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称网店征税仍在调研 5%说法不属实 各界反应强烈建议“征税需门槛”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电商征税不会很快实行
电商征税话题在年初被两会引爆之后就一直未曾中断。美国电商征税法案刚刚获得了通过,令这一话题备受关注。近日更有消息称,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等相关部委正在研究调研电商征税的具体措施,年内有可能对网店开征5%的税收。
6月5日,商务部电子商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网店开征5%的税收”的消息并不属实。他透露,目前仅是在调研阶段,并没有“具体措施”。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税务总局、商务部等相关部委的确对多家电商企业进行调研,对电子商务征的税务管理进行统一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方案,都还没有确切结果出来。”
《网络发票管理办法》两个月前正式实施。此前有业内人士称,网络发票加快推行是为网购和电商征税做准备。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方面正式回应称,这是一种误解。昨日,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电商征税不会很快实行。”
官方:没有确切结果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人士表示,征税不会很快出来,更没有具体时间,一年内征税的说法并不属实。“对于是否征税的问题,相关部门会谨慎对待。”
财政部财科研究所所长贾康告诉记者:“我个人没有对电商征税进行调研。还未得确切的征税消息。”
电商征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均引起业界广泛争论和各方博弈。
近期,围绕着向电商征税的《2013市场公平法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的投票中获得压倒性支持,掀起了轩然大波。据悉,该法案针对所有每年在美国远程销售总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卖家征税。
而国内征税话题的火爆延续,亦被认为是受国际影响。对于市场关于电商征税的相关传闻,上述商务部人士均予以否认。其称:“国家加强电商监管,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业内人士认为:“美国与中国国情不同,电商发展形态也不完全相同,美国相关法案的推进仅限于借鉴意义。”
电商:征税要合理
尽管国家税务总局和商务部对电商征税进行澄清,各电商企业似乎都做好了准备。
在这场电商征税法案风暴来袭之时,作为美国最大的电商,亚马逊站在了支持的阵营里。“既然征税是不可避免的,亚马逊索性掉转头来支持法案。现在,法案给它带来的好处更多,譬如打压竞争对手。”而在中国,仿效“亚马逊式”做法的企业也大大存在。
早在今年初,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频繁抛出网店征税论,在业界引爆征税话题。在记者对苏宁多位高管的采访中,对方均明确表态对电商征税的一致支持。
苏宁易购市场管理中心常务副总监闵涓清在微博上发表看法,规范电商行业纳税、知识产权是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
而对于竞争强敌京东、淘宝而言,电商征税似乎并不那么受到欢迎。京东商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商征税相关细则一直未在更高层面以正式形式发布,企业也未得到更多消息,如若征税不会对公司造成影响。“我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
淘宝公关部人士直言:“征税政策还没落地,征税还需合理。”
可以说,目前电子商务主要的模式有三种即B2B、B2C、C2C。苏宁易购、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等大多数自主营销型B2C,电商平台交易需出具发票。
而由于购买方并不稳定,卖方出售商品亦不主动提供发票,征税则更多指向了C2C电子商务的商家。在这一业态中,占据垄断的淘宝首当其冲。
去年淘宝、天猫实现令业界惊呼的万亿交易额,保守估计淘宝交易额约为8000亿元左右。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以5%的额度征税,粗略算来淘宝上的商家一年下来将因此增加近400亿元的税收成本。
“目前电商毛利率普遍在10%-20%,部分商家连基本利润都无法保证。在如此状况下,相关部门对电商征税可谓雪上加霜,小微企业受到影响最大。征税更应从保护产业发展角度考虑。”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
商务部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政府部门征税措施出台之前,将更多地参考中小企业的意见并倾听呼声。”
各界反应强烈:征税需门槛
“电商征税可以实现,但要设定门槛。”电商征税不仅在美国引发激辩,同样在国内引发各界人士强烈反响。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目前网络与金融关联的征收系统需要完善。政府对电商征税属合理的,但如何征税,怎样征税需要探讨。“征税对不同规模的要区分开,征税对象应更偏重具有盈利能力规模较大的电商。”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则对现阶段的电商征税表示不赞同:“电商尚处于新生阶段,相当一部分商家以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存在,不具规模。在如此情况下,征税将对小型店铺带来毁灭性打击。行业还不成熟,监管不可适得其反。相关部门征税不能单纯站在税务角度考虑,政策要与国家改革方向相结合。”
他认为,降税是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增加经营者税务负担与国家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同时直接转嫁消费者。应该“放水养鱼”。“税收征管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对电商税收监管和征收成本较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电商较强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切实降低流通成本,才能促进产业蓬勃发展。
(证券日报 记者 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