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贴子
阅读:[]   跟帖:[10]  

主题: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分析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1
楼主

  重要提示——

购物中心作为零售业发展的最高市场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肯定并不断发展。


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理论阐述(一)国际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及启示目前在国际上有许多有关零售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可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尽管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能够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零售业态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我们试图对西方零售业发展的循环理论和进化理论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作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
  从整体上可以将西方的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分为两种: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理论和进化理论。 


1、
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
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对于这一模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百货业的发展。百货公司刚出现时,由于它的低价格和高度便利性而倍受消费者欢迎,从而在与小型零售商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成为几十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业态。而时至今日,百货商店却在与超级市场的折扣商店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2)、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从世界零售业总的发展趋势来看,60年代,零售业界采取综合型营运,因此,百货公司、大型综合零售势力高涨;70年代,零售业则进入专门化的发展阶段,专门店、连锁店、超市、便利店、自助家庭用品中心、DIY等业态相继发展;进入80年代,大型购物中心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而90年代则朝细分化发展,单品店、生活题材馆、无店铺销售、效外大型专门店、产地直销及家庭购物等兴起。因此,世界范围内零售业的发展轨迹也表明了这种综合化与专业化的循环趋势。 


2、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辩证过程论 
这一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例如,百货商店是高价格、高毛利、低周转率的零售业态,而其对立面——折扣商店,则以低价格、低毛利、高周转率为特点。而随着零售业的发展,这两种相反特点的融合形成新的零售业态:折扣百货商店,如KMART和WAL-MART等。   
2)、自然选择论 
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例如,二战以后,在美国发生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的情况,原来的百货商店由于都开设在市中心而发生经营困难。为应付这一变化,百货商店进行革新,在店内开设专门店,并在郊区的购物中心开设分支机构。又如,近年来,由于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一些零售商为迎合这一变化而开设了以职业女性为目标市场的女性用品专门店等。
二)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特点1、零售业态的多样化 
西方零售业经过几次流通革命,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货公司和超市这两种业态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零售经营体系,但这两种主导业态并没有取代其他多种业态。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以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大型连锁超市,主要是通过配送中心辐射一批超市形成的区域化经营网络。二是以大型超市为核心,在城乡结合部或高速公路边、连接众多专卖店的规模化购物中心。三是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包括餐饮、娱乐、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这是大中城市主要的一种零售业态。四是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据统计,全球零售行业百强企业中大多经营两到三种业态,有的企业甚至在五种业态中同时开展业务。 

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 

1).大型百货公司和超市的发展曾对小型商店的经营造成了冲击,威胁了个体经营者的就业,但其不便于消费者的零星采购和无汽车者及老年人的就近购买。现实中,中小企业也会由于其具有的经济合理性而继续生存下去,英国的便利店数量近年已有所回升即是例证。 
2).西方国家政府对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商店的建立和营业实行一定监控。如美国在商业设施规划中将网点配置明确分为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等层次,分别调控,以保证合理建设、规模适度和有效竞争。 
3).为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国外的百货商场、超市及专业店均按商品质量、价格和商店装潢不同而明显分为高、中、低不同档次。这样十分便利不同顾客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到不同商店选购商品,也利于商店集中经营某一档次的商品。 


2、经营国际化、连锁化 
商业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局限于本国,有很大比重在国外市场进行;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与国际市场相一致;国内流通领域充分实现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已实现较高程度的国际化,表现为:一方面,各国大商团均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国外市场,在国外开办商店,在国外采购商品。另一方面,各国又在较大程度上向国外开放本国市场,与外商合资合作建立零售企业。80年代末,美国的海外加盟连锁店已有3万余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 
商业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动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国际化,各国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制约:一是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二是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业经过多年发展,新型业态发育成熟,零售业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竞争激烈,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而市场份额有限。经营成本增加,商业利润下降。各国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而向国外拓展。国际零售业界认为,现代零售商必须克服国内市场饱和的局限性,实行国际化经营,才能实现销售的持续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也为零售商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组织结构集中化、规模化 
随着零售企业的大型化,西方零售业的组织结构呈集中化趋势。商业企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企业的巨型化、规模化,可以达到规模效益:大型商企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可以集中批量采购,从供方得到价格优惠;可以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成本;大型企业靠雄厚财力,可以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宣传、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大型商企的统一性、集中性,决定了它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任何一家分店的经营过失都会影响整体信誉。这就促使企业加强自律,保证商品质量及服务水平,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商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但产业集中度及企业规模仍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最大的50家零售商业企业销售总额在1993年即已达491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零售总额的21.34%,而我国1995年最大的50家零售商业企业销售总额仅为499亿元人民币,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45%。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在全世界有3000多个连锁店,年销售额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最大的百货商业企业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年销售额仅30多亿元人民币。最大的上海华联超市连锁店目前也只接近200家。我国零售企业散、小、弱的状态有体制、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而体制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地区部门分割制约着商业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和连锁业态的形成;国有商业企业在经营发展机制上的固有缺陷也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从业态结构上看,近年来各地偏重发展高级商厦、连锁店发展迟缓是妨碍商业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4、流通功能的主导化 
经营业态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商业企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零售商业的商流、物流组织由批零分开向批零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高度组织化转变。 

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商业自有品牌的发展体现了商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主导作用的增强,这对于整个社会生产流通模式的变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消费品买方市场的供求状态给了商业企业一定的采购主动权,但工商关系的基本格局仍是工业企业居主导地位。因为我国商业相对于工业高度分散化、规模小而无力承担引导、参与生产的重任。当前产业集中程度不可能迅速提高,商业企业可在如下方面努力:一是开展代销、代理等多种方式建立密切稳定的工商关系,随着营销规模与能力的扩大而逐步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影响能力;二是通过参股投资等形式与工业资产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直接影响生产,掌握资源;三是由易到难地自行开展流通加工业务,逐步将经营业务向工业延伸。
5、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转移 
零售商业布局正由市中心向城郊结合部转移,呈集中化、规范化形态,中心城区出现空心化倾向。发达国家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一般经历了几个阶段: 

