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市场,沃尔玛全球老大的光环优势不再,进入了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调整期,而与之相反,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零售企业在近两年来逆势得到了快速增长,即使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这些企业逐渐成长为代表全国性零售企业最高水平的佼佼者。
谁将有机会成为代表着中国零售业最高水平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沃尔玛”?
华润万家——央企的底蕴
自超越上海联华后,华润万家已稳居国内连锁超市行业的龙头老大位置。3月20日,华润万家母公司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综合营业额创新高至1464.13亿港元,同比上升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51.6%至19.08亿港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则同比增加7.5%。
在分项业务方面,虽然华润创业食品业务净利大跌近八成,但其零售业务盈利同比增加39.8%,相比同行实现了较高增长,而食品业务和零售业务则分别占据公司总营收的8%和65%。
纵观华润万家的发展,基本上是通过不断的并购取得了规模上的优势,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上,华润万家许多区域的门店竞争力都相对很差,也就是说,在企业业务的运作管理方面,华润万家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与Tesco乐购的合作,是华润万家发展当中的一个大转折,对于与Tesco乐购的合作,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日前透露,与Tesco的合作未来发展范围将更广泛,管理及网购等都会有深入的合作。“华润看重的不仅是其100多家大卖场资源,更重要的是Tesco乐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物流、自有品牌、电脑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贸业务。”华润首席财务官黎汝雄表示。
但是,对于华润万家能否发展成为中国的沃尔玛,业界分析人士并不看好。
首先,从华润万家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们并没有看到其优秀的门店市场竞争力,目前的市场规模基本是靠不断的摊大饼式的收购得来的;其次,从业态分布来看,华润万家虽然涉足大卖场、社区店、便利店、高端店等多种业态,在这些业态当中,并没有哪一个是华润万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业态充当的角色更多是扩大市场份额;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润万家的企业属性,这决定了其发展战略不可能会像其他企业那样具有足够的自主性,业务涉及的领域以及发展程度,更多取决于其央企的战略层面。
当然,与乐购的合作将大大拓展目前华润的业务领域,比如自有品牌的运作,单单将Tesco乐购的自有品牌系统引进到现有华润万家系统里,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务增长数字。
联华超市——萎缩的巨人
曾经的连锁百强领头羊,在近几年却一直步入了企业发展的下行线。
今年年初联华超市发布公告,预计2013年将较上年度的盈利明显下降。公告显示,盈利减少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零售业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成本费用的刚性增加。
事实上,联华超市自2012年上半年开始,盈利水平就一路下滑。201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同比降15.4%。2012年全年净利较2011年下降45.77%。去年上半年净利继续下滑,同比减少15.4%。2013年三季度,联华超市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亏损,达500万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28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联华超市去年在最后一季度管理层出现了震荡,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离职,继而职工监事也被曝接受上海市国资委纪委部门的调查。公司在去年12月20日才宣布新高管落定。
从近几年联华超市接连从全国市场的关店也能看出,联华超市正在将主要精力用在其华东的核心市场。旗下大卖场世纪联华、综合超市上海华联、便利店品牌联华快客以及处于嗜睡阶段的药妆店等新的业态,这些依然使得联华超市在上海市场拥有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
