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购物中心的选址原则
最短时间原则
商业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商品与购物者面对面进行交易,商业建筑应当位于人流集散最方便的区位。所以,传统商业建筑都混杂在居民区中间,但是随着交通改善,购物者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因此距离已经不是决定购物者行为的主要因素,而更多地要考虑购物过程所花费的行车时间。
交通易达性原则
商业建筑一般应分布于交通便捷、易达性好的位置。易达性取决于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有的商业建筑离居民区直线距离比较近,但交通易达性却不够。如某一居民区前往购物中心步行距离约为1000米,这样的距离对于步行来说略远,对于开车的人来说则感觉距离太近,这样的购物中心易达性就不够,因此也很难在这个居民小区中吸引到理想的人流。而有的商业建筑即使区位离居民区较远,但由于交通易达性良好,符合居民的出行心理,反而能拥有比较理想的人流。
聚集原则
商业建筑的选址应当具有集聚效应,选址应当是一个人流集中、辐射之地,是一个地理的聚集中心,而不只是一个路过之地。有的商业建筑所处地段的交通易达性很好、附近人口很多,但是聚集性不够,这样的商业建筑即使有很多人流经过,也不会有很好的经营效果。聚集原则就是指人流与商业之间能够相互促进,以提高整体吸引力。
接近购买力原则
商业建筑选址不仅要接近人口稠密区,还要接近与其经营档次相适应的消费人口分布区。商业建筑的选址应当使商品与人口购买力相适应,而不应该相距太远。有的商业建筑周边人口很多,但是周边人口消费力不强,不是商场的核心消费人群,这样的选址就是不成功的,这也是商业建筑选址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
举例说明:香港购物中心信奉的一个基本商圈二八原则——20分钟商圈之内的客源要做80%的生意。
香港购物中心并不相信太远的边缘商圈能带来巨大的人流,所以在客源半径上,扩大了20分钟核心商圈的作用,而将30分钟次要商圈及1个小时的边缘商圈的期望值降低。
香港购物中心的商圈呈现典型的地铁商圈特点,香港建在地铁轨道交通线路上的购物中心,占到总数的70%左右。
购物中心作为交通枢纽,而非上落站。占据地铁出口,还要占据巴士换乘站,让地铁人流在此换乘,而不是快速通过。
二、购物中心的规模
合理控制商业规模和运营风险,现阶段开发的购物中心面积适应当时的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求一步到位,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采取分阶段开发的策略,购物中心分地块分期开发。
分散经营分险,不建设巨型购物中心。面积巨大的购物中心一则增大了投资压力,二则增加了开发风险。另外,当购物中心进入运营以后,巨型购物中心也会由于运营成本很高,而增加运营压力。
举例说明:香港购物中心的主流规模为5—10万平米,不建设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占到香港全部购物中心的80%以上。
5~10 万平米--52%
3~5 万平米--20%
小于 3万平米--14%
大于10万平米--14%
美国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约为11100平方米,社区型购物中心占其购物中心总数的70%。
日本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约为14800平方米。
香港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
中国大陆购物中心的面积多为10~20万平米。
深圳万象城2004开业,(一期):18.8万。
杭州万象城2010054开业:24.2万
沈阳万象城 2011054开业:20万
成都万象城:24.4万
深圳益田假日广场200808开业:13.58万(含酒店写字楼)
深圳中心城 200704开业:14万
深圳金光华广场 200411开业:12万
广州正佳广场2005开业:30万
三、购物中心的层数和层面积
购物中心的层数与项目的用地及总规模有关。一般购物中心营业部分的层数地上2~6层,地下1~2层。但在香港一些用地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楼层数就做的比较多,5-9层的很普遍,有的高达19层。
商业层面积不宜过小,一般0.6~2万平米。单层面积过大,将不得不采用环型或网格型主流线形式,会带来顾客位置感迷失的问题。
深圳万象城:地上5层,地下1层。平面长宽 195米x121米=23600平米。
深圳益田假日广场:地上3层,地下2层。平面长宽310米x 44米,一层约1.4万。
深圳中心城:地上1层,地下3层。平面长宽 170米x 121米=20570平米。
沈阳万象城:地上6层,地下1层。
杭州万象城:地上6层,地下2层。
哈尔滨欢乐颂:地上5层,地下1层。平面长宽 330米x(82~138)米,一层约2.4万,二层约2.1万。
广州正佳广场:地上7层,地下2层。平面长宽 195米x175米,一层约3万。
香港国际广场:平面长宽 90米x 40米=3600平米。
香港朗豪坊:地上13层,地下2层。平面长宽 190米x 40米=7600平米。
香港MegaBox:地上19层,地下1层。平面长宽 110米x 100米=11000平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