1).城镇建设初期,随着居民迁入,在居民聚居区开设一些满足日常生活必需的小商店,零星、松散、小而全。 
2).随着城镇规模扩大,主要道路的形成,商业在原有的点状结构上沿街道延伸,形成条状结构的商业街,进而形成街区商业中心。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中心区交通日益拥挤、地价昂贵,一般居民无法继续在此地生活,向城郊结合部扩散,于是城效结合部又出现新的商业设施。中心商业区因人流减少而销售增速减缓。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日本东京的银座、新宿区、巴黎的香榭丽大街都属于这种类型。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后,人们改变了就近购物的习惯,距离远近不再成为障碍。所以,购物中心开始相对集中,条状商业街区向块状商业圈聚拢,城郊结合部商业向郊区特大型购物中心发展,新社区逐步形成,商品齐全、档次拉开,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5).中心区居民经过两次扩散,纷纷向边远城镇转移,小区安静,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中心商业区逐渐萧条。 
据预测,按照大城市发展趋势,尤其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到2010年前后,城市人口的40%会分布于市区边缘,30%在市区,30%分布在郊县。这种趋势对传统商业中心显然有影响。道路、交通、停车场、购物环境在现代商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商业布局在一些大城市已开始向城郊结合部转移。虽然旧有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大减少,但仍有许多城市还在市中心建商业网点,以求扎堆效应。总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处于商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不应盲目照搬国外现成模式或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模式。
 

6、商业经营管理的高技术化、现代化 
在商业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发达国家的商业是新技术产品化应用最广阔的市场,不仅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适应激烈竞争的快节奏,加快了资金、商品库存周转,也是组织大生产、大流通低成本高效益的需要。现代商业应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通讯、情报处理技术。这方面最主要的部分是MIS(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POS和各种数据库分析软件。二是EDI(电子数据交易供方管理库存系统)。三是EOS(电子订货系统)。四是多媒体信息直销技术。 
2).物流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有现代化的分检技术、传输技术、堆码技术,形成高效率的现代化配送技术组合。 
3).自动传感技术。如监控、摄像、报警系统,普遍应用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如法国家乐福超市为侦破营业员内窃问题,采用微型摄像镜头全天录像。 
4).商品包装技术。要求牢固安全,美观轻便。从造型、装饰到材料加工都要求用最新技术成果。另外,食品保鲜、杀菌、干燥等技术应用广泛。 
高新技术在我国商业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当前商业系统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人才匮乏,造成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下,许多商业企业的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管理职能的分工与协作方面仍极为落后,有的连锁店根本没有建立POS、ESO及EDI等。另一方面,受设备成本和网络条件方面的制约,新技术仍只限于商业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的应用。 
零售商业已不再是简单交易行为,它已跻身于市场经济的第一线,成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成员。零售商业的经济活动对人民生活、社会生产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要保持国民经济活跃和国内市场的繁荣,就必须重视零售商业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引用 回复 收藏
相关帖子: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2
2楼

  二、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一)购物中心成为发展的主流
1、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概念

 Mall全称Shopping Mall,音译“摩尔”或“销品贸”,意为大型购物中心,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西方国家也称为Shopping Center,即“购物中心”,但和国内通常所指的购物中心(实为百货店的另一种称呼)含义不尽一致。摩尔(购物中心)特指规模巨大,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体,包括百货店、大卖场以及众多专业连锁零售店在内的超级商业中心。与Center、Mall相似,其他常见的英文名词还有:Plaza、Galleria,指出了摩尔的特点,具有长廊、广场、庭院的特点,就是在建筑物的遮蔽下,不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进行休闲、购物或聚会。Shopping + Center、或Mall、或Plaza、或Galleria两词的结合,表示出购物空间带给消费者愉悦的感受,也区分出百货公司(Department Store)只是针对货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商店,是无法提供如漫步在长廊、广场、庭院般悠闲的购物享受。


 由于各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形态不同,所以购物中心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有些基本要素是为各国所公认的,即"购物中心是由一组零售商及其相关的所有服务性、商业性设施共同组合而成。其土地、建筑及相关服务内容必须经过完整的规划、开发及一致的经营管理,附设等量的停车场,而其所包含的商业业种的数量必须大致满足其所将服务到的临近地区"。从这个定义来分析,购物中心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复合性,在经营管理上表现为一致性,在服务设施上体现为完整性,在服务范围上表现为特定商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购物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散式的经营模式,而是一个统一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




2、购物中心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零售模式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也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用于随意性支出的收入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娱乐时间的增多;家庭结构和就业条件的改变;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达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零售商业大规模地在大城市中分散化和市郊化。

零售业的这一市郊化趋势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购物中心作为西方零售业革命的标志之一,便在美国首先创立起来了。因为新兴工业都市的产生、家庭组织形态的改变,住宅区域往都心外围的发展,再配合越来越扩张的美国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应对市场产生的新的需求空间,房地产建造商在风景怡人的城市近郊,修建起大规模的摩尔购物中心。摩尔购物中心的建设吸引了对郊区生活情有独钟的高收入人群,房地产建造商通过摩尔购物中心的建设提升周边土地价值而获益;因此,在50年代初期产生了第一期的邻里型购物中心,并接着在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又相继出现社区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以及广域型购物中心等各类型,形成购物中心的多元化现象。60年代末期,美国大小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超过10000个。

