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商冲击与一些城市购物中心供应过量、同质竞争影响,百货零售业正在遭遇寒流,这个时候,被称为“并购狂人”的茂业国际董事长黄茂如不顾正在显形的行业调整,再度出手,吃下连续亏损、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沈阳商业城股份。在地产业务和百货零售业务都面临着行业周期被动的此时,茂业的‘地产+百货’模式的逆势推进前途未卜。
商业地产“并购狂人”黄茂如再度出手。
商业城(600306.SH)2月19日公告,公司原大股东与中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者将接盘前者所持有的商业城2090.794万股股份。交易完成后,中兆投资将持有商业城29.22%股份,成为商业城控股股东,黄茂如变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历时5年,黄茂如终于得偿夙愿。
“对商业城的收购从2008年就开始了,这是一项战略投资。”黄茂如在2013年业绩会上公开表示。
在A股资本市场上,这已是黄茂如的第三次并购。截至目前,黄茂如已控股3家上市商业地产公司,分别是商业城、城商集团、茂业物流;在全国18个城市经营及管理40家门店。
然而,公司业绩并未因摊子铺大而耀眼。
茂业国际(前述中兆投资母公司,黄茂如任董事长)2013年年报显示,2013年财务成本与税前运营利润为14.6亿元,温和增长6.3%,“反映了中国百货商店市场上来自购物中心与电子商务的竞争加剧”,穆迪副总裁、高级分析师高翔称,“但其评级未受影响,原因是该公司有商业地产可售,并一直能够扭转百货零售业务的不利局面”。
汇丰则下调了茂业盈利预测,“虽然物业部分去年下半年开始录得盈利,但核心的百货店经营溢利按年跌6%,令市场失望。”
商业城风雨飘摇
茂业入主前途未卜
拿下商业城控股权还不足10天,黄茂如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对商业城董事会动手。
2月26日商业城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决议增选公司董事,股东方提名了6名新董事。而在2月21日,商业城原董事会中6位高管在同一天提交了书面辞职申请。
就在此次股权转让事项启动前,商业城发布了一份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13年净亏损2.5亿元。由于商业城在2012年就已净亏损1.28亿元,公司股票将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如果在2014年商业城不能扭亏为盈,则面临退市处理。
无论从哪项财务指标看,商业城的状况都堪称恶劣,为何黄茂如能坚持5年对商业城锲而不舍?
“看好商业城这一优质资产,其地段繁华,经营面积大,有改造空间和重新崛起的潜力。”中投顾问项目总监朱文嘉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克而瑞沈阳机构分析师孙瑜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介绍,商业城位于沈阳核心商圈,中街商圈日均人流量大约在30万左右,足以支撑现有的商业体量。轨道交通也可直通商业城,能使人流很好地导入。
“如果能进行重新的商业定位和品牌调整,很有希望扭亏为盈。”孙瑜指出。
除了此次入主沈阳商业城,茂业国际在沈阳还有两个商业项目——沈阳茂业中心和东方时代广场,也因此,此次收购违反了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不能构成同业竞争的条例。
如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是黄茂如首先要解决的难题,而黄茂如将这一时间设定在了36个月之内。
据孙瑜介绍,沈阳茂业中心和东方时代广场两家店经营状况都不是很好,这与项目的选址有一定关系,茂业入主商业城应该是看上了商业城的发展前景。
“无论未来如何,这符合茂业系资产规模壮大的意图。”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指出。
吃下去容易消化难
黄茂如之所以被称为“并购狂人”,概因其在资本市场并购上的屡屡得手。
从并购旅程上来看,黄茂如所瞄准的收购标的往往属于价值低估、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小、兼有商业地产和商业百货,且通过收购能加快估值修复的境内上市公司,这也方便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再融资。
2005年拿下成商集团后,因负债沉重,黄茂如不能从成商集团获取扩张资金。2008年,黄茂如通过分拆茂业集团的商业地产和商业百货,将全部商业百货资产包括成商集团打包在港交所上市,成立了茂业国际,成就了其深圳首富的地位。
此后黄茂如开始了疯狂的资本运作,通过在二级市场举牌上市公司,获取控制权来实施其“商业+地产”模式,将茂业物流、商业城收入麾下。这期间,对茂业物流的多次增持延续了1年多才得以控股,对商业城则持续了5年。
而茂业国际股价则从上市时的3.1港元最低探至0.3港元,而今股价1.1港元。强势并购之后,茂业国际能否整合消化得了呢?
成商集团、茂业物流2013年业绩并不理想。
成商集团在2013年年初曾提出营业收入24亿元的经营计划,而实际营业收入22.12亿元;而茂业物流净利润则同比下降15.75%,亏损579.17万元。其中百货零售同比上升8.18%,房地产则同比下降49.53%。
“茂业物流业绩不尽如人意,主要是资源整合不力,且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朱文嘉指出。
“对于茂业来说,并购初衷是凭借较好的资产收购和零售门店改造经验盘活资产。但收购标的培育期过长,非零售业务带来牵制,导致投资回报预期落空。对收购项目的估值修复计划并没有真正落实。”严跃进分析认为。
而商业城则连续两年净亏损且面临退市,形势更为不妙,能否扭亏为盈,难以预料。
不过,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茂业国际扩大了区域市场规模且拥有了更多的融资平台,融资对其来说并不是难事。
“地产+百货”模式的软肋
黄茂如在业绩会上曾透露,目前茂业仍以零售为主,之所以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出于零售需要。
然而,正是地产这个所谓的“副业”支撑了零售业下滑的业绩。2013年,茂业国际商店周边配套住宅项目销售加快,租金收入提高,因此该公司房地产销售与租赁收入同比增长96%,达到6.77亿元。这两部分占集团运营总收入与运营利润的18%和19%。
“地产+百货”的商业模式一直被黄茂如引以为傲。茂业对其75%的商店有所有权,这在业内属于最高的水平之一。“每年会新增2至4家门店,每家门店的开销在10亿~20亿元,未来还是以自有物业为主。”黄茂如表示。
“地产开发为百货经营提供场地,降低经营成本,且地产项目自持+出售可回收部分资金,降低经营压力;百货业可为地产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且企业自营百货,会更加注重整体商圈的营造,可以提高入驻商铺的信任度,利于商业物业招商。”朱文嘉分析道。
然而,这种模式真的能令其在各个城市屡试不爽、所向披靡吗?
“首先单纯的零售业受到电商冲击,业绩肯定受影响;从商业地产项目来看,一些地区购物中心项目过于集中,项目定位雷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劣,竞争激烈,致使地产项目的盈利空间也受到挤压,这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当前模式有较大冲击。”朱文嘉指出。
“地产业务容易受楼市大环境影响,而零售业务容易受宏观环境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这两类环境目前依然在波动,牵制‘地产+百货’模式的推进。”严跃进指出。
“从自建物业的角度看,大量成本投入地产业务中,会分散零售业务的资金投入。而从收购物业的角度看,茂业系和收购的零售品牌之间的契合度不能有效实现,在短期中将耗费各类成本,并制约了整个公司的业绩提振。”严跃进进一步分析道。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