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货自营比例约8% 联营转向自营成趋势
联商网消息:近日,德勤发表研究报告《中国零售力量2013》指出,当前零售行业正处于低迷的不景气状态。从2012年零售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来看,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12.2%和-7.7%,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净利润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企业运营角度来看,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也降到六年来最低水平,增长仅为10.8%。
该报告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中国联合发布,对超市、百货、便利店以及专业店四个主要业态过去一年的经营情况分析,总结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3年初发起对中国连锁行业及企业的调研,共获得192家有效企业样本和108个典型店铺样本。
商业模式转变渐行渐近
随着百货业日趋严重的同质化和利润下降,转变百货企业盈利模式、增加自营商品比例成为业界的共识。目前,中国百货企业的自营比例大约为5%-8%;而欧美和日韩的百货企业自营商品比例超过30%。如美国的梅西百货,其自营品牌的数量占40%-50%,玛莎百货、连卡佛等多数商场都采取自营模式,综合毛利率超过40%。
为寻求突破,国内不少百货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自营之路。百联计划成立境外采购集团,把国外有特色的精品带进自己的百货公司,从而形成其“环球百货”的特色。也有很多百货企业联合厂家开始生产自有品牌,其商品价格往往比同类商品更具优势。
由联营转向自营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联营模式下,百货企业的管理重点是商场运营,而在自营模式下,百货企业要对消费者需求有精准的定位,并担负起采购、商品管理、市31场推广、品牌建设的重任。诚然,加大自有品牌投入意味着资金压力增大及经营风险的增加,但从长远来看,会给百货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增长潜力。可以预见,短期内百货企业仍将持续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兼并重组频繁上演
中国百货行业区域格局明显,形成了诸如以中西部为主要战场的王府井、占领上海周边的百联、盘踞东北的大商股份以及以东部为大本营的浙江银泰、江苏金鹰等区域龙头。虽然百货区域龙头企业不少,但真正做到全国性布局的百货企业屈指可数。
事实上,兼并重组已经成为百货行业不可阻挡的主流趋势。一方面,企业意识到区域的局限和全国性市场的重要性,正从循序渐进的扩张过渡到大规模兼并整合以快速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对百货业造成较大冲击,并购电子商务板块也是其突破发展瓶颈的手段之一。
购物中心步入调整高峰
目前,中国已开业购物中心总量超过 3000 家,并在未来三年内还将以每年 300 家的速度增长。购物中心不仅改善了城市功能,更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当下零售业整体景气相对低迷,购物中心也主动或被动地面对行业调整期的到来。
购物中心纷纷加大餐饮娱乐业态比重,其原因显而易见——观影、吃饭、KTV 等已成为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的日常消费项目,而且人们越来越重视购物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消费体验。毫无疑问,消费者将更多地影响零售行业的发展,并引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消费者的价值观、需求和行为不断演变,对于商品个性化和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热衷于在购物中心渡过闲暇时光,而不仅仅是购物。只有拥有合理功能搭配、公共空间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转变,以期吸引更高层次的消费者。
购物中心是否能找到长期优质的合作伙伴,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稳定而优质的商户资源保证了商业项目在立项之初就提前完成部分招商,有利于业务的复制和扩张。为了解购物中心与品牌商家的合作情况和未来方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德勤对购物中心连锁品牌商户进行问卷调查,并收回 156 份有效反馈。调查结果显示,购物中心的三项能力最为品牌商户关注:第一,集客能力,购物中心是否可以通过业态规划和调整不断优化商品构成,形成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商户服务和管理能力,通过包括商户包装、培训商户以及购物中心的管理,提高实际销售水平;第三,市场营销能力,促销活动是购物中心对抗竞争及提高购物中心营收水平的重要手段。
2012 年,三项费用总体增加16.2%,其中水电增幅最高,为18.6%。百货店的第一费用仍然是员工工资,其次是房租和水电。人工工资连续三年成为百货店第一费用,员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员工数量的增长。企业面临较大的人工费用和租金成本压力。
从成本费用结构上看,2012 年员工工资占比有小幅下降,房租、水电费占比略微上升,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单位人工成本的上升是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房租上涨、续租到期则是房租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报告下载:upload/article/2013/fck_2013824102115_796.pdf
(联商网 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