50年代以后,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与美国相类似的情形:
在英国,由于政府对郊区发展的控制,英国的中心城市购物中心得到更多的重视,而郊区的购物中心则不如美国发展得那么快。
法国在建造城外购物中心和超级市场方面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国家的先锋。60年代以来,作为对传统的市中心零售形式的补充,法国建设了不少大型的郊区购物中心。
在原联邦德国,由于人口在大都市中的分散化,也推动了郊区有计划的购物中心和超级市场的蓬勃发展。
在所有这些发达国家中发生的零售业的郊区化现象,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城市中心的大规模购物中心(购物区)逐渐兴盛,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中心在全球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均衡的态势,绝大多数的购物中心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仅美国所拥有的购物中心总数就多达43000个。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许多城市还没有经历零售业的这种革命性转变。普遍偏低的收入、较弱的购买力和人口缺乏流动性,限制了零售设施在城市郊区的发展,但新加坡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新加坡作为一个既是发达的又是发展中的国家,其零售业的发展走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道路,新加坡购物中心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购物中心发展的原因分析
购物中心的兴起是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出现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中心在全球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均衡的态势,绝大多数的购物中心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仅美国所拥有的购物中心总数就多达43000个。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购物中心的兴起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的,其兴起之初主要以服务郊区新人口以及城乡均衡发展为目标。因而从购物中心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而言,购物中心大都兼具有经济面和社会面的双重使命。例如,六、七十年代,大型购物中心在美国的兴起,便具有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两层意义。在此之后,随着购物中心产业的逐步成熟,其主要经营思想也就被很自然地被移植到城市中心地区的购物中心上。

购物中心集"买、吃、玩"三种消费功能于一体,而这正是促进消费能力增长的主要方式的集中反映。但必须承认的是,"买、吃、玩"功能是对购物中心建立的必备要求,购物中心也就需要围绕这三大功能,确立自己的定位,搞好自己的经营。为"买",则需要购物中心拥有丰富且有较大市场的商品,这也是百货公司、超市、专卖店纷纷进入购物中心的内因;为"吃",大多数购物中心都引进了知名的餐馆和快餐店;为"玩",购物中心则开辟了电影院、健身场所、儿童乐园等等为居民、家庭服务所需要的休闲形式。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济形势下,顾客可以到任何场所购物,包括百货公司、超市、大卖场,选择空间很大。而购物中心抓住了"买、吃、玩"三位一体,在这里完全可以呆上一整天,多种消费目的的整合及其相互之间的互相促进,也就很自然地吸引了基于不同目的大量客流。




2、生活和消费的需要 :


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而购物中心则迎合了这种需求。

  从生活面而言,新都市生活形态的崛起,促成了大量人口聚集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使得消费行为可以集中而高度地产生在一个特定地点内;消费面的最大转变,则是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购买一种实质而看得见的物品,它更是购买一种感觉,可以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的双重需求。从美、日两国来看,生活与消费面的转变正是大型购物中心兴盛林立的直接原因,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一次性购足的方式,而购物中心的便利性、综合性、舒适性则适应了消费行为的转变,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推动了购物中心的发展。




(三)购物中心的作用
购物中心在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兴起并且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被零售业人士称为"流通革命",购物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零售业的被动和从属地位,实现了与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乃至对生产的引导、对消费的促进。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各国购物中心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购物中心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形式日趋多样、服务更趋完善。

购物中心不仅是一种复合度极高的商业组合,而且其在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仅以美国购物中心对美国经济的总体贡献为例,1993年其总销售额业绩达到8302亿美元,1994年达到了8500亿美元,这个销售额在非汽车相关商品的销售额中占了55%,美国购物中心所用员工超过1000万人,几乎每11个工作人口中就有一名是在大型购物中心工作。




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是零售业发展到现阶段的最高体现,而且由于其规模庞大、涵盖了多种商业业态,有效地促进社会的消费与商品的流通,从而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993年,美国购物中心总销售额业绩达到8302亿美元,1994年达到了8500亿美元,这个销售额在非汽车相关商品的销售额中占了55%,美国购物中心所用员工超过1000万人,几乎每11个工作人口中就有一名是在大型购物中心工作。 







2、刺激城市协调与高速发展

世界各地有许多购物中心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化是世界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城市范围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在城乡交界处形成了一种人口密度很高的地域空间。城市化还可以使居民的消费模式发生转变,从而增加个体消费水平,使生产与生活环境高度聚集,公共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也因为规模效益而降低。城市社区的高度聚集和更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也使得消费信息的集散更加便利;城市化的多元性也会使消费热点更容易形成和传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分级的商业中心必将形成,特别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地价相对较低,加之道路、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拉近了城乡间的距离。由于购物中心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

同时,购物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小的环境,如果加上政府对购物中心的协调和引导,往往都会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购物中心所体现的是一种消费文化,既然是文化,就需要有与文化相对应的内涵。比如景观设计、艺术塑造等等,这都是购物中心与其它业态的区别。,故购物中心的建设也将对城市环境的协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协调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购物中心每天面对大量的消费者,所以形成了大量的消费者意见,而购物中心一旦形成社会化形态,再结合完整的消费资讯,将有助于生产供应商确定目标市场、掌握消费者意见、决定生产量。
  购物中心推翻了以往由生产者安排的传统行销通路,由于他们不仅开店卖货,而且对其商圈的客层情况了如指掌,广泛掌握了消费者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优势,转而可以引导生产者,而这一点对零售商、生产商来讲可谓是一种双赢策略,是时代进步的趋势和象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只需将精神专注于制造技术的改进,去研究降低成本的技巧,千方百计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科学控制生产量,合理确定目标市场,二者的协调运作可以达成有效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




4、完整地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

 购物中心是兼具购物、休闲、娱乐及文化等人性化空间的提供者,并与原有的商店具有互补、并存的特征,具体的表现是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也具有特色活动相对定向的功能。由于商圈内居民生活空间与消费需求的结合,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与功能的提供,均能注重人性化的需求,例如人车分道、休息坐椅、绿化与艺术化定向等,足以使消费者在被尊重的气氛下活动,呈现出提供便利的根本特征。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2
3楼

