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放到集约,国内零售路还有多久,一组数据就让你知道内资零售与外资零售的差距
品牌 |
主营利润率% |
品牌 |
主营利润率% |
永辉超市 |
3.07 |
高鑫零售 |
21.91 |
步步高 |
4.55 |
卜蜂莲花 |
16.3 |
王府井 |
5.44 |
新世界百货 |
83.78 |
天虹商场 |
4.33 |
利福国际 |
60.33 |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国内零售企业跟外资企业的差距,虽然我们从很多财务数据分析来看,似乎内资企业并不输给外资企业,但从主营利润率这一项,就可以看到很多问题未来将慢慢浮出水面。尽管国内资本市场长期给予A股上市公司较高估值,就算把国内零售上市公司主营利润率提升一倍,那么大部分也达不到10个点。
很多人喜欢把国内面临的问题归结于营销层面的问题,特别是电商对实体的冲击,小米的横空出世后,雷军跟马大仙成为不少人膜拜的对象。
各方大神都开始大谈电商,有影没影的都出来。各类零售企业家对于电商的投入几乎是大手笔的,但成功的几乎没有。
另一组人马则大谈体验,营销费用直线上升,随便搞个活动几百万是常事,少了都不好意思找人做了。刚开始玩的时候,大家都新鲜,人流上来了。运气好的业绩也上得不错,运气差的,有人流没财流,瞎忙乎。后来玩的人多了,消费者也麻木了,体验与业绩就开始不成比率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商成本与营销成本开始呈直线上升状态,使得总体成本开始上升。但总体费用需要控制,管理层就需要砍掉其它成本来对冲。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工成本,大家都知道租赁成本跟水电成本都是相对不好调节的。
有的企业是实行编制制,一个部门10个编制,但只有5个人上班,那么5个人领取10个人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乐于上班,甚至觉得人手不够都不是事。
但有的企业,一个部门10个人的编制,只有3个人上班,工资一分没加也就算了,还不给加班工资,或者说很难拿到加班工资。
我们就可以看到3个人干10个人的活,会给顾客带来的体验。近年来多少客诉就是由于人手不足产生,大家都心理有数。有时候看到某些企业的员工一个个累得半死,还要唱《感恩的心》,真是情何以堪!
市场的竞争转换为人手的竞争,特别是对促销员的竞争。业绩好的点就直接把促销员当能免费劳力,业绩差的点,就半死不活的耗着。市场出现了所谓的强者恒强的局面。
像这类人员管控到极致的企业相信你身边一定有不好。
还有一类喜欢管控损耗的也很有意思,特别是在生鲜这块。
坏掉的东西不让轻易报损,门店有损耗指标。你需要根据门店的指标来操作,而不是食物的状态来操作。死在这上面最典型的就是家乐福了,金牌卤猪脚名扬千里。尽管很多管理层都心知肚明,但谁都不愿意去碰损耗这块,当心损耗太大影响自己的英明决定。
就算是国内NO.1也不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润发自营商品斗不过联营的。大润发对于联营商家的水果,哪怕有些影响美观,都要求直接损耗掉,反正都算联营商,有时候一箱水果可以报废掉半箱。但自营的水果就算焉了,也不敢轻易报损,因为要管控。消费者呢?都不是傻子,买水果都冲向了联营商。结果现在门店的自营水果基本干不过联营的。
如果一些指标没办法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经营商家只顾自己的话,你再玩再多的噱头也是无济于事的。百年商家,以诚为本。不论你怎么玩成本管控,还是经营营销;如果不能真正立足于消费者,还是很快会被市场所抛弃。中国市场每三五年就冒出一家特色企业,江山代有才人出,你无法跟进,就只能被淘汰。
- 该帖于 2014-11-17 15:41: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