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航母百丽和宝胜对撞 前途未明 受产品同质化、库存高企等原因影响,2012年几乎成了所有运动服饰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噩梦年”。
2012年11月29日,百丽国际之外的另一运动品牌零售巨头——宝胜国际(3813.HK)公告称,截至2012年9月30日止的12个月(下称“宝胜国际2012财年”)业绩转盈为亏,蚀4105.4万美元;而一年前,宝胜国际的2011财年盈利尚有5367万美元。
宝胜国际2012年财年收入为17.49亿美元,规模与百丽国际运动服饰业务相若。国内运动服饰传统零售巨头的阵营中,百丽国际和宝胜国际稳居“第一阵营”。两雄相争,谁将笑到最后?
战国时代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运动服饰产业的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这其中,耐克中国、阿迪达斯中国、李宁、安踏营收规模为“第一集团”,2011年销售额均逾89亿元;特步、361度、中国动向、匹克、乔丹等为“第二集团”,2011年销售额约为三四十亿元。
整体看来,该行业的集中度虽然已经大幅提升,营收前4名的领先品牌市场份额占比已经超过40%,但受困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众多二三线品牌仍主要以增加开店数目获取销售额增长。
但即便如此,运动品牌商的行业成熟度也相对好于运动服饰零售行业。
当下,中国的运动服饰线下零售企业主要包括五种类型:以百丽国际和宝胜国际为首、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代理品牌多、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行业“双巨头”;以浙江锐力、四川劲浪、原深圳领跑等区域经销商为首的零售“诸侯”;各运动品牌自己掌管的旗舰店、直营店和工厂店、折扣店;像国美体育等意欲携重金杀入战团的零售“新贵”;规模小、仅运营一两家零售店的单品牌分销商。
仅以领军企业销售规模而言,百丽国际和宝胜国际虽然都接近耐克中国和阿迪达斯中国的销售额,但约占行业销售份额不足20%的比例,显示这个行业仍然处于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
双雄对峙
如前所述,百丽国际和宝胜国际以业内仅有的两家年营收额过100亿元的规模成为行业“双巨头”。
但同样是传统零售商,“双巨头”的成长历程却也完全不同。
宝胜国际由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0551.HK,下称“裕元工业”)控股,裕元工业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鞋类制造商,还从最初在国内分销Converse产品开始,通过发展直营、加盟、合资等多种方式成为国内领先的运动服饰零售商。
百丽国际从事运动服饰零售则完全是自特许经营开始,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增大,百丽国际不仅自身加大了开店力度,还对部分区域分销“诸侯”进行了大举并购。
2011年11月,百丽国际以11亿元收购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运动品牌代理企业深圳领跑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从而大幅提升了百丽在体育用品分销行业的地位和竞争力。时隔4个月,百丽国际再次出手,斥资8.8亿元收购拥有600家门店的运动服饰经销商Big Step Limited,再度加码运动服饰零售业务。
百丽国际曾预估,此次收购Big Step之后,Big Step的终端门店每年销售额将达到20亿元。这让原本落后宝胜国际一筹的百丽国际奋起直追,“双巨头”悄然成型。
前路未明
但“双巨头”尚未引发更大规模的实体开店和并购战,行业形势发展已然平添电商变数。
2012年12月28日,宝胜国际董事会主席蔡乃峰发布盈利警告称,公司继2012财年盈利亏损后,预期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将“进一步录得重大亏损”。
蔡乃峰指出,宝胜国际亏损进一步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公司2012年10月、11月的两个月经营业绩较预期差;较大力度清理过量库存(包括品牌公司回收存货)导致毛利率下跌。此前,宝胜国际2012财年的毛利率为29.8%,同比下降0.5%;这一数字低于百丽国际2012年中期运动服饰代理业务37.1%的毛利率。
在零售门店数量上,截至2012年6月底,百丽国际拥有4942家门店。而截至2012年9月底,宝胜国际则拥有直营店3633间,加盟店2312间;同时,宝胜的区域合资公司还经营直营店铺及加盟店铺分别为765间及712间。两相比较,百丽国际的单店平均营收亦高出宝胜国际。
蔡乃峰展望2013年的公司扭亏时称,2013年已被定义为宝胜国际零售业务专注提升店面产出及盈利的改造期,宝胜将全力冲刺加盟业务以利规模成长、节省开店支出;而零售创新计划将在既有实体店铺基础上,发展新的通路及营销模式,如多品牌、异类结合等店铺的开发及电子商务的营销搭配做法。
很明显,在这一方面,宝胜国际的动作又慢于百丽国际。后者旗下的优购网,尽管被传为2012年产生亏损,但自2008年开启的电商布局实际上也是应对未来销售渠道变化潜在风险的对冲战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