  三、国际主要购物中心模式及特征分析(一)美国的购物中心1、美国购物中心的特点
美国购物中心的宗旨就是要离开城区而在郊区建设盛典和娱乐场所,从而有计划地建成郊区的商业中心。新的购物中心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一般以传统的百货商店作为核心商店,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各种专业商店。
美国的购物中心也称有计划的购物中心,它是一群经过设计的商店和服务店铺,常常是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条建筑物。购物中心一般由房地产所有者或某家大公司开发建设起来,然后交由购物中心的管理部门租给搭配适当的零售企业,为确保把顾客流量扩大到最大程度,中心管理部门留出公用的区域(如停车场和人行道),并根据当地规划,对商店的门面和租户经销的商品作出某些规定。
美国的购物中心通常有2家或 2家以上的大的核心商店,以便吸引消费者。这些商店在购物中心的位置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顾客必须在购物中心里经过其他商店才能到达这些大商店。购物中心的外观一般都极其现代化,内部环境和气氛则与城区的其他许多零售商店形成鲜明的对照。
美国购物中心至少包括5家商店,大多数的购物中心都有20—50家商店。一般包括一家超级市场、一家杂货店、一家药店,以及饮食店、娱乐设施等。有宽敞的停车场所,一般都能容纳几千辆小车。购物中经营者只有一个,但中心内有各式各样的承租户。


2、购物中心在美国零售业中的重要地位
50年代末,美国的购物中心尚不足1000个。90年代初已经发展到3.5万个以上,其中10%为封闭式的购物林荫道。购物中心的年总收入超过7000亿美元,差不多占全美零售商店销售额的40%(包括汽车与汽油的销售)。有900万以上的人在购物中心供职。美国的连锁店也从购物中心的发展中获益。例如:有限商店、多尔顿书店、彭尼商店等,都从他们设在购物中心的分店中获得可观的销售额。
此外,有一些大的零售商们已经参与了购物中心的开发和建设。通常的做法是,由这些大零售商置下一块选中的地盘,然后与另一个主要零售商联合。他们找来一个开发人,这位开发人拥有这片地产的产权,并负责进行建设和将购物中心租赁给各个商店。例如:西尔斯公司就参与了几十个购物中心的设计工作;普布利克斯超级市场则联合几百家小商店共同经营了许多购物中心。在美国每年都有许多新的购物中心诞生,其营业面积都在几千万平方英尺以上。


3、购物中心的改革措施
为了保持长期的发展,美国的购物中心进行了如下的经营改革活动:
1)
一些老的购物中心已经或正在进行修缮,扩大或搬迁,以便获得新
生。如旧金山市郊区的安蒂奥克县东林荫道。
2)
为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些新类型的购物中心相继建立,如“大型林荫道和强力中心”。
3)
许多购物中心,零售商门正在扩大联合经营范围,增强消费者对“一次过购物”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倾向于把自己的业务扩大到服务性的商业活动方面,如银行、股票经纪人、牙科医生、美容院、电视机维修部以及汽车租赁处等。
4)
购物中心的管理日益注重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进一步的便利。一位美国业内人士这样评论道:“购物中心是使人幸福的商业。这意味着要满足或者超出购买者的期望,要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动机,要以商业地区来满足地区的商业,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3
4楼

  4、美国购物中心的类型
按市场种类划分,美国购物中心有三个主要类型:地区的、社区的和街区的。这三大类购物中心的不同特点见下表:




地区购物中心
社区购物中心
街区购物中心

总占地面积(m2)
122000—405000
40500—122000
13000—41000

总营业面积(m2)
36000—180000
9000—36000
1800—9000

主要租户
1—2家或更多的百货商店及超市
部门百货商店(传统的或折扣的)、杂货店或邮购商店
超级市场或杂货店

商店数目(家)
50—150或更多
15—50
5—15

商品和服务范围
提供最多种类商品,在服务方面能提高顾客的购物经验
适当的商品种类,主要为选购商品和方便商品,并结合服务
对顾客提供最低限度的商品种类,更强调方便商品和便民服务

最低支持人口(人)
100000以上
20000—100000
3000—5000

购物者乘车到达时间
30分钟以上
最多20分钟
不到15分钟

位置
位于中心城市以外,在公路或高速公路主干线旁
靠近一个或更多的居民住宅区
位于一个居民区的主要大道旁

设计和布局
通常为封闭的林荫道
狭长的一片
狭长形

占全美购物中心总数的比例(%)
5
32
63



5、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1955—1991年,美国有计划的购物中心几乎增加了27倍,主要年份的购物中心数量见下表:
年份
个数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1

1991
1300

4500

9200

12500

16400

22050

22750

35000

现在购物中心的销售额约占零售总额的40%。但是,他们正在接近饱和点。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正在下降,空额率正在上升,破产已有发生。购物中心的开发者们正计划在中小城市和全国最快成长的地区(如西南)建立36000平方米以内的小型购物中心,以解决这些问题。
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是回到中心商业区,在许多大城市,由于在郊区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零售位置,城区的零售业利润因而有增长的趋势。例如:迈阿密的欧姆尼中心(Omni Center),芝加哥的水塔区,纽约的西特公司中心市场,费城的东市长廊等,都是城区购物中心的代表,它们给中心城市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既向过往旅客也向常住的城区消费者提供服务。
此外,美国购物中心的未来发展还将受到能源发展状况的影响。地区购物中心必须吸引一个大范围地区居民前来购物。假如汽油减少供应量,或者汽油太贵。正如人们对90年代所作的预测那样,那么,这些购物中心就会面临困难。购买者不得不去离家近的商店购物。那样的话,那些为100平方英里居民服务的大型购物中心就将成为历史。
购物中心作为零售商业的一种新形式,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将会继续发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美国商业界有人警告说:“购物中心发展得太快,规模搞得太大了。”但是,不可否认,购物中心以其品种齐全的商品和服务以及一次过购物的方式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3
5楼

  二)英国的购物中心1、购物中心发展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变:国民收入增加,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英国同样发生了郊区化的现象,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在零售业和消费行为中的作用也加强了。
随着上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改变,英国的零售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商店总数减少,规模扩大,连锁商店增加;总趋势是:商店更少、更大。
在英国,虽然区域中心的交通改善费用比郊区高,改造起来难度大、进度慢,且消费者进市中心购物的停车费用也相对较高,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造成市中心区域商店的衰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分散化,因为英国的商业发展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控制,政府不仅控制着商店的数量,而且控制着商店的设址。英国购物中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由政府干预而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


