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时代百货关门了,重庆从此又与各路国际大牌无缘,重新成为了时尚脚步无法触及的荒岛。
美美百货,本人尚算熟悉,因为我进入百货这个行业的第一份工作就从它开始。
在我和更多的普罗大众眼中:美美,在品牌级次上,曾经是解放碑商圈的榜样;在卖场精细化管理上,是重庆众多百货公司遵循的标杆;它的东家无论是曾经的华镫集团,还是今天的俊思集团,都背靠九龙仓这个庞然大物,实力不可谓不雄厚;它的写字楼与公寓配套,是本地首屈一指的物业;它的停车场对解放碑这个弹丸之地来说,已经足够宽大;好吧,就算不提这一切,可您要知道,连它的美陈方案,也被无条件反复模仿、复制,直到今天!
百货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美美时代百货的细节,在重庆乃至是全国现有的百货层面上,都已经是上上之选。
但,这样的一家百货公司,在苦心经营了数年之后,为什么无声无息的倒掉了呢?开业仪式轰动全城、一掷千万的无限风光,和其惨淡营生、苦苦支撑的强烈对比,又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有心者在思索后不免发问:难道细节不再是魔鬼?难道红红火火的各类活动,不会再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产生影响?甚至中国百货这些年学台湾、学香港、学韩国、学日本都是一场空?
这种发问似是而非、不得要领, “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我们可以当温习、复习讲,更应该当成演练、论证来看。回看这些年,我们确实很努力的学了,但却很少“习”;我们把枣吞了,但却不辩其味;我们放眼看了世界,却没摸清中国的局势。
这里的“局势”和政治无关,我们不需敏感。
局势,顾名思义分为“局”和“势”。
先说“局”,这里的“局”指局面、指整体状况、历史背景等等。
拿日本和美国来做个比较。
提日本,是因为现在中国的百货实际上在套用它的某种百货经营模式;讲美国,则是美国的幅员和地域特征与中国近似。
说东亚百货尽出日本应该不为过。
日本是岛国,领域狭小,局面无法开阔,无论从战略上还是经济上的缓冲空间均不够。其国家自然资源匮乏、且时常经历战争的毁灭和非常频繁的自然灾害,所以在经济腾飞后,其国民整体心理安全感相对较低,消费需求畸形旺盛,潜意识里打的是过一天赚一天的算盘。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便产生了百货公司与供应商“联营”这种分担商业风险的怪胎,此模式一直被附近哈日的国家沿用至今。
而底蕴相对雄厚的美国,可说地大物博。二战后的经济政策使其拥有非常牢固的中产阶级群体,国民消费力强大,而其本土从未挨过敌国的一发炮弹,潜意识中消费选择更趋长期与理智。美国人的大国民心态比中国老百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紧不慢、胜券在握是其整体国民心理最好的描述。其国内的百货公司大多充当的都是买手或半买手的角色,他们把相应的产品买来,进行分类、选择,使其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的设计师和服装企业来了解他们的消费群体,而不是只简单的充当中介的角色。
当然,日本算美国的亚洲桥头堡,其百货也有不少是买手制的,我这里只是在说被中国学去的那部分,请勿抬杠。
中国百货业现在的情况很有趣,用个浅显点的比喻就可以说明我们的尴尬。
我们可以把中国百货比作一个想发财的小伙子,这小青年渴求发财的手段和知识,并不断努力的学习。时长日久,他把自己的老师的表情、心态、手段都学了个十足十,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这点玩意,都是从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名叫“日本”的有钱小破孩身上学的,更恐怖的是,这小破孩还有心理缺陷,时刻觉得自己会莫名其妙的死掉!
中国百货现在是什么局?
这个“局”,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不深深思考,不能只说现象不顾本质。不客气的说,现在中国百货就是盲目照抄,全盘接受,不管表面花样再多,不管脸上扑了多少粉,我们的百货骨子里还是名叫“日本”!
