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任重庆百货(600729,SH)董事长快一年的何谦来说,2014年他做了两件事,“一是牵头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另一个则是进军跨境电商。”但这被外界看好的转型之路,却遇到了一些障碍——征信系统的难建立与货源不足。
转型路上的重庆百货遭遇的一些困惑,也反映在“成绩单”上。1月15日,重庆百货公布的业绩预报显示,公司2014年净利润预计下滑四成。
“零售行业的变化还需要一两年才能落定。现在只能先把转型的架子搭起来,还没见效。”谈及转型之困,重庆百货董秘尹向东近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还没有找到太确切的方向,但不动又不行,别人都在动了。”另一位熟悉公司的人士直言,“百货业转型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密集调整网点
1月15日,重庆百货发布业绩预报称,“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2.66亿元,同比下滑3.54%;实现利润总额5.90亿元,同比下滑39.01%。”
利润同比下滑接近四成,让投资者有些惊讶。谈及此事,何谦态度坦然。“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环境不好,电商分流,以及前期集中开店,培育期长且整合费用高,抬高了成本。”
2014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零售行业受电商分流持续加剧。“实体零售客流下降、经营压力剧增”成为传统零售商的常态。再加之人工、租金等成本持续增长,百货公司的日子就更加难过。
为了应对行业变化,重庆百货近两年密集调整网点,并对业态作出相应调整。据统计,重庆百货2013年大力开店,新增网点20个,其中百货4个、超市14个、电器2个,新增营业面积18.8万平方米;2014上半年新开1家超市、4家电器业态门店,重庆百货跨界Mall阳光世纪购物中心于9月开业。
“过去两三年,一直在开发和培育新店,这是一个过程。”何谦坦言,“今年恐怕也会比较困难,但3~5年的培育期很正常,并不算什么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百货凯瑞商都于2014年10月27日停业。该主力门店此前盈利能力较强,2013年全年贡献利润1.24亿元,2014年上半年贡献5467.12万元利润,预计停业两个月造成利润损失4000万元左右。此外,记者从内部人士处获悉,为了抗衡电商“双十一”等购物节,重庆百货2014年第四季度加大促销力度,促销费用新增超过2.4亿元,占全年促销费用的50%。
2014年,重庆百货毛利率有所提升,显示出老重百与新世纪的整合产生效果。何谦对此表示,两家百货公司在文化上,已逐渐打破过去的状态,而是统一装进了新的上市公司,“干部选拔,人才培养等,都是以同样的标准。”
转型遇两“拦路虎”
在过去一年里,为了弥补主业低迷,重庆百货在其他领域也是动作频频。用何谦的话来说,2014年自己做了两件事,“一是重庆百货牵头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另一个则是重庆百货试水跨境电商。”
2014年7月16日,重庆百货宣布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与重庆银行、西南证券等七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重庆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月4日获得银监会批准同意,这也是首次由企业牵头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
此外,在筹备半年后,重庆百货旗下世纪SHOW保税名店一期也于2014年10月开业。根据何谦的构想,“未来供应链整合后,将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
向金融、跨境电商等新业务拓展成为重庆百货转型的最大看点。外界亦认为,该公司或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转型之路。但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两条路却分别遭遇了一些障碍,重庆百货管理层亦为之“神伤”。
“消费金融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征信系统的建立。”尹向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也是今年公司重点要攻克的难题。”据记者了解,消费金融公司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是银行信用卡无法覆盖的对象,具体将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形态面世。“类似京东白条、未成年人消费贷款等。”一位内部人士解释称。
正因如此,个人征信成为消费金融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征信平台搭建的投入很大。”尹向东表示。由于数据无法共享,征信评估只能由消费金融公司自己完成。除了潜在的呆坏账损失,消费金融还面临“追债成本较高”的难题,“举个例子,本来贷款额度就是三五千,一张机票的花费就已经齐平。”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同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跨境电商也遇到了一道门槛:定位不清晰及货品单一开始掣肘其发展。“目前跨境电商最大的问题在于货源不足。”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偌大的仓库,没有东西往上放。”
实际上,货源不足也是我国跨境电商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据记者了解,重庆百货在跨境电商的采购上,采用的是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的方式,借用对方的采购渠道,再逐渐打通供应链。“最现实的问题就在于授权,”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旦通过上游渠道得到货源,便会触动国内代理商的利益,从而遭到抵制。”
转型方向在哪里?
眼下,投入在重庆百货电商平台世纪购上的资金已超过2000万元。“我始终相信电商平台仅是实体渠道的补充。”何谦告诉记者,“只是目前电商环境商尚不公平,也导致公司暂时无法实现这一补充。”
这种对电商平台观望、踌躇的情绪,也反映出整个百货业在转型中的“痛点”:行业衰落倒逼百货企业改革,却看不清转型方向,更无法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整个零售行业的变化,还要等一两年后才能落定。”尹向东表示,“现在所有百货开店速度都在放缓,开始转型,但都只是把架子搭起,很多投入还没有见效。”
实际上,让“自营”带领中国百货走出困境的口号已经响起多时。王府井、南京新百等企业均提出将试水买手制,逐步自采自营。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现行的流通体制决定了供应商与百货都没有足够的魄力与能力做到自营,双方未来必须实现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局面,才能真正迈向自营。
“全国百货转型的点子都差不多,只是进度快慢的问题。”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问题在于,转型的方向在哪里?到底要把百货做成什么样?电商是否会成为主渠道?”
另据记者了解,体制机制的改革成为百货企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受制于地方国企的身份,百货企业往往在转型时没有太大自主权。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