2、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
1947年以后,政府开始参与零售业的活动,在土地使用规划,零售业用地的控制、批准等方面行使权利。
在40年代,英国的城市中心和大都市内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购物模式,因此中央政府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向城市中心的购物中心模式倾斜。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始强调在新建和扩大的城市中,在主要的郊区建立购物中心。对这些购物中心的开发,政府提供了咨询或财政上的帮助。
60年代中,零售商们和地方的政府部门开始批评中央政府过于重视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和重建,相对忽视了周边地区和新区的购物设施发展。与此同时,英国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愈加严重。政府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改善城市中心的交通环境,修建新的道路和多层停车场;第二,推动城市社区购物中心的发展。但是政府对由此而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即有独立建筑结构、由私人出资的城外购物中心的发展却没有给予认真考虑,因此,英国的城外购物中心的发展至少比美国和加拿大落后20年。
1965—1980年,英国建立了424个购物中心,总营业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平均每个购物中心的营业面积超过4650平方米,并都附设有停车场设施。购物中心以超级市场、杂货店或百货店为核心商店。


3、英国购物中心与美国的区别
在美国所发生的零售业革命对英国不无影响,就购物中心而言,也是一样。英国的零售商们同样期望有更大的营业建筑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但是,由于英国和美国在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方面有所不同,因此英国的购物中心与美国的相比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
1)
英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比美国少,因而购物中心更为集中,从一开始,多层的购物中心和多层停车场就成为英国式购物中心的特征。
2)
由于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和建设受到政府的严密监控,以及缺乏全国性的汽车道路,英国的购物中心多数集中在现有的区域范围内,而不在邻近交通干线的农村地区,这与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情形正好相反。
3)
英国人口中,小汽车拥有者的比例小于美国,加上多数购物中心健在城市中,因此购物中心的顾客多为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者。


4、英国购物中心的类型
1)、超级商店
超级商店是由一组商店共同组成的,营业面积大于2500平方米,多为5000平方米,最大可达1万平方米。位于市中心或市郊,建筑物一般为一层,结构独立,有良好的停车设施。出售的商品有食品,也有一些低价的非食品类商品。销售形式通常是自助式的,出口处设有收款台。
2)、大型市场
超大型市场通常位于市中心以外的区域,销售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多的可达3万平方米。有宽敞的停车场,可停放小汽车的数量大约相当于每5平方米销售空间一辆小汽车。前来购物的顾客多数是开着小汽车来的。超大型市场的规模比超级商店更大,经营的商品除食品外,还有品种繁多的非食品类商品。此外,还提供各项服务设施。
3)、地区购物中心
地区购物中心产生于美国,后传入英国。它是一种有计划建造的购物中心,建筑物自成一体。地区购物中心通常包括1个或更多的百货商店、折扣百货商店、各种各样其他的选购商品商店和方便商品商店,以及一些非零售的服务机构。这些众多的商店群聚集在一个开放的或封闭的林荫道上,附设有地面停车场设施。
地区购物中心是供客户购买选购商品的贸易中心,至少拥有3万平方米可供出租的营业面积,有的可达10万平方米,顾客通常一个月或偶尔光顾一次,选购时装、鞋帽、家具和电器等。服务半径达25英里或更大。服务人口至少有10—15万人。
地区购物中心与超级商店、超大型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的是选购商品,而不是方便商品。此外,与同等规模的超级商店相比,地区购物中心需要更广大的服务区域作为它的支撑。
4)、社区购物中心
社区购物中心是英国中、小城市的主要购物中心类型。它的核心商店通常是一个小型百货商店或杂货店,其规模通常在1—3万平方米,服务人口1—1.5万人。经营范围除了方便商品外,还提供选购商品和一些个人服务项目。
5)、街区购物中心
街区购物中心是一种小型的购物中心,以一个超级市场为核心商店,经营品种繁多的方便商品,同时也向顾客提供一些个人服务项目,如洗衣、干洗和修鞋等。英国的街区购物中心营业面积通常为5000平方米,服务人口为5000—10000人。服务辐射面不超过5英里。
6)、专门购物中心
专门购物中心是一种专业化的购物中心,它专为满足某一特定顾客而设计建造。这类特殊顾客有:旅游者、办公室工作人员、住在郊区而在市区工作的人以及旅店的顾客等。这类购物中心里面的商店一般都不大,但是商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英国80年代初建成的科文特加登中心就是专门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该中心是由一座旧市场改建而成的,已发展为一个很吸引旅游者的购物中心。
7)、购物连拱廊
购物连拱廊是一种有拱顶的购物连廊。走廊十分高大,呈狭长形,通常宽4.5—6米。走廊两旁设有形形色色的商店,至少有二层建筑结构。这种购物中心的特点是设有休息地点、绿色植物和其他一些设施。临走廊的商店一般为小型专业商店,如妇女用品商店、珠宝商店、报亭等。英国典型的购物连拱廊有:伦敦的伯灵顿连拱廊和皮卡迪利连拱廊,以及蒙特利尔的丽村商城。
8)、购物林荫道
购物林荫道产生于美国,它比购物连拱廊更宽敞、优雅,质量也更高。购物林荫道通常设有中央绿化园地,还有供顾客休息的场所、人造喷泉装置以及其他一些设施。里面的商店也比购物连拱廊里的规模大些。
购物林荫道的闪电两旁走廊约有3—3.5米宽,中央走廊约4—8米宽,林荫道的总宽度为10—15米。英国典型的购物林荫道有:维多利亚中心、诺丁汉、约克戴尔等。
9)、城外购物中心
城外购物中心(Out-of-Town Shopping Centre)也称郊区购物中心,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法国都比较普遍。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限制城外零售业竞争的政策,英国的城外购物中心发展得较缓慢。
英国的城外购物中心对顾客有以下几方面吸引力:
9)-1、价格低廉。
城外购物中心的商品售价比其他购物中心便宜得多。原因是城外购物中心的地价便宜,建筑费用也低,在经营上采用规模经营方式。并且不搞豪华的装饰,例如其仓库式的建筑结构、开放式的搁物架陈列,都减少了经营成本。
9)-2、位置。
城外购物中心虽然在位置上离居民聚居地较远,但它处于主要交通干线上,人们通过对高速公路可以非常方便抵达那里,甚至比去城市中心区更便利。
9)-3、购物环境。
室内设有空调设备,气温适宜,场所干净,宽敞明亮。顾客在这里购物轻松自如,可以在一个屋顶下一次经过而完成购物目的。不仅如此,在城外购物中心还可以享受到购物时间上的便利。许多城外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都延长到晚间,这给快节奏生活的广大英国市民带来了方便。
9)-4、停车场。
与大多数市中心的商店不同,英国的城外购物中心给顾客提供完全的停车自由和方便,即使在交通高峰时期,去往城外购物中心的道路仍然畅通无阻,停车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4
6楼