虽然我爱我的祖国,但不管怎么粉饰,中国其实就是个人多且穷、地大但薄、消费观念落后、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度,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我们没有日本可供挥霍的资本,也没有美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笃定心态。
这个“局”,不是有几个集倾国之力造就的明星城市,就可以点盖面、全部翻盘的。
再说“势”。
什么是“势”?“势”就是倾向、潮流、大势所趋、发展公理。
有位叫罗伯特-萨科威茨的美国大拿,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百货行业,有两种非常重要的整合,一种是垂直整合,一种是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往往发生在服装的生产领域,从一个创意开始,经过设计、制作成衣,最后到百货销售等各个环节,它并不是直接面向消费群体,而是以制造和设计为核心的制造理念。水平整合则是发生在百货商店这样一种百货业态当中,百货商店对于时尚潮流,对于消费者的变化需求有着非常直接而敏感的洞察。两者相结合,才使整个行业时时拥有无限生机。
反观中国百货的情况:开业前几年,供应商是大爷百货是孙子,几年后百货要么倒闭,要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掉个个。在中国,这个行业不再是时尚与流行的推动者,而成了百货公司与供应商的博弈平台,风险摊薄的同时,利益却没有增长,两方对立情绪日趋严重,合作常是同床异梦、迫不得已。
我不敢说以上两种观点或现象之间,谁是逆潮流而动,但中国百货开的简单、经营艰难确是不争的事实。
重庆美美出身虽好,来了大陆却随了大流,除了1、2楼有俊思集团自己代理的品牌以外,其它全是联营,这一点和出自一家但彻底奉行买手制的连卡佛颇为不同。
这两者,美美看清了中国大陆的“局”,而连卡佛借到了“势”,但两者都不能局势双全,所以到现在也只得了个有名无利的下场。
先明“局”,再借“势”,事方可谐。
所以我说:战略决定成败,细节关乎得失。
其实有很多明眼人都在探索中国百货的出路:银泰百货的立足浙江、辐射全国是一种策略;万千百货的全国迅速落子,短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以期控制供需话语权,也是一种策略;新世纪、重百扎根本土、稳扎稳打它还是一种策略。
何策方得解忧?其实我看简单,只要放弃大集团心态,时刻记得自己只是个小货郎,记得张家大婶、李家大妈上次的抱怨、今天的夸奖,记得村头小红要的手帕,记得村尾老李头要的烟袋锅,记得和他们讲讲城里刚出的新鲜事,记得把自己拾掇得光鲜些,记得货担再塞得满一些……
知易行难,但只要你记得,你去做,则生意兴隆终为可期啊。
那我们缺什么?其实我们就缺真真正正的去听听顾客要什么。我们把自己架得太高、离顾客太远,我们的店大欺客没有体现在脸上、行为中,我们对顾客的轻慢是在心里,我们只懂按着自己的规划做着所谓的企业,我们忘了自己不过是个货郎。
明了“局势”二字其实只是基础,重要的,是经营者的心。
美美百货在重庆倒掉了,虽说有消息说明年还会将其改建成购物中心,但作为百货,它终归是倒掉了。但不知道它的倒掉,是不是也能压垮我们心中和顾客的那堵墙。
其实九龙仓在重庆这个时代广场项目立项的时候最早就是定位时代广场,不过后来恰逢九龙仓旗下的子公司华镫集团管理的美美百货在中国大陆开始布点,所以就顺水推舟把商场交给华镫管理了,最初名号叫“美美时代百货”,随着美美百货在中国大陆的进一步扩张,从最初的上海,重庆,成都扩展到了北京、天津、西安、乌鲁木齐、沈阳、长沙以及曾经立项的哈尔滨美美,中间很多城市的店关了又开,开了又关。为了统一店招,美美后来就全国的所有分店都叫美美,然后后面加上城市的名称。
可以说重庆美美见证了九龙仓的商业地产布局中国大陆的每一次转型。其他很多美美比如成都、乌鲁木齐、长沙这些都是输出管理模式。而以九龙仓持有的时代广场物业为载体的直营美美实际上就北京、上海、重庆3家,而前两家相继转型,重庆这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直接改造回时代广场,定位参照香港时代广场跟海港城以及大连时代广场,有的说法是1、2楼做时代广场,3楼以上还是保留最后一个九龙仓直营的美美百货,但是不管怎么改,转型升级是必然的。
可以说美美百货在中国大陆的拓展到了十字路口了,继续曲高和寡的前进,还是转换经营策略来迎合大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 该帖于 2010-4-8 13:23:00 被修改过楼上说的消息上网就能查到,九龙仓的商业总监说的嘛,但您去过重庆美美的吧?那个地方百货上3楼?我还真不知道是谁天真,哈哈
我当然去过重庆美美,如果有兴趣的话,我还可以每天去重庆美美百货逛一圈
对重庆美美我是相当了解的,3楼以上坪效忽略不计的一个商场,但是1、2楼的大牌销售非常不错,ea、boss、maxmara、tod's、burberry、zegna业绩都做到了全国前列,尤其是zegna。
其实时代广场如果改动较大,3楼以上做百货不是不可能,关键是扶梯、直行电梯、商场动线要设计合理。
星光68购物中心,口岸还是不错。观音桥商圈内跟龙湖的北城天街连成一片了
而且江北区政府也承诺要为其开道,落实周边环境整治,再加上背后的推手(二股东)相当有实力,目前招的大牌超越了美美百货(giorgio armani、gucci、cartier、chaumet、versace这些好像都签了)。不过美美百货升级改造后能不能守住重庆最顶级商场的名号就不清楚了,或许观音桥的崛起也是促进美美改造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咨询过内部人士,GUCCI 好象是眼镜部分进来吧。估计其他大牌也是吧?!
这个店的体量和位置都有点尴尬。真的做国际线,看看成都的仁恒置地。
协信有实力,但在商业地产方面,表现还一般。尤其在中、高的项目上。彩虹,看看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