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百货商店、超市大卖场,到专卖店、社区便利店,再到小型网店、线上商城……近20年的时间,各种行业业态可谓变化纷繁。每一次零售业态的变迁,无一不是由消费习惯的变化引起,并且当这种商业业态成熟时,也会反过来养成一种新的消费习惯。现如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并不断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无疑进一步加速着零售企业的战略调整与转型。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欧尚等外资超市进入中国,大卖场业态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大卖场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品类齐全,物业附带大型停车场,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由于大卖场业态体量大、整合供应商资源的能力强、适合跨区域作战,在随后十多年时间,大卖场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主力军。不但外资超市以这种业态进行扩张,本土零售企业也纷纷效仿。
然而,2005年之后,一些微妙的市场变化使得大卖场在扩张方面不如之前那样凶猛,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专家委员—鸿伟摩尔董事长杨建伟通过深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消费需求的逐渐改变
目前,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平价”的购物诉求,对“一站式”购物也没有之前那样向往,而便利性和个性化的商品服务成为其追求的新消费趋势。在这方面,大卖场就明显不如社区超市那样更加贴近消费者。
不少消费者表示,相比到大卖场选购各种商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到家门口的社区超市购买日常用品。“以前超市卖的东西便宜,但现在这种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了,并且超市中除了食品和百货,产品的类型并不丰富。赶上周末,更愿意去健身或者参加一些休闲活动,不太愿意逛超市了。”
大卖场让消费者感觉不便
现在超市的面积普遍比较大,上岁数的人去一趟会感觉特别累,不少年纪稍大的消费者,都因为超市过大的面积,而放弃选择去超市购物。面积小一点,但商品比社区超市更全的中型购物卖场,其实更适合年纪比较大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年轻消费者也更倾向于中型卖场。平时基本上不去超市,所以对里面商品的布局也不太清楚,为了找一件需要的商品,可能得转好长时间,这样也非常耽误时间了。
网购新方式 分流消费者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改变零售业态的同时,网购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也在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这个过程无疑对超市这种传统百货业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超市扩张的空间逐渐减小,网购的便利性和信誉度不断提高,受到更多群体的认可,在此背景下,杨建伟认为,包括外资超市在内的零售企业,或可以通过将传统业务嫁接到网络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来应对不断增强的电子商务消费趋势。
选址瓶颈成隐患
目前,城市网点资源日益匮乏,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对大卖场来说选址更加困难。由于大卖场对物业要求高,比如面积要10000平方米以上,卖场规划要平整,还要带有停车场。在这种情况下,大卖场的扩张和发展受到限制。
通过对目前导致大卖场发展限制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仓储俱乐部时代呼之欲出
“大卖场步入饱和期,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是仓储俱乐部。仓储俱乐部的重要性将与卖场超市一样。”杨建伟分析道。
大卖场所针对得是中等及以下收入的消费群体。一般而言,一国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仓储会员店将进入增长阶段。而正在进入“中等收入社会”的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正向高端化发展,这从奢侈品的旺销就可看出端倪。随着城市近远郊大批住宅区陆续建成,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员制仓储商店借助大包装精选货品以及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型超市及社区店势头良好
现今的中国零售行业全景图可以用“两头差,中间好”来形容。两头是“一大一小”的大卖场和便利店,二者发展总体而言均不顺利,而处于中间的标准超市发展最好。在商业领域深耕多年,杨建伟回忆道,1996年~2005年,大卖场在中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2008年前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卖场发展后继乏力,而标准超市、中型超市则因距离社区居民近、购物更方便、基本商品齐备深受消费者青睐。实际上,不难看出,在中国,大卖场的吸引力逐渐降低,经营优势一直往下滑,消费者的新鲜感不再,取而代之是对大卖场种种不便的消费体验,如交通拥堵、找停车位难、结账排队时间长。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原来多数生活用品在社区超市也能买得到。
鸿伟摩尔(www.hweimall.com):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商业地产金牌策划服务机构”的专业策划公司,公司一直专注于摩尔业态及商业环境的深度研究、致力于商业地产市场研究、定位规划、招商运营、运营管理的专业资深商业地产策划与运营管理公司。公司悉心研究各类城市的消费与市场环境,专业从事“SHOPPING MALL、商业步行街、主题专业市场、社区MALL、旅游、创意地产”等物业形态的前期市场及环境调研、可行性研究、项目主题定位、商业模式及功能规划设计、招商代理、商业经营管理等核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