  5、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7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的购物中心有向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趋势。城市中心零售商业逐渐衰退,郊区和社区购物中心不断发展。城市副中心区和边缘地带的购物中心对附近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来说,比中心城市的商店方便得多。这些购物中心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也正是中心城市以外的居民区、附近的城市和乡村。它们甚至通过开发新的居民区来获得商业支撑点。
80年代以来,英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那种严重依赖政府行为的英国社会逐渐被一种更自由化的社会所取代,零售业也得到进一步革新。英国大部分城区购物中心的发展都在60—70年代期间。70年代末,一方面城区商业设施的发展基本饱和;另一方面,在郊区发展各种类型商业设施的需求压力却并未减退。80年代,英国60%以上家庭拥有至少1辆小汽车。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继续朝着购物频次更少、购物数量更多、全家外出购物和一次过购物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城外购物中心还将有更大的发展,超级商店和超大型市场这种购物中心形式将会更受欢迎。
近年来,英国的购物中心在向着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与早期的城区和社区购物中心不同的是,在这些购物中心,零售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和设施与零售业已结合在一起。
越来越多的连锁店公司对城外购物中心感兴趣,由一个超级商店或超大型市场为核心的小型城外购物中心,在英国的中心城市零售结构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购物中心的这些新发展要求有更大的陈列空间、仓储面积和地面的停车场,而大多数传统的购物中心已经不适应这些要求了。发展的趋势将是:更少的购物中心,更大的营业空间和面积,更广大的服务地域,对顾客更大的吸引力。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4
7楼

  (三)日本的购物中心1、日本购物中心概况
在经历了1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恢复期后,从1956年开始,日本的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并迅速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向郊区扩散,郊区商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大众消费市场也日益成熟起来。在此情况下,由美国产生的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式,跨过海洋,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的购物中心也称购买中心。其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相当于商场的形式,设立在公共建筑物中,由出售食品和日用品的零售商店组成;另一种相当于商店街的形式,有的位于住宅区附近,有的位于市中心或交通枢纽。一般是在一个区域内以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为中心,在它周围开设着各种各样的专业商店,如男服装、女服装、家庭用品、化妆品、杂货、轻衣料等专业商业群,还有饭店、快餐、咖啡馆、酒吧间等饮食业群,理发、美容、洗染、照相等服务业群,以及电影院、剧场、俱乐部等娱乐设施群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商业服务中心。
日本购物中心的商店,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整个区域设计新颖,布置得体,花草树木相间,空气新鲜,像街头公园。在这里,吃、喝、玩、用商品样样俱全,是顾客选购商品的良好场所,因此它也被称为“现代化的商店街”。如位于大阪市郊区的千里购物中心,以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为主,配合各种专业商店——食品店、饮料店、饭馆等,并设有各种娱乐场所,形成了一个商业服务中心,为附近10—25万居民服务。
日本的购物中心具有多样、热闹、有吸引力、充满生气、有刺激性、色彩丰富的特点。它的存在还有赖于交通的四通八达。它既使人们可以有比较、有选择地挑选商店或商品,同时又是欣赏商店和娱乐的地方。在这里,百货商店自身的设施,居于重要的位置。它的营业场是便于大规模买卖的店堂。此外,各式各样的专业商店,除具有百货店那种能一次买到所需的商品外,还便于顾客进行比较和选择。


