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网 → 贴子
阅读 []     跟帖 1, 分页: [1]  底部
 主题:“第一书记”进村7个月——记鲁商集团第一书记工作组  
bigfoot0517

   
   
   文章:5383
   回帖:1459
   金币:323
   积分:25414
“第一书记”进村7个月——记鲁商集团第一书记工作组
 

“第一书记”进村7个月——记鲁商集团第一书记工作组
2012-11-22 17:39:20 来源: 鲁网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鲁网11月22日讯(记者 郇志君)山东省下派的582位驻村“第一书记”已到岗整整七个月了。

  这些“第一书记”们面对的是全省贫困程度最重、自然条件最差的900余所村庄。作为其中的一员,张晓锋、刘建勇和张晓元组成了鲁商集团“第一书记”工作组,帮扶的是临沂市玉山镇的十个贫困村。七个月里,工作组的扶贫工作正在稳定地推进,但他们仍时刻承受着来自各方的无形压力——贫困地区条件薄弱的现实、农民急于脱贫致富的心态,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

  “骨头”由“第一书记”啃

  11月15日清晨,65岁的坊联村村民赵康镇从盆底舀起最后半瓢水,然后洒在水泥路上。他转过身来告诉记者,这是必要的养护工作——新修的水泥路不洒水,路面就会干裂起尘。他说,这种活计不用村里招呼,都是村民自发地进行,因为这条路村民们期盼已久。

这条路修好后,村民就不用再雨天踩着大粪出行

  “以前碰上雨天,堆在路边的猪牛粪会冲得满村都是,出门就得踩着混有大粪的泥水前行。如今这条水泥路有18公分高,即便有脏水也漫不上去。”记者问,路是谁修的?赵康镇伸出三个指头:“工作组。”

  赵康镇所说的“工作组”指的是三位由鲁商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张晓锋、刘建勇和张晓元,坊联村是他们所帮扶的十个落后村之一。虽然同属一个集团公司,但三人之前并不相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谈话”上。

  张晓锋还隐约记得,那次“谈话”是在清明节前后,他被告知立即前往集团党群工作处报到。听到这个消息,张晓锋明白,自己已从十余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鲁商集团派驻临沭县的首批“第一书记”。

  谈话后的第二天,张晓锋便匆忙地赶赴临沂大学,参加省委组织的培训。与他同行的,是刘建勇和张晓元。他们把当选“第一书记”的事情通知到每一个人,以至于后来有老同事和刘建勇开玩笑,“怎么过了一个清明,你就没了?”

  在临沂大学进行培训的582名“第一书记”,分别来自171个省直单位,平均年龄40.7岁,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其中处级干部占30%以上,来自机关的占41.24%;企事业单位的占35.74%;高等院校的占23.02%。

看到有外人来,幼儿园的孩子们站在门口“围观”

老师要求“第一书记”把幼儿园的土操场铺上水泥,张晓锋说,这些都在规划之中

  其实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有下派“第一书记”的做法,但直至今年3月9日,根据中组部要求,山东省委印发《关于以选派“第一书记”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从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实施方案”》,省直单位才参与到“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中。

  “第一书记”培训班上,山东省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开门见山地讲解了为什么要从省直机关中选派“第一书记”:尽管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但是人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上、收入上的差距。这次帮扶的900多个村子,是全省贫困程度最重、自然条件最差、扶贫开发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把最难打的攻坚战交给来自省直单位的“第一书记”,即是信任又是考验。

  高晓兵说:“假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妹,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还住在低矮的砖房里,还在为吃穿发愁,为孩子上学发愁,为看病发愁,我们的内心,确实会升腾起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4月14日,张晓锋、刘建勇、张晓元结束培训,前往玉山镇正式上任。

张晓峰盯着一段刚刚修好的水泥路,虽然工程是村子承包出去的,可工程款确实他“掏”,因此,监工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要“进村”先“修路”

  “电动车挺好看的,是不是镇里买的?吃饭怎么解决?村里请客吗?是不是走个形式就回济南了?”初来乍到,刘建勇经常会碰上此类质询,以打听“第一书记”的福利待遇和拥有的权力。从质询中,刘建勇感觉了村民的不信任。

