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再造一个三门峡、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科学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2.79亿元,比上年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4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3.77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9∶63.7∶27.4变化为8.2∶66∶25.8,“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294元。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涨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涨幅最大的为食品类,比上年上涨16.3%。肉禽及制品比上年上涨46.3%,粮食和鲜菜分别比上年上涨6.1%和3.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3.13万人,比2006年下降2.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3万人,2.0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有1.04万名“4050”人员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低于省定的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国民经济草药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物价持续走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农业基础地位脆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79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增加值增长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粮食因灾减产。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54.14万吨,比上年减产10.4%。其中,夏粮总产量22.88万吨,比上年减产6.88万吨,下降23.1%;秋粮总产量31.26万吨,增产2%。水果、蔬菜总产量增长,烟叶、棉花、油料总产量下降。2007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134.48万吨,比上年增长12.1%;蔬菜总产量达91.45万吨,增长5.9%。全年烟叶总产量32102吨,比上年下降11.2%;棉花产量2552吨,下降2.1%;油料产量30025吨,下降2%。水产品产量5120吨,比上年增长23.5%。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肉类总产量可达7.80万吨,禽蛋产量可达5.02万吨,牛奶产量可达2.32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5.4%、9.0%和2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8.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农用拖拉机3.5万台,比上年增长6.1%,农用运输车5.56万辆,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村用电量2668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4%;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3千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1.28千公顷;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3千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9千公顷,年末旱涝保收田面积达45.1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24.35亿元,增长24%,工业增加值增长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5.4%,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24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连续12个月在全省排名第一。工业销售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产品销售率为9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新项目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新项目75个,这些新增企业和项目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9.13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5.7%,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加快21.7个百分点。二是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销呈现跨越式增长,股份制企业高速增长,国有、集体企业产销稳定增长。2007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22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实现销售产值1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41.9%。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实现销售产值531.43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销售产值7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集体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49亿元,增长21.2%;实现销售产值231.94亿元,增长21.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43亿元,实现销售产值62.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9.4%。三是重工业产销增速快于轻工业。2007年,由于全市新上的几个大项目均为重工业,拉动了全市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市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突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6.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比全市28.1%的平均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9%上升到40.1%,提高了3.2个百分点,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2.1%,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1.8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提升较多,实现利税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15.73亿元,同比增长61.5%;实现利税154.36亿元,同比增长58.1%。全部35个工业行业中,34个行业实现盈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0个行业创造利润均超过l亿元。利润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14户。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依然强劲。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55.47亿元,增长24.9%;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7.92亿元,增长56.6%。
2007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民间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高速增长,国有单位投资增速缓慢。2007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完成135.75亿元,同比增长38.8%;港澳台商投资完成25.36亿元,同比增长113.4%。两者占城镇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上升5.3和4.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86.26亿元,增长3.0%。二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速度加快。2007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5.08亿元,增长18.2%,占城镇投资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73亿元,增长6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66亿元,增长40.9%,一、三产业占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0.6和3.3个百分点。三是地方项目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中央项目投资所占比重上升较快。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49.86亿元,增长24.4%,比重由2006年的98.2%下降到97.8%;中央项目完成投资5.61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8%上升到2.2%。
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达到67334万元,比上年增长65.5%;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1274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1%;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128085万元,增长32.6%;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投资8878万元,增长7.6%。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7项。其中,续建项目27项,新开工项目20项。全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3.3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25.2%。其中,27个续建项目共完成投资40.03亿元。经过一年的建设,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二期工程(40万吨/年)、河南开祥化工公司50万吨甲醇工程(一期25万吨)、黄河槐扒提水工程(一期提水3立方米/秒)、龙王庄煤矿扩建工程(45万吨/年)、灵宝市卫家磨水库复建工程等1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20个新开工项目共完成投资33.35亿元。东方希望120万吨氧化铝扩容工程等1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20.4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7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1.2%;房屋施工面积724.39万平方米,增长107.4%;房屋竣工面积243.46万平方米,增长24.1%,竣工率达33.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城市市场增速明显高于农村市场。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13亿元,增长22.4%;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3.14亿元,增长l2.5%。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主导地位更加显现,住宿餐饮业稳定发挥作用,零售额分别增长l8.3%和l5.2%。在各种经济类型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主导作用突出。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87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77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全市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10个,合同利用外资额295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8706万美元,同比增长35.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5183万吨,比上年增长24.5%;公路货运周转量完成27.2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6%。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达到7628万人,比上年增长14.3%;公路旅客周转量达到24.1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8%。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7.7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1.4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0.92万户,普及率为45.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1.15部/百人。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32家,比上年增加1家;A级旅游景区(点)7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7386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336.23万美元,增长18.6%;接待国内旅游者534.59万人次,增长24.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97亿元,增长22.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36亿元,增长35.7%,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分别居各省辖市第9位和第2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67亿元,同比增长36.9%。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去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54.57亿元,比年初增加36.93亿元,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为215.29亿元,比年初增加16.47亿元,增长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8.98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71.03亿元,现金支出1601.19亿元,收支相抵后现金净投放30.1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854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2212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20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市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1.23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18.9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4项。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20种。完成2006年度科技成果评审,有18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40种,监督检验工业产品526批次,监督检查食品企业23家,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0%。
2007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4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90门次,防雹、消雹作业19门次。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5个,图书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全市62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站,95%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96%以上的城镇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陕县、灵宝市、渑池县已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湖滨区创建为省文化先进区,28个乡镇创建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乡镇,创建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首位。《虢都遗恨》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8月份被文化部授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荣誉称号,同时荣获2007年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戏剧优秀奖。年末,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3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15%,有线电视用户达19.26万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1个,病床床位6830张,卫生从业人员10233人,卫生技术人员8635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好转率达95%。新创甲级卫生所23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6个县(市)、区(含开发区)已提前一年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农民144.8万人,参合率达93%,比2006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600次,实际参加省及省级以上比赛12次,获金牌15枚。承办国家级体育比赛1次,承办省级比赛2次,举办市级比赛5次,体育馆举办一定规模的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22次。全市新增或改建体育活动场所18处,为广大人民群众锻炼、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保机构48个,环保系统从业人员764人。其中,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32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环评审批项目140项,环评审批率达100%;辖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执行率达100%;辖区内当年已投产的审批权限内的建设项目共30项,经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检测,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达标排放率为100%。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工业废水排放达标企业168个,工业废水处理率99.5%,废气处理率99.8%。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57.2%,经过检测治理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2%。但环境污染的治理任务仍很艰巨。
十二、人口、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5‰,人口出生率为8.8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22.89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46万人,城镇化率达42.38%;乡村人口128.43万人,占57.6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24%,老年人口达到16.1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10.3元,比上年增长1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871元,比上年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007.6元,增长2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571.9元,比上年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33元,增长17.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4.2元,增长19.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56.35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屋总建筑面积达到30.2平方米;全年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92.97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4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共为4.0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3.97亿元,其中市本级为2.04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2.11亿元,发放率达100%。全市社会养老、失业、医疗三项保险金统筹额67471万元,其中市本级统筹额2599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围绕实施《五保供养条例》,加强了敬老院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1.41%。全市现有社会办老年公寓14家,床位1222张,入住老人525人。为灾区帮建的10929间房屋10月底前全部达到入住条件,灾民生活妥善安置率100%。全年全市共兑付“三农”补贴资金6.8亿元,比上年增长71%。落实“两免一补”资金606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近50万人次。农村福利企业实现利润910万元,城市福利企业实现利润450万元。为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04.83万元,为全市城市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102.7万元,兑现率达100%。全年全市共销售福利彩票5800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