2、拉拉普多购物中心
日本发展大型化的购物中心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位于船桥的拉拉普多的购物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式购物中心,成立于1981年,拉拉普多购物中心以SOGO百货公司和大荣超级市场为核心商店,包括200多家大大小小的专业店,还有许多附属文化娱乐机构,以及公共休息区、活动区、儿童游乐等相关设施。该中心大型停车场可容纳5000辆汽车。
作为拉拉普多购物中心核心商店之一的SOGO百货公司,在日本以地方型百货公司著称,主要连锁店大都分布在地方性的大城市商品构成以综合百货类为主,另一核心商店大荣超级市场的经营范围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以中档商品为主。这两家商店在日本早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因而,有助于增强拉拉普多购物中心的号召力。
至于其他200多家专门店,以欧洲体系的C&A服饰连锁店及瑞典的IKEA家庭用品店为主力,还有一些日本著名的连锁店,如纪伊园书店、引冰激凌、POLO服饰等,这些专门店在整体业务的构成上力求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以避免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
拉拉普多购物中心的商圈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商圈为小汽车车程10—15分钟以内的船桥市及附近地域,服务人口约158万人;第二层商圈以车程20—30分钟内的八千代市一带为主,服务人口约106万人;第三层商圈则为车程40分钟以内的四街道市及附近地域,服务人口约40万人,合计该购物中心的商圈人口数约在300万人左右。该商圈内约有70%家庭的一家之主在东京上班,因而其家庭成员对东京高水准的现代化生活已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拉拉普多购物中心与当地的顾客相结合。
在经营管理方面拉拉普多购物中心在成立之初就由中心管理者对各专业店的构成,包括各个业种及商品价位进行详细规划。确定服装占30.7%,服饰用品占9%,文化用品占19.5%,家庭用品占9.4%,食品占1.5%,餐饮业占19.9%,服务业占7.4%,其他类占2.6%,使得商品构成十分协调,同时也充分供应了顾客在日常生活方面所需要的一切用品。
该中心的200多家专门店采用的是租断方式经营,平均每平方米的月租金约4万日元。另外,在承租之始,每平方米必须先缴约43万元的保证金,10年后再分期平均摊还。各专门店应是独立经营,但购物中心管理者与各专门店的关系并非单纯房主与租户的关系,中心对各专门店商品内容、装潢陈列及广告宣传等给予辅导和协助。
在商品内容上,各专门店必须先提出商品计划让中心审查,日后如有大的更动,也须经中心同意。中心对于专门店因商品吐纳所发生的资金调度困难,将尽量设法协助解决。
高格调的店面装潢陈列是拉拉普多购物中心的一个特色,而这些专门店装潢陈列都是在中心的有计划规划下,交由店主自行施工处理的。
在广告宣传方面,则由中心统筹进行。该中心所采取的广告攻势除了一般性的报纸、广告媒介外,还更多地采用了夹报送邮寄广告。据报道,该中心在每周六、日都按商圈轮流发送50万份的夹报广告,目的是吸引外地来客及增加该中心的知名度。同时,将每年四季的新产品上市、换季拍卖以及特定节庆假日的促销活动,以邮寄方式将广告寄至顾客家中,以便与顾客保持长久而密切的关系。由于广告宣传方法得宜,拉拉普多购物中心即便在平常的日子里,每日顾客也有2万左右,遇到星期日则增至10人左右。
总之,拉拉普多购物中心是日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购物中心,它不但包括各类不同的业种,同时也结合了各项业态,因此能满足顾客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讲究生活化、专门化、复合化、多角化的日本流通业中,拉拉普多购物中心是一个典型代表。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5
8楼

  3、塚新购物中心
塚新购物中心是一个以“社会生活园地”为其特色的新型购物中心。在日本有“新生活园地”、“生活游乐园”、“综合生活产业”之称。该中心位于日本关西兵库县,占地约7万平方米,由日本西武流通集团一手规划。塚新购物中心是一个超越旧的购物观念,集休闲、娱乐、社交、聚会、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活园地,曾以“造镇计划”的成功典型而风闻全球。
在经济效益的发挥上,塚新购物中心的开发者也颇费了一番心机。在地价奇昂的日本,塚新购物中心避开了高地价的都市中心区,选择在大阪与神户之间交通发达的兵库县设店,这在地价负担上就减轻了很多。另外,妥善利用现有资源条件,保留了原建筑物缓斜丘陵式的地形结构及天然采光,除了可省下一大笔整地费用外,还因天然景观的充分利用而使其别具一格。
塚新购物中心以楼高7层的西武百货店为核心商店,并包括有专门店街、饮食街、体育馆、银行、教堂、文化教室等设施。一条天然的小溪流穿越购物中心,使其与周围的公园绿地共同构成一幅极佳的景观。
分散在购物中心的250多家专门店街与餐饮店街是整个购物中心的特色之一。为避免地域内同业的抵制,西武流通集团特别将当地原有的小店户优先纳入专门店街的经营。250余家的专门店在西武流通集团的统一规划下,每家店均保持了其独有的造型,同时各店的共同组合又构成了整条街线条流畅的建筑轮廓,充分表现出建筑与空间的美感。专门店业主以租断或抽成的方式与西武流通集团合作,并接受西武流通集团的统一管理。
250多家专门店街与餐饮店街大致分为5个群组:
第一群组是以生鲜四品(鱼、肉、蔬菜、水果)为中心的“生鲜馆群”。
第二群组是以各种西式、日式、中式餐饮店集合而成的“饮食街群”。
第三群组以音响、视听器材、录音录像资料为主,表现年轻人的文化与风格,称为“年轻馆群”。
第四群组是以陶瓷器、玻璃、手织毛线、钩纱等材料集合而成的“动手做馆群”。
第五群组则是二层开放式的“塚新购物区群”。
除了商品的经营外,购物中心还以其崭新的综合性功能体现出它是真正的社会生活园地,中心内设有取名为“银姿”的运动馆,并有各种运动俱乐部组织。在购物中心的生活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种多采多姿的展示性活动。购物中心内的教堂有常驻牧师可为新人主持结婚仪式。购物中心的银行从事金融服务业务,装设在购物中心各重要地点的电脑视屏网络系统随时向顾客提供各种购物资讯,展示或销售活动信息,以及各种相关信息的查询。
总之,塚新购物中心除了重视商场的销售机能,更强调其服务性机能,以适应顾客的多种需求,从而为日本流通业的多角化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5
9楼

  四)新加坡购物中心


1、购物中心现况
新加坡的购物中心大多集中在邻近地铁站的市中心黄金商圈,且一条街上往往汇集着多家较大型的购物中心,如著名的“乌节购物环带区”,有高岛屋购物中心、中心点购物中心和新格璞拉购物中心等。著名的还有中国城商品街购物中心,该地区把一些传统店面加以改造,注入新的活力,但一些传统小贩的古老生意仍予保留。布尔斯/罗可区的购物中心三年前完工,因位于交通枢纽附近,周末假日客流可达到16万人次,是一个经营相当成功的购物中心。此外,还有海港码头区,包括莱佛市购物中心、码头广场购物中心、Suntec城会议及购物中心等。
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大力兴建大型住宅区,并由此带动了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共同的特点是:都座落在较大型的住宅区,同时又位于交通枢纽附近。Daimaru、Sogo、Metro等百货公司是这些郊区型购物中心的主力商店,而其它的组合包括电影城、娱乐电玩中心、保龄球馆和一般的家庭生活用品购物商店,还有一些室外餐厅和咖啡馆。近期建成的购物中心有:世纪广场、Tampines购物中心、Jurong Point购物中心、West Mall购物中心等。

