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便利店生存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之---盈利模式:
由于市场变化莫测,金融危机的背后就是市场的再造及消费者再造。目前各级外资便利商店的步入速度加快,部分系统机制较差的便利店公司,纷纷遭到了运营成本的压力而经营困难。由于便利店市场从之前步入较早的便利店公司针对省级城市的先驱开发与经过3-5年的市场培养,多数区域已经逐步养成消费习惯。例如:江苏地区的苏州、昆山、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浙江地区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地,根据现实数据调查,单店单天销售均基本达到5000左右。并且随着消费习惯的逐步培养与认可,日均来客数也较为稳定。但由于国内便利商店的经营策略及针对需求应变、需求研发、需求及时、需求成效、需求创新上迟后及非专业性往往使自身在规模经营后单店盈利还未实现。再加上店铺开设研究不透侧----之盈利模式(设计与未来贩卖模式分析不够详尽),致使门店数在增加,效益在降低,毛利在下降。而背后的千店效应并未散发出应有的利润。因此,想和大家探讨和共享一些本人在运作中的经验以此来共同提高:
今年以来本人协助某企业大举开发便利商店,由于市场分析及对于商品结构的清楚认识。发现单靠采购单一的定型包装商品是无法满足及提高单店盈利需求的。因此验证了最早和大家探讨的店铺整体规划的重要性。
整体规划包含:
一、面积拆分规划
根据目前便利店区域一般:收银区、货架区、风格、风柜区(冷藏、冷冻)、书报区、便利服务区(复印、ATM机、卡拉卡拉等)、仓储区、办公室i等。由于要突出差异化的便利店,以上区域的面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便利店的性质及各区域功能将无法实现。但在划面积时,大多数便利商店只考量区域是否合理,而忽视了区域效应:顾客动线及购买体验是什么?店堂区域规划带来多少贡献?区域产出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为此,总结出举例:冷藏冰柜尺寸与贩卖量是否成正比,风幕柜冷鲜食品与需求量是否成正比?等,这样如果仔细考量之后就不会像很多便利商店进去后发现设备投入太大而造成空排面----由于销售低无法加大供货品项。报废率高的现象。
二、贩卖区域运作规划
由于区域面积之规划清晰后,要考量如何创造营业收入?一般便利店铺开设在繁华地段、消费人群较高地段。这时就要考虑运作速度、运作顺畅、运作连贯、运作便捷等贩卖因素,一个现象使我们值得思考:外资企业服务人员年龄普恶遍低于国内企业服务人员10--15岁。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希望有专业人员回答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不做阐述。
三、区域商品结构设计
便利店如果商品设计和超市、卖场一样,如此之高的房屋租金及人员成本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就以上海7-11为例,大家可以去看看他们商品设计的关键在哪里?经过多次交流与探讨,7-11为实现门店毛利支撑。只有一条路,就是设计需求、设计需求商品、设计需求时尚、设计商圈需求满足等,在这里就不多描述了。关系到商业机密。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未来你和外资企业的竞争绝对不是简单的价格和服务了。
四、运作之差异化打造
国内企业运作的老龄化及差异化,使便利商店的活力严重降低。便利店的特征为服务之快捷、言语之热情、动作之精准、信息传递之快速等,而大多数便利商店缺乏此类。致使规模相应的联动性较差。因此,在差异化创造上我们要好好深思与下决心砍掉多年来企业的懒散弊病。训练出各级符合便利商店运作需求的管理人才,方可与之抗衡。
好了,目前先聊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支持!也请各位能把自己的经验一同分享,请继续关注此类问题,希望在下次能给提供更多的讯息和思考。
hebin23
1.便利店商品没有优势的原因?
(1)自由品牌?-------->应该是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吧
-------但并非有PB商品就一定有优势,7-11的自有品牌是与厂商合作开发特别包
装加上媒体强力宣传,强调高品质,商品本身又是高毛利又有特色,才能塑造
差异化
(2)7-11的便利店自有品牌商品占比70%以上,完全和卖场、超市区别开来,同时根据不同商圈再研究适合的商品。-------7-11自有品牌商品比例没有这么高(包含鲜食类商品也没这么高)
-------7-11与卖场、超市区隔除了自有品牌外,还有鲜食、面包商品不断的推陈出新
商品开发也是
-------根据不同商圈再研究适合的商品。
是7-11内部作业流程中从总部制定标准台帐图后,根据不同的商圈采取区域
行销弹性台帐,单店采取特色营销不是特价营销
国内的便利店商品没有优势,在于商品结构与卖场、超市同构型过高,无市场区隔,
商品成本本来就高,价格虽然高,但毛利又不一定高
2.便利店服务的优势?
因此造成国内比较走在前列的城市只能达到限制时段的代收水电的功能。限制时段?
-------限制时段收费不是整体的行为,是单店的做法,国内便利店喜欢用老阿姨当店员
老阿姨到了晚上要”坤搞”(上海话),不然就是说机器坏了,缺乏服务意识,这跟老板的观念也有关,贪图用低成本劳工,没有长远眼光与远见,目前状况是代收水电业务并无对提升来客数及销售有帮助,反而负面影响
- 该帖于 2011/6/1 9:02:00 被修改过国内也有"活"得很好的便利店公司,哪又是什么原因呢?
平庸角色:
给介绍几个吧。顺便说说具体特点。肚里有货,就说说。我发了个帖子,没人回应。
骂几句:
1、求也不懂少说几句。没人把你们当哑巴。最见不得你们理论派。一说一堆,一做求也不会。
2、我告你们为什么赢利困难吧。没有独立的思考,瞎抄,瞎学。
3、做的好的是因为:看见别人戴了个帽子挺好看,然后量了个适合自己的尺寸,做了一个,颜色、款式、花纹按自己意愿和情况做了点调整,戴着好看,也挺舒服。
4、做的不好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一个叫711的人有一个帽子,好看,就原样照做了一个,也不看自己的头大头小,脸黑脸白,反正是也戴上啦,丑不说,还不是大就是小,不是松的戴不住,就是紧的戴不上,没办法,找个绳子捆上去了,反正看起来是一摸一样拉。
任何零售业态首先先要解决业态本身的问题,即:便利店的先要解决卖什么?怎么卖?换言之,此为要中之要。
其次要考虑如何运营,即: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LCO)。即所谓连锁经营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再思考如何经营问题。即采用何种拓展战略(FC:特许加盟;或VC:自由加盟等)如何建立广泛的大供应商战略同盟,以及M&A等。
上述之一二三,可称之为便利店发展之三部曲,几乎可谓零售业(便利店)发展之是铁则。
再看便利店之商品。
我们的便利店形式上卖的是便利,然实质上便立吗?
很少有人从生活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乃至谋划,如思考观察到位,乃又该以何种商品和服务去满足该服务呢?即使商品选则到位,如何去思考唤醒生活者下一个消费诱因,即所谓建立新的突破口呢?
商品为店铺之生命线!成也商品,败也商品!国外便利店之所以相对成功,多在业态锁定和商品选择和筛选上,牢牢把关,不断更新或刷新自己的MD(商品构成=商品定位和商品战略)。在MD上有许多店家独特的思维和构想,而PB仅为其部分外延而已。
学习或调整局部,还是整体解析、重新构建MD。是我们找回失地的出发点,即所谓原点。零售业是永无止境,且必须要永远学习的行业,我们别无选择。
济周
本来看我的回贴有人回了没有,突然看见你,然后翻页回来看你怎么说。果然不浪费我的时间。说的好,顶一顶。他们的垃圾话,我看都不想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