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综合体大调整 茂业百货改做奥特莱斯? 茂业百货要改做奥特莱斯?茂业泰富城负责人回应:是调整方向
常州商业综合体进入大调整期
常州商界从来不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但这一次,对象是武进湖塘的茂业百货。
就在今年3月份,坊间开始传言:作为茂业泰富城内的主力店,茂业百货要改做奥特莱斯了。
奥特莱斯最早诞生于美国,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目前,它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零售业态。“奢侈品牌折扣店”成为奥特莱斯的标签。因而,当市场消息称:奥特莱斯要在茂业泰富城出现后,多少也就让此事变得新鲜。更多的人则是质疑:靠谱吗?
调整,与竞争压力分不开
近两年来,在南北两翼的城市商业发展战略下,一些Shoppingmall、商业综合体快速地在新北、武进两大区域落地。然而,随着项目的落地运营,日子也开始变得难过。商户频繁更迭,开门关门业已成为这些Shoppingmall、商业综合体的一种常态。人气成为其最大的企盼。
相形之下,于2010年亮相的茂业泰富城,表现似乎也不理想。就“城”中的主力店而言,在今年2月份时,茂业百货内的大部分品牌商品就已开始撤出,“空柜”不时可见。即便还陈列在商场内的品牌商品,都是二三线品牌甚至一些小品牌。而这,显然难与茂业百货要以“精致时尚的中高档商品”初始定位连上线。
调整,本在情理之中。如果真按传言所说,茂业泰富城要做的奥特莱斯又是什么样的?
据了解,奥特莱斯进入中国还不到10年时间,但发展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奥特莱斯200多家,规模以上的150家,行业竞争激烈。在常州周边城市,上海青浦、松江香格里拉度假村附近各有一个奥特莱斯;杭州也两家,分别位于下沙和钱江新城;而在常州的金坛,也有一个名为“奥特莱斯”的专业市场。
对于市场传闻,时任茂业泰富城的总经理称,茂业泰富城的商业体量达15万平方米,茂业百货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战略性地分配资源,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茂业泰富城会站在一个大的物业高度去调整项目的定位。即便是做奥特莱斯,也只是茂业泰富城调整中的一个卖点,一部分内容而已。“调整方案还没最终确定,目前不能透露更多信息。”这位负责人表示。
奥特莱斯,一种尚有距离感的商业业态
采访中,我市一些商界人士谈到,奥特莱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品牌和价格,因为直接从品牌厂家进货,省略了中间代理商环节,价格肯定比专卖店便宜。在欧美,奥特莱斯以销售奢侈品牌的经典款式为主,一般由品牌商为商场直供,既不与商场正品冲突,也不会断货。也就是说,奥特莱斯采取了与其他业态错位经营的方式,零售市场不仅再次得到细分,还延长了商品的销售线。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真正生存下来的奥特莱斯,都具有强大而持续的一线品牌提供者和货真价实的一线品牌。
另外,奥特莱斯距市中心往往需要保持50-100公里的距离,为的就是更好地错位营销,以避免折扣店给正价店造成冲击。而在国内,由于交通等交通工具还不够完善,奥特莱斯的选址往往定在高速公路口、离城区25-50公里处,车程为30-45分钟。比如杭州,现已开张营运的两家奥特莱斯,正好暗合这一规律。钱江新城内的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还有处于海宁连杭经济开发区与下沙交界处百联奥特莱斯广场,距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差不多都是25-30公里的距离。
远离市中心,更需便捷的交通。因此,交通往往也成为奥特莱斯运营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之一。上海青浦的奥特莱斯,离上海市区有着近1小时车程距离,在百联及香港九龙仓的成功运作下,制造了国内奥特莱斯的神话:每逢周末,这里都会挤上据说至少有5000辆的车,包括众多的常州车。
曾有专家说过,决定商业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第一就是位置。香港奥特莱斯全年提供三至七折优惠。场内汇集了超过60个国际品牌,出门便是港铁东涌站,往来香港迪士尼乐园及香港国际机场也很方便,因而生意全年火爆。
据了解,早在去年,美国奥特莱斯方面、百联奥特莱斯就将开店目标同时瞄准常州新北区;今年3月份,百联奥特莱斯又到武进湖塘考察,然而因高速公路口选址等交通问题得不到满足,以致项目在常州难以实质性推进。
常州的商业综合体已超过10个,面临调整之季
尽管茂业泰富城的奥特莱斯项目还在运筹中,但对于常州的商业综合体而言,当下已面临一个大调整时期。
在商业地产开发热的推动下,细数常州最近几年新增的商业综合体,用“接二连三”来形容并不为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拟建的商业综合体已超过10个。仅在新北万达广场一路之隔,就布局有丰臣国际广场及月星环球港2家。其中,单个项目商业体量最大的超过30万平方米。
一个商业综合体的辐射人口究竟是多少?接国际上商业面积与人口的配比是:人均1平方米。这一商业面积包括城市中心商业、区域商业、社区商业等多种业态,假如按常州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约80万人算,就目前常州的情况计算,常州仅商业综合体这一类项目的面积就已远远超过这一配比数字。
记者调查中发现,在已建成的商业综合体中,消化不良现象明显,运营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的项目在开业后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繁华,尽管坐拥优质地段和优质的硬件设施,却遭遇“门庭冷落”的尴尬。
采访中,我市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谈到,商业综合体由于体量巨大,后期运营管理复杂,这就要求开发商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尤其是后期的运营管理调整。从这个层面讲,眼下常州的众多商业综合体已进入大调整期。否则,都差不多业态的卖场模式,同质化的营销手法,各家都难以聚集消费群体,极有可能出现“空城”。
(常州日报 记者 孙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