2、购物中心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新加坡购物中心一般由两个不同性质的团体所拥有,一是大型的开发商(如远东组织等),一是管理公司。大型开发商视购物中心为一项商业投资,以租赁为主要收入,所以大都会有自己的员工团体来管理或租赁,有的将管理工作以合约形式包给代理人。还有一些购物中心分割成几个独立的产权,由小额的投资人所拥有,并实际经营这些商店。

从专业的购物中心管理公司的角度来看购物中心管理,他们认为:
1)、购物中心是一种提供整合性服务的设施,它包含了一个有效系统的组织及运作。购物中心管理策略的落实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流程,以进行催收租金等例行性工作。新加坡去年就有2.6万家企业倒闭,所以不可不防。对行政作业也须制订明确的管理规范,如收取租金标准须一季评估一次。
2)、在组织结构上,新加坡一个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一般有20个管理人员,包括购物中心经理1人、不动产管理专员1人、专员助理3人、工程师1人、技术人员1人、停车场管理3人、商场租赁人员3人等。不动产的管理包括人事、建物、租约与承包合约,不动产服务包括空调、消防、招商、行销等,清洁及保全服务则大部分是外包,可使人员任用较有弹性。
3)、购物中心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租金、停车费及广告费等服务费用。为了增加营业收入,必须建立适当策略使店铺出租率达到最高,策略包括:在一些公共空间、平面媒体及楼层空间提高广告曝光率,增加知名度;制作简介手册、海报;发放、邮寄宣传品给有潜力的客户;在公关方面,与承租户保持良好关系,定期作意见调查。
4)、在招商条件方面,购物中心与承租户的租约大都以2~3年为主,押金在2~3月租金之间。购物中心可随时检视承租方是否依约行事。租金是固定的,对具竞争性的主力商店,要比其它的商店条件低。


3、购物中心面临的挑战
1998年前8个月,新加坡整体零售业的收入下降了13%,零售业来客数下降约15%,观光客在零售业的消费金额下降20%,为80亿美元。
新加坡零售业面临以下挑战:
1)、都市与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中央乌节路的购物中心将会重新定位,并加强促销活动,吸引当地人潮。
2)、商业中心之外的零售业营业额增长,这是由于便捷运输系统、郊区购物中心兴起及观光客减少等因素所造成。
3)、以生活型态为导向的零售业会更加流行,如教育娱乐业的书店兴盛、美容美发等新兴行业增加。
4)、重视年轻消费族群,且其将成为主流。新加坡人口中年轻人占37%,亦即有110万的24岁以下的人。虽然其收入不高,但是其可支配所得却非常高,所以零售业者都已注意到这个族群。
5)、国际网路普及率提高,虽然电子购物的比例不高,但零售业者在网上出现,有助于提升知名度。


4、近来购物中心的变化
一些老购物中心纷纷进行改善和整修,以期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受,整修的部分主要有:开放空间加大、增加采光、装设新的信号装置如方向指示和停车指示讯号、引进专为餐饮店设计的空调、增设电子计算机系统、保持卖场的动线顺畅、在门口装设新的安全警卫系统、提供额外通往停车场的通道等,以方便消费者。
另外购物中心用作广告和展示的公共空间的面积增加了,大约增加55%,有的购物中心总收入的50%来自广告及展示空间的增加。其他增加的收入包括停车场的收费,因为商场的顾客流量提高了50%,有的购物中心客流每月达50万人次。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雾里雾外

   
   
 发表于 2009-04-13 01:15
10楼

  (五)东南亚购物中心1、购物中心的发展
由于东南亚地区经济起步比较晚,因此购物中心的发展不如美、日等国家成熟。但是其蓬勃发展的无限商机,已被东南亚各国作为重要的趋势性业种加以发展。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加之土地利用极大化观念的影响,80年代起大型摩尔购物中心在该地区得以形成一股新的产业风潮。以购物中心必须投入15种以上不同行业的特性而言,十分符合东南亚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资源实现最有效整合的效率要求。从购物中心发展的具体情况看,东南亚各国的购物中心数量已经很大,并且预期其数量及营业额对经济面的影响会更加扩大和深远。东南亚各国大型购物中心发展的直接原因除了零售业自身需求迫切以外,更具有市镇发展及休闲观光等其它产业相关意义,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加以借鉴和学习。
菲律宾马尼拉的摩尔有近30家,平均35万人口拥有1家摩尔。新加坡的摩尔有20多家,平均15万人口拥有1家摩尔。


2、购物中心的特点
以菲律宾、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式购物中心很象美国式购物中心, 但自身连锁的特点鲜明。其特点为:由专业的连锁购物中心集团开发并经营管理,面积庞大,自营比例较高(50%至70%左右),自营百货公司、超市、影城、美食城等,业态业种的复合度极度齐备,商品组合的宽度最宽深度最深,定位于家庭(全家/全客层),能满足全家的一站式购物消费和一站式文化、娱乐、休闲、餐饮享受。连锁购物中心可解决购物中心的招租难题,可迅速实现购物中心的全面开业, 且管理促销的力度和号召力比普通购物中心高许多。
菲律宾的SM SUPERMALL集团、ROBINSONS集团、EVER集团, 泰国的THE MALL集团都成功地采用了“连锁摩尔”的经营模式。菲律宾的SM SUPERMALL集团更成为了亚洲最大、全世界排名第3大的摩尔购物中心集团。SM PRIME集团旗下拥有20家大型连锁摩尔SM SUPERMALL,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该集团曾多次获得欧美财经杂志的"亚洲最佳管理奖",其业绩年年大幅度增长。目前菲律宾几乎所有的大型百货公司、大卖场都位于摩尔内, 单体建筑的百货公司、大卖场已极少。由于东南亚的摩尔发展得很好,且东南亚各国的人均收入、文化习俗等国情与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较相似。所以我们在发展摩尔时,不仅要学习欧美的成功经验,更应该借鉴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引用帖子 回复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