但是,世纪联华也很难成长为中国的“沃尔玛”,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首先,属于联华超市发展的高峰时代已经过去,退回到十多年前,正是联华超市在全国快速扩张的黄金时期,其甚至将市场触角伸到了北京,并且快速在大卖场、便利店业态上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联华超市在后勤保障方面并没能使联华超市在异地的市场竞争中占的优势。以北京市场为例,目前其在北京的便利店不仅没有得到持续发展,门店数已所剩无几;在大卖场方面,其高峰时期在北京市场也有近10家门店,然而目前也只有两三家。
其次,这是由联华超市企业自身决定的,联华超市母公司是百联集团,其也是友谊股份的子公司,大型国企的性质使其只接受上海市国资委的控制。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竞争面前,联华超市更多时候采取的是稳健保守的策略,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市场,应该就是联华超市的“养老基地”。
大润发——低调的隐形霸主
大润发,潜行多年的隐形霸主在2006年之后突然发力,通过化零为整的策略迅速在大陆市场形成全国性布局,短短两年之内便逆转家乐福,占据外资零售企业的头把交椅。随后,与欧尚超市组成高鑫零售,成为市场“中国沃尔玛”的有力争夺者。
3月17日,高鑫零售发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0.6%至839.58亿元,税后利润29.42亿元,同比增加16.1%。
近几年,大润发一直保持着高速扩张的节奏。2013年,与欧尚共计开设50家新店,创下其历史新高,以及同店销售增长2.0%,且市场占有率增加0.4%至14.0%。
值得注意的是,大润发卖场的租金收入增加16.8%,比其门店销售收入增长还要高,除
去其门店自身应付的租金外,其租金收入还有盈余。这意味着大润发的门店资源不仅是0租金成本经营的,还额外为公司赢得收益。
在门店经营数据方面,大润发的数据也一直让其他零售企业感到惊疑。
截至2013年12月31日,高鑫零售年度的毛利率为21.6%,同比增0.9%。同时其营运成本增幅控制在14.5%的范围内,2013年,其总人数增加9.9%。
在商品经营方面,大润发借力欧尚超市的经验、资源大力推广自有品牌, 2013年高新零售销售共计1.4亿件 “大润发”及“欧尚”自有品牌货品,自有品牌的营业额同比增长率超过30%。
截至2013年12月31日,高鑫零售在全国共有323家综合性大卖场,总建筑面积约为893万平方米,其中约66%为租赁门店,33%为自有物业门店,而1%为承包店铺。对于开设新店,高鑫零售表示,目前已确定160个地点。
如此来看,大润发大有成为中国市场上的“沃尔玛”的气势。但是,从国内市场的发展整体以及前景来看,大润发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台资与法国资本的背景,使得高鑫零售在大陆市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政策上的风险,即使大润发总会强调他们也是中国的民族零售企业;另外,大润发以租养租的经营特点明显,经营本质上与法国的家乐福一脉相承,先天缺乏成为本土培育出来的国际级零售企业基因。
永辉超市——草根的鸿鹄之志
2001年,当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在福建开出满足百姓一日三餐需求的第一家超市门店时,没人会想到这家企业会走出福建;当永辉超市在重庆市场站稳脚跟并成为当地的龙头时,没人敢肯定它有能力进入北京市场;当永辉超市的民生定位被北京的老百姓口碑相传时,甚至大多数人还在怀疑这家企业能撑多久;当张氏兄弟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中心敲响A股上市的大钟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永辉超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没错,从2010年上市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永辉超市从年销100余亿元迅速达到去年的305亿元,市场从福建、重庆、北京等地迅速向全国布局。
2月27日,永辉超市披露的企业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5.43亿元,同比增长23.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1亿元,同比增长43.51%。未来三年,永辉超市计划年均开店60家以上,三年不超过200家,门店总数在450至500家左右;主要在现有区域深耕细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永辉超市对中百集团的二次举牌。
据估算,永辉超市增持中百集团累计动用的资金额达4.62亿元,截至2月28日,累计
持有中百集团股票达到10%。通过在前后四个月时间内的两次密集“举牌”,永辉超市已经成为继武商联、新光控股之后,中百集团第三大股东。
永辉超市的“雄心”似乎还不止于此,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进一步增持的可能性。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不久前中百集团表示,中百仓储在重庆将弃大型仓储转开社区便利超市,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是否是与永辉超市在重庆市场上的珠联璧合之举。
永辉超市官网显示的公司规划中,2014年底公司业绩力争达到500亿元,足足比2013年的305亿多出近200亿元来,莫非,永辉超市果真会在一两年之内在并购市场上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