  刘建勇会一遍一遍地重复,电动车是原单位配的,因为经常要在数个村子之间走动,电动车更节省时间;吃饭自己掏腰包,不给大家增加负担;驻村的时限是一年,这一年内哪都不去,明年会有另一批人来接替。“即便你这样说了,村民们还是会觉的,‘第一书记’无非就是来镀个金,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

  为了解村里的情况,也让村民们了解他们,三人只能脱下皮鞋,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村情况,必须有目的地进行走访,走访的对象要有代表性。”刘建勇经常走访三类人,第一类是“贫困户”,从他们那里可以了解到村子经济情况最真实的一面。第二类是“老党员”,可以了解基层党建和村两委情况。第三类是“致富能手”。“这些致富能手大多见多识广,如果不是受限于地域和资源,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他说,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从先富起来的村民那里,可以获知村子的自然条件更适合哪种致富途径,这些人的致富经验被其他村民看重,有着较高的名望和影响力。

  慢慢地,三人的目的达到了,村民们知道了什么是“第一书记”:从省直单位下派,带着“三年帮扶脱贫”的目标,省委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改变后进面貌,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村民们逐渐发现,“第一书记”和之前经常来调研扶贫的干部确实不太一样。

北围子村的张春庆是个已经干了24年的老村支书,在他的印象里,来北围子村调研、考察、扶贫过的干部少说也有十几批,没有一个像张晓锋、刘建勇和张晓元一样,只打了声招呼就不见踪影的。但是,陆续地有村民告诉张春庆,有三个自称是“第一书记”的人到他们家去过,自己拎着个杯子,不在家里喝水,倒是什么都打听。村民们嫌“第一书记”叫着拗口,只把三人笼统地叫做“工作组”。

  不久,“工作组”找到张春庆。一交谈,张春庆发现三个人已经把村子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我要求把村里的土路修成水泥路,可他们和我谈农业产业致富。”张春庆说。

  张春庆的要求并没有出乎张晓锋的预料,他说,大部分村民仍停留在惯常的帮扶思路里,要求最多的就是基础配置。其实与简单的帮钱帮物相比,帮扶一条好的产业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但是,“第一书记”们还是应允了。之后不久,张晓锋、刘建勇和张晓元告诉村民,一条水泥路即将修进村子里。张晓锋说,修路确实对村子有好处,不仅能够方便群众出行,还能够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归村庄,“他们不愿留在农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村庄的基础建设太差,有的村民告诉我,村里有了水泥路,家里有了水冲式的马桶,外面的姑娘就愿意嫁进来。”

用皮尺测量长度,好给工程队算钱

  企业下派的“第一书记” 没有其他单位的“豪爽”

  其实,“村容村貌五化建设”、“村民饮水工程”、“修建教育设施”、“改善卫生医疗设施”已写进了鲁商集团“第一书记”的帮扶规划里。按照计划,鲁商集团将为十个帮包村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修建37条总长12.9公里的水泥路。这个规划正是基于三人在十个帮扶村里调研的结果。

  修路的方案拿出来了,再来到村里,张晓元发现,村民们开始主动找他谈话,村书记也喜欢邀他商量问题。金顶村村支书景少同说,因为“第一书记”的态度赢得了他的信任。

  景少同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今年7月8日,沂南地区突降大暴雨。早上醒来,景少同发现家门口的积水已经有十几公分高。他突然意识到,河堤有危险。然而,当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村东河道边时,景少东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河道的护坡已经被冲开了一个大口,大片的耕田被冲入湍急的河水中,如果水势继续上涨,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被大雨冲毁的河堤,张晓元对刘建勇说,这段河堤必须尽快修好,否则明年雨季一来,周边的耕地更加危险。

  景少同赶紧给镇政府打电话,当时是早晨5点半左右,办公室无人接听。景少同只能抱着试一下的心理拨通了张晓元的电话。

  半个小时后,“工作组”三人来到现场,拿起皮尺相机又量又拍,然后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往外打。7点钟左右,镇长带着镇政府工作人员赶到,开始协调相关部门抢险救灾。农田保住了,景少同在一旁暗自想,这“工作组”面子还真不小。

