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店“逆袭”大卖场 厦门商超业绩增速放缓
大型商超的人流如今略显冷清。(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这两天,家住镇海路的陈阿姨陆续收到家附近大超市的新一期邮寄海报,家乐福门店以“赠送抵用券”的戏码拉开11月的促销大幕。无论你是生鲜、日用品,还是买床上用品、小家电,统统有优惠。
促销优惠活动的背后,是零售商的无奈。从前不久上市超市企业陆续公布的今年半年报看,连锁零售商超业绩增速放缓、闭店保本、减少新开店等等现状浮出水面;而与此同时,前几年在大型商超冲击下一度状态低迷的便利店,则凭借扎根本土、服务社区实现了“逆势崛起”。
成本上涨拖累大型连锁超市
“家旁边的新华都要搬走了,以后买东西不方便了。”家住南湖中祥大厦的张小姐最近在微信上发牢骚。她说的是位于中祥大厦负一层,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的新华都购物广场南湖店,2008年底开业以来一度填补了该片区没有大型商超的空白。
就在南湖店关店前不久,新华都美仁宫店也悄然撤走,空荡荡的卖场只留下“铁将军”把门。据业内人士透露,新华都两个门店均因租约到期后未续约而关门,而不续约的重要原因,在于门店业绩不理想,店租又太高,根本是“赔本赚吆喝”。
前段时间,上市企业半年报扎堆出炉,永辉、新华都等8家上市超市也逐一公布了上半年业绩。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人工及租金费用上升明显,已成行业普遍问题。而针对目前的大环境,减少开店计划、关掉一些业绩不佳的门店,也成为一些企业的“断尾”之举。
“闭店是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但是不是唯一的方式。提高卖场的吸客能力;针对不同地段的门店开展不同的营销方式,调整商品品类,进行特定的促销。目前许多超市都在想尽办法保住营业额。”厦门连锁同业公会相关人士表示。
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半年报上,烟酒、日用百货、食品三大类拖了后腿。“烟酒的销量除受到三公消费的冲击外,前两年白酒价格被炒得过高,经济环境一不好,买的人就很少。”该人士分析说,同时,烟酒等商品受到电子商务的分流,也导致超市业绩下降。
24小时社区便利店重出江湖
近日,家住湖滨中路某小区的业主林女士发现,家门口新开了一家24小时便利店。无独有偶,莲岳路某小区的业主张先生也发现,家门口不到100米的街道上,一下子多出了三家24小时便利店。
厦门的24小时连锁便利店由倍顺、88等外来品牌最先引入。2004年前后,在外资零售巨头的冲击下,便利店也一度经历了客源较少的惨淡时期。如今,全市类似倍顺、见福、88等小连锁便利店大约已有四五百家。算上其余已经注册的,单独门店的便利店,数量可能有大几千家。
比起超市来,社区便利店的优势显然是小而全。首先,其面积一般为100-300平方米,面积小能够节省寻找和挑选商品的时间成本;其次,运营时间长,特别是24小时营业的店面,对于新的消费主体,如单身一族、夜间上班的员工、学生等“夜猫族”有很大的吸引力;再次,更主要的是,服务项目多,除了销售各类日用品、冷热饮、食品外,还提供多种附加服务。由于具备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优势,社区便利店在零售市场中具备了与超市及大商场争夺顾客的优势。
不仅如此,据业内人士透露,相对于一般的超市,便利店的利润也相对要高些。例如,美国7-11便利店的毛利通常能达到40%以上,远远超出了一般超市的水平。在我国,即使扣除各种因素,便利店的毛利率也在25%左右,投资便利店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记者在湖滨中路一家新开的24小时便利店看到,一进店,迎面就是日本、韩国等地的进口休闲食品,店内茶叶蛋飘香,还有包子等早点供应,价格与市面持平或略高。同时提供代收代缴水电费,IC卡、话费充值、代购以及24小时免费送货等服务。便利店负责人称,他们近期已在厦门开了6家分店,都是针对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服务的,总体经营情况都不错。未来,他们有继续扩张24小时商店数量的打算。选在此时大举进军24小时便利店,他表示是因为“开店时机已经成熟”。
“24小时便利店的发展前景就是多扎堆社区,一些商务中心、餐饮区和部分新建小区具备开店潜力。”昨日下午,市商务局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也认为,便利店曾在厦门“失利”,但这不会是永远的局面。随着近年来厦门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城市空间的拉大、地铁的建设,24小时便利店复兴是一件很有可能的事。据悉,我市前年还曾出台《厦门市加快建设社区连锁便利店工作方案》,至2015年,厦门将投入1000多万元,扶持200多家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新增连锁便利店。
温馨提示
专业人士给想在厦门投资便利店的人提的建议:
第一,投资之前,仔细考察现有的商业布局,避免产生不良竞争;
第二,关注开店区域人口分布,尤其是青年人口分布的比例;
第三,投资项目要符合城市总体商业规划。
(厦门日报 记者 陈泥)
/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