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转发 就北京市近三年情况看,2006年GDP为12.8%,41家百货店增长20%;2007年GDP为16%,63家百货店增长16.3%。2008年GDP为20.8%,百货店60家14.8%,2009年前11个月GDP超过15%,百货店67家在3%左右。百货店业绩增幅逐渐低于GDP增幅。另一方面,业绩同比下降的企业逐年增加。2006年,41家企业均为上升。2007年63家中,17 %的企业下降;2008年60家中,20 %的企业下降;2009年67家中,约60 %的企业下降。销售前10名的企业中,同比下降的占一半。增幅前10名的企业,主要是销售额排名30名以后的企业。北京市百货店总体比重呈下滑趋势,这种趋势在全国有一定代表性。 市场资源分化 业绩下滑的内在原因是市场动摇。国家统计局彭志龙司长2009年12月2日表示,我国消费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类。200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2009年中国政府消费比重更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零售总额上升的民生意义。 在居民消费比重降低的同时,消费结构在快速变化。站在百货店角度看,2009年百货店市场分化加快,一是购物中心和综合超市业绩平稳上升,人气兴旺;二是网络购物以迅猛姿态发展,多家网络专业购物渠道,业绩几乎都是成倍增长;三是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引擎启动,股票、珠宝以及房地产等浮华升值,吸纳了大量消费资金流;四是趋向泛滥的公权寻租,所带来的海量购物卡券,不再是百货店的独享大餐,开始向超市和购物中心以及高档奢侈品专卖店分流;五是奢侈品消费国际化。2009年12月2日发表的世界奢侈品协会(WLA)年度报告称,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达到94亿美元、占全球的27.5%,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奢侈品消费亚军。 市场大规模演变的根源,是社会消费文化主流发生快速变异,百货店固守本身盈利模式不放,造成市场角色错位、落后。这个问题在日本百货店市场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变成专业人士共识,遗憾的是,中国的百货行业的主导者,大多数还没有积极关注并拿出相应策略。 成功者总是有的。从北京百货店情况看,2007年以来居行业前列的有菜百、燕莎、翠微、顺义国泰、华堂等几家企业,这几个企业的共同点在于,快速跟踪变化的市场趋势,适时拓展店铺规模,以满足社区化大批量需求。以翠微集团为例,目前百货店拥有20多个大品类商品、近20万种商品,包含书店、邮局、银行、餐饮、维修、照相、美容美发、SPA、宾馆、公共费用代理婚庆服务等十几个业态业种,全面覆盖顾客群体需求、市场细分管理有序。2009年翠微购物节5天销售3.3亿元,创造北京市场新的奇迹。 莎商城在2009年11月份与机场、旅行社等多家其他业态企业合作,使燕莎VIP顾客在这些企业消费时,卡内的积分可以冲抵现金,改变了多数百货店单一化营销方式。更有创意的是,翠微集团组建的国际品牌代理公司已经投入运营,不仅在本商圈发展市场,还把代理品牌推进到其他商圈百货店,以渗透竞争的经营手段,分享和汲取更大范围的市场资源。 上万亿的财政、近十万亿的新增贷款保护了2009年的GDP面具,也捎带养活了百货店,可是明年怎么办?假设猛药治理通胀,政策性转移资金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那么百货店会不会更加缺乏赖以生存的市场给养?
该帖于 2010-4-3 21:31:00 被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