围巾,手套等,他们非常重视。
现在对于品牌忠诚度的调查表明,消费者希望你的适用性非常宽。我们来研究一下ESPRIT,这个品牌在中国做得比较好,一个原因就是品类适用度很宽。还有像ZARA在中国做得也很好,它的品类也是很宽的。
“买手”概念颠覆传统营销模式
我们的销售方式,不外乎有下面几种:直营店,像雅戈尔;特许经营,像美特斯·邦威;更多的,是让百货公司代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除了特许经营外,其他的模式,都类似于“前店后厂”的模式,也就是说,用的还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那种工商业刚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时就产生了的模式!
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造成大量库存。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是自己的好。”我们的服装,通常是设计师设计出来,工厂生产出来,就放到商店里去卖,由消费者来选择。而在国外,一般要经过两道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品牌服装的销售代表来选择服装。第二个环节是零售商。这两个环节,就是“买手”。买手非常了解市场需求,知道什么流行,虽然看起来没有道理。
我们的零售商一般不选服装,他只是让某个品牌进来。第一个环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销售代表来选货,把一个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品牌全拿到店里,会出现很多问题。设计师只按他的设计来定,而从销售来说,每个销售区,每个店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现在,“买手”这一职业已经开始出现,我们应该好好培养自己的买手,要培养出销售区的代表,另外,要培养零售商代表。有这两个买手,就可以提高我们商品的销售质量。这样,就能减少库存。中国服装、中国女装,库存都是个大问题。最高的库存竟然达到50%,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品牌拥有者与产品加工者分离是未来一种出路
与买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品牌拥有者与服装生产者分离的问题。
中国的女装,乃至中国服装要做好的话,应该把加工与品牌分开。我们应该产生像日本伊藤忠,或者法国路易威登这样的专门运营管理品牌的公司。
为什么呢?如果一个品牌和工厂不能分离,就很难做好,如果一个品牌的拥有者,同时也是工厂厂长,就会面临大量的员工的生活问题:这个品牌不做了,员工就发不出工资,所以,不管能不能卖就一直在生产。等到发现滞销了,已经存下了大量库存。
国外专业的买手一般是这样运作的:由品牌商提供一个标准的价格空间,一般要把这一季的商品全部报上来,他们通常会预备一些架子,用来选衣服的。买手一般从三种方式选衣服,第一种就是自己挑,从这些服装中选;第二种是设计师根据他的设计概念,把服装推荐给买手。如果这两种方式都感觉不好,那么用第三种,由专门的模特把衣服穿上给买手看,那么这三个步骤结束后,这些个架子基本就摆满了,然后买手开始填货号、尺码、面料、颜色。这样,一个选衣服的过程就完成了。这个方面,我们国内是比较弱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以前,我们的零售商自己也是选货。现在,我们的零售商不管这个了,他们不想承担这个风险了,我们的零售商把品牌请进店后,让品牌商自己运作,他们只坐收租金。正好,一些品牌商也不太相信零售商,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更懂得自己的品牌,更能运作好,这就需要品牌商自己去“买”自己的商品。这样,问题出现了,你自己的东西,你自己怎么看都觉得好,就不能像买手那样,从另一个角度,比较客观地选择自己的产品。这样造成的大量库存,一点都不奇怪。
因此,品牌拥有者与生产者分离,从目前来看,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已经有些企业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开始尝试运作品牌。一开始就实行特许加盟的美特斯·邦威就不用说了,其他像杉杉、汉帛等都已经开始运作多种品牌。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来源:服装界)
---------------------------------------------------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