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关店潮频频上演的体育用品行业,今年仍将难逃关店命运。自去年李宁、安踏、匹克等纷纷大批量关店之后,此前唯一一家没有公开表示关店的特步国际 (001368,HK)日前也宣布了最新的关店计划。特步首席财务官何睿博表示,特步在去年关闭80~100家店铺,今年拟再关闭100~200家。
如果算上特步去年关闭的门店数量,去年体育品牌总体的关店数至少超过3000家。目前,关店潮已经成为该行业难以摆脱的趋势。一名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体育品牌此前为了冲击上市,取得较高发行市盈率,不惜下血本开店,现在关店不过是被资本市场绑架的一种无奈表现。”
关键之道体育资讯公司首席顾问和CEO张庆也表示,“体育品牌盲目扩张其实是资本驱动造成的恶果,现在大家都不得不断臂求生。整个行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目前就看哪一家品牌改革坚决。”
“关店力度仍不够”
作为六大体育品牌中唯一一家未公布关店消息的特步日前表示正在实施关店计划。据香港信报报道,特步首席财务官何睿博预计,特步去年关闭80至100家店铺,今年拟再关闭100至200家,主要集中在湖南及安徽门市较多的地区。
何睿博还表示,今年底公司存货压力有望明朗化。他指出,今年上半年订货会录得15%至20%的订单倒退,预计下半年或会持续,但公司会继续透过折扣促销存货,并会关闭亏损店铺。
为了改革渠道、消化库存,一场关店潮已经在各个体育品牌中轮番上演。
作为体育品牌一级梯队的李宁(02331,HK)总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李宁的2012年的中报显示,李宁在去年上半年的关店数量近千家,门店数减少至7303家,而关店数量在不久后公布的年报中还将上升。李宁公司执行副主席金珍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宁目前正在进行渠道改革,我们正在进行渠道调整,在这过程中要将不适合的门店关闭。”
与李宁的体量相比,匹克体育(01968,HK)同样面对极大的压力。在去年上半年关闭了747家门店之后,匹克关店的节奏仍未放缓。根据去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匹克在去年3季度再度关闭超过了300家门店。按照匹克公司的零售网络优化计划,到2012年年底,其零售网点数目将减少至6500个。截至去年3季度,匹克的体量缩减至6739家门店,这意味着匹克在2012年的四季度还需要关闭至少200家门店。以此计算,匹克一家在2012财年的关店数量就达到了1300家。
除了匹克之外,另外一家来自福建晋江的体育品牌安踏体育(02020,HK)也在实施关店计划,根据半年报显示,安踏在2012年至少关店110家。同时,中国动向(03818,HK)上半年Kappa品牌整体门店总数也由去年底的3119间缩减至现在的2550间,减少了569间。
此前一直没有关店声音的361度 (01361,HK)在不久前公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运营概要时披露,期内361度特许零售店净增加量只有12间,其中新开店铺108间,关闭门店96间。
仅以2012年半年报来看,六大体育品牌的门店数量仍旧是一个惊人的体量:安踏7807家、李宁7303家、361度8050家、特步7603家、匹克7059家,而中国动向为2550家。一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大品牌的调整还没到位,关店的力度仍不够。”
根据目前各个品牌的渠道情况来看,“终端市场的洗牌正在展开。”该业内人士表示,“从财报数据看,各个品牌的业绩增长压力非常大,行业洗牌目前表现在门店数量的变化。”
库存危机在下半年见分晓
在门店不断关闭的同时,订货会的订单总额不断下滑也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2013年Q1的订货会数据并不理想,安踏、特步等品牌都有20%左右的下降。随后匹克也公告称,公司的订货情况不容乐观,2013年第二季度订货会订单总额与2012年同季相比出现20%~30%的下降。
“订货会订单是渠道库存的一个侧面反映。”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库存压力,各个品牌在今年的订货会都采取了极为保守的策略。
虽然2012年各个品牌加大了促销力度,大面积铺开折扣店和工厂店,令库存压力有一定的放缓,但是形势仍旧严峻。“虽然老库存有一些消化,但是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行业总的体量并没有改变,终端市场也未转好。”张庆指出,“目前货品贬值的时间更短,一至两个月内,贬值程度就非常惊人。”
“就目前市场上的打折促销情况以及渠道情况来看,库存压力在今年上半年很难得到缓解。”张庆透露,“行业的库存压力至少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有一个变化。”
何睿博也表示,“预计至年底特步的存货问题及订货销售能够明朗化。”
为资本市场买单
“粗放式发展的弊端这些品牌不是没有看到,而是被资本市场绑架后的必然结果。”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该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某运动品牌上市之前,在一个三线城市的一条街上就能看到4、5家该品牌的门店。这种现象在每家运动品牌上疯狂上演。“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很清楚的,这些零售企业赴港上市,最终的发行市盈率其实是依照企业的门店数量进行参考的,你的门店数量越多发行的市盈率就越高。在上市之前,这些品牌疯狂‘增肥’也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回报。”
在成功上市之后,这些品牌其实就更难以逃脱资本市场的 “魔咒”。张庆透露,“上市公司根据资本市场的要求,在季报、中报以及年报中必须保证业绩的增长。而粗放式的增长是最符合资本市场的强烈预期的。通过多开点多出货的商业模式,这些体育品牌轻松就能达到极为亮眼的财务指标。”
在这场与资本市场的博弈中,这些年轻的体育品牌在不自觉中就被“绑架”。如今,不得不自食“恶果”。
张庆对记者表示,“关店去库存就是断臂求生的表现,各个品牌不得不对过去狂飙突进式增长买单。”张庆透露,体育品牌上市之前的很多店面都是低效率店面,如今,一旦遇到行业低迷,渠道下游的经销商效益不好,这些品牌才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关闭部分低效店面,优化渠道确保高效店面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