  不过三人在修路上的一番“举动”,让景少同觉得,这个“工作组”虽然面子大,“手头上却抠得要命”。

  原来,在修路之前,三人竟然顶着酷热,拿着皮尺,把37条路一米一米地量了个遍。之后,按照测量的数据,三人计算好修路所需的沙石,水泥,按量分配给每个村子,然后由村子出面把工程包给施工队。路修好后,三人又拿着皮尺去量完工的水泥路,再按照测量的工程面积给施工队算钱。

  对于这种“抠门”,刘建勇有这自己的解释。他来自鲁商集团下属的银座公司,他说,作为企业下派的“第一书记”,确实没有其他单位的“豪爽”。“这里花的钱都是售货员在柜台前‘站’出来的,浪费一分都让人心疼。”

  不过,抠门的“工作组”还是给村里的学校和幼儿园送去了新桌椅,翻建了坊联村的卫生室,他们说,该花的还是得花。

image
 

刘建勇正在观察致富能手甄子胜种的辣椒,这批辣椒上市,将直接送往鲁商集团下属的银座超市

  体会“压力和责任”

  11月15日,“第一书记”到岗已经整整7月了,张晓锋感受到了时间带来的压力。

  “干过的事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还没干的事却记了满满一个本子。”张晓锋告诉记者,修路项目已经到了结尾,下面还要给小学盖一栋教学楼,把村里的排水渠翻修一遍,然后完成村子的“绿化”、“亮化”、购置文化娱乐用品。“有的村子饮用水大肠杆菌严重超标,我们正在计划打六眼饮用深水井。”

  不过张晓锋一直觉的,尽管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基础配置满足不了村庄对于脱贫致富的渴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给他一百万,也有花光的一天,不如教给他一条致富的路子。”张晓锋了解到,他们帮扶的几个村庄大多以种植花生为主,这种作物的特点是种植简单,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打理,不耽误青壮年外出打工。但是,每亩花生的纯利润在千元左右,靠此无法发家致富。

  早在调研阶段,张晓锋就来过甄子胜家的蔬菜大棚。

  陈林村村民甄子胜曾经跑过运输,当过蔬菜贩子。在这过程中,甄子胜发现蔬菜大棚的利润要远高于贩菜。于是他前往寿光等地“学艺”,在村子里盖起了5座蔬菜大棚。一座蔬菜大棚一季能产蔬菜2-3万斤,赶上蔬菜价格高的年份,年利润能达到5万元。

  张晓锋找到了甄子胜,甄子胜答应,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村里建设16座大棚。张晓锋告诉记者,建设大棚所需的一半的费用由鲁商集团提供无息贷款,另一半由村民自筹。

  “只要成规模化,销路不用发愁。”早在5月下旬,张晓锋他们便嫁接起了银座集团临沂区域超市与玉山镇果蔬生产基地“农超对接”的帮包扶贫项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鲁商银座集团实行集中直采收购的方式,长期批购该基地水果蔬菜,供应银座各大超市。

  但在规划阶段,“工作组”的“抠门”又一次显现,按村里计算,修建一个大棚需要10万多元,而张晓锋从甄子胜那里得到“建设成本”只有8万多。

  11月17日,张晓锋通过镇长的联系,带着村支书和村民代表到其他村里做实地考察,硬生生地把大棚成本“压”了下来。

  按照张晓锋的计划,大棚需3个月左右的建设时间,蔬菜明年春天就可上市。届时,蔬菜大棚的模范作用,可能会吸引其他村庄的村民。更多的村庄参与,就能够实现蔬菜种植的规模化。

    当然,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一个项目可能不够用。在工作组的“计划表”上,“茶叶创新产业化项目”、“绒绣艺术生活制品对接项目”、“中药规模化种植项目”都已经开始了对接论证。

  还有5个月,张晓锋、刘建勇和张晓元就将卸下“第一书记”的职务,鲁商集团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将接力他们未完成的任务。如今,三人已把每天出门的时间从早晨七点半提前到了七点钟。张晓锋告诉记者,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因为他们体会到了高晓兵所说的那种“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资料下载区:    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进行下载

附件:9.jpg (63K)  下载次数:0

如需帮助请看: 资料共享区版规 | 投诉须知

2012-11-23 16:29
编辑

跟帖 1, 分页: [1]   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