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阵痛 群光百货欲抢食武汉房地产行业 日前,群光公司在国土资源局进行规划公示,将在群光百货后建5栋楼,涉及到商住楼和2栋住宅。有网友戏称:群光也要来分最后一杯羹。
群光百货,对武汉而言属于“外码”,但是在武汉深耕十年已经盘踞一方成为一方霸主,房地产作为众所周知的暴利行业,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想进来分一杯羹,只是在暴利行业的背面也有诸多辛酸无人知,如娃哈哈企业在杭州所开发的商业地产因招商问题一度亏损。
也有业内人士称,近年来网上商场大行其道给传统百货业造成巨大压力,有数据显示,2012年上市百货公司披露数据来看,百货公司综合毛利润从10年前的30%下降至如今不到15%,或许武汉群光公司也因为如此决定转型求突破。然而,传统的百货公司在转型房地产开发时,是否又深谙其中的开发理念与运营模式,从而顺利实现成功转型?
目前,群光公司仅仅只是将地块规划做公示,转型是否成功尚不得而知,然而在如此黄金地段开发却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我们也来了解一下群光广场武汉的发展之路。
群光“抢占”洪山区政府宝地
从百度资料来看,群光广场于2003年开业,是台湾上市公司蓝天集团旗下大型百货公司,经营面积9万方,及2000平户外广场。
笔者经查阅得知,2003年是群光广场的开业时间,而群光广场前身为洪山区政府大院。早在2001年,蓝天集团来汉考察时相中洪山区政府所在地,双方经初步接洽认同合作意向,但随后在土地价格上产生分歧。洪山区政府最初评估土地价格为7200万元,而蓝天集团则对该宗土地评估为4900万元,因差价极大,谈判一度不欢而散。随后,蓝天集团提出5100万元的交易底价,而洪山区政府则认为土地价格不能低于5500万元,谈判第二次陷入僵局,蓝天集团做出放弃武汉市场的准备,随即奔赴成都考察。数月后,招商引资中间人从中牵引,将蓝天集团的实力及回报率再次做出评估和认定,最终让洪山区政府和蓝天集团双双做出让步,最终以5350万元价格成交。
比评估价格少1900万元一度成为政府上下最大话题,大多人议论区政府此举是贱卖土地。随后,群光广场的开建,投资额定为4.5亿,据了解开业前两年税收均在2000万元以上,有人称此税收价格相当于2年建一个区政府,洪山区政府的“忍辱退让”终于得到了回报,让洪山区政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洪山区政府大院原址,本是武珞路电脑科技一条街的繁华地段,占地23.8亩。而该科技一条街始建于1986年,即洪山区划为城区以后,原属武昌区的石牌岭至关山口一线划为洪山区管辖。从此街道口真正成为洪山区的“首府”。区划之初,大多企业瞧不起洪山区,随后在多方论证和实地考察之下,果断提出把洪山建成“武汉硅谷”的设想,因此就有了科技一条街。
看如今的繁华的街道口,大多数人无法想象街道口当年的落魄,街道口最初属于武昌区,而对于武昌中心区而言,街道口太过遥远,因此受到种种限制,致使街道口多年来无变化,一直以“田园风光”著称。而洪山区在当年也是武汉最大的郊区。彼时,街道口也属于武昌的“郊区”,因此在1986年将其划归于洪山区管辖。
而田园风光并非浪得虚名,有人形容街道口往东,通向九峰、花山、鄂州,道路狭窄,拥挤不堪,虽有华师、武测、水利电力几所大中专院校,但院墙森严,几乎与世隔绝。四周多是平房,唯一的一座五层楼是区委区政府的宿舍。往西通往大东门、阅马场,也多是插花地带,十分荒凉。往北,通向“武大”,那里有一个大苗圃,是栽培幼树苗的基地,苗圃的周围就是稻田和藕田,进入“武大”只有一条炭渣路,路的左侧长年堆放着山一样高的准备修路的炭渣。往南,通往马房山,正如马房山其名,这里的碎石路就是一丘接一丘,爬上又爬下。而大家也将街道口称为“搓板路。”
群光百货背后的台资企业
了解洪山区政府的原始形态,我们再回到群光广场本体,前面有提到群光广场是台资企业蓝天集团旗下产品,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叫蓝天企业集团,下图是蓝天企业集团旗下产品形态:
从上图可以看出,蓝天企业集团旗下不仅有群光广场,另一个熟知的企业百脑汇也榜上有名,其实群光广场为其一期产品,而文中第一段所公布的为三期产品,二期产品即广埠屯的百脑汇资讯广场,它同样是蓝天企业集团旗下产品。
从武汉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官网资料显示可知,百脑汇位于珞瑜路6号,占地面积4018.7瓶,容积率7.0,建筑密度44.48%,绿地率20%,总建筑面积88623.8平方米,地上地下共有593个停车位。整个项目是由1栋35层建筑物组成,1—5层为商业裙楼,楼上为办公和商务等服务设施,地下停车场与旁边群光广场地下室直接连通。
据笔者了解,项目规划公示时间是2011年2月10日截止,8月开始桩基钻孔工作,2012年1月仍然是桩基工程,截至笔者发稿日项目尚未封顶。
其实从以上种种情况来看,台资企业蓝天集团在武汉发展扩张之路可谓一帆风顺,电脑产业、百货公司一应俱全,而去年年初,该集团领导也曾表态,继在武昌布点后,蓝天集团将进军汉口,在汉口建一所百脑汇IT资讯广场。
百货业的阵痛 群光的转型之道
而前文我们也可以看出,群光广场在经历百货业、IT业后,三期所公示形态为住宅、商业,此举可以看出蓝天集团似乎意欲转型,或者说蓝天集团决定将珞瑜路一条街发展为集住宅、商业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然而他为何要放弃自己擅长的项目去拓展所不了解的产业?
前文也提到,近两年各百货集团财报来看,在电商大行其道的今天,百货利润纷纷缩水,大多数市民多习惯“实体店试穿、网上购买”,在网购市场逐渐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实体百货逐渐沦为尴尬一族,电子商务的爆发性增长大大蚕食了传统百货业的市场份额。而百货业转型,群光并非第一例,如王府井和百联股份等龙头企业,早些时候已经开始由联营模式转向自营,王府井百货也在2012年开展电商,以现有的百货商场实体优势为依托打造大型综合购物网站,除王府井,杭州银泰早在两年前已经开始电商促销,只是在3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并未能在短时间内稳定增长。
有数据显示,百货业在日本发展了近100年历史中,百货业态在日本早已不占据主流通的地位,百货业仅在日本的零售销售总额中占10%比例。回到中国,中国的百货公司大部分以向商户收取租金(保底+扣点)的形式来经营,也就是上文所说联营模式。而这也是在其他发达国家早已不流行的经营方式。在经历百货业辉煌的黄金十年后,2012年迎来了最为惨痛的教训,随着人工成本、物业成本的刚性上升,奥特莱斯、电商等多重新型业态的分流,例如太平洋百货、上海第一百货等知名百货商场相机倒闭,曾开创“007模式”的纯本百货、日本永旺撤出朝阳大悦城、望京NOVO百货正式关张……
种种的关门潮重重的敲醒了警钟,也让武汉的群光意识到了危机,或许正因为如此群光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熟悉的百货业,去涉足其完全不擅长的房地产行业,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街道口弹丸之地得以长存,而此转型之举是否能如愿,尚不得而知,我们也只能等它真正开始后,再去了解其内在发展。
(来源:亿房网 作者:崔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