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业界呼吁勿盲目海外购物 看看大家都买了什么?

小猪bob

积分:41744  联商币:18450
  |   只看他 楼主
业界呼吁勿盲目海外购物 看看大家都买了什么?

一个马桶盖,引发了中国游客赴海外旅游购物的热议,究竟海外购物是否真的划算?什么样的东西应该在海外买?什么样的东西不值得买?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3月8日多方采访获悉,由于免税、差价等因素使得中国游客到海外购物越发频繁,代购更是增加了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的人均消费额度,然而部分商品在被买回之后,中国消费者才发现其实难以使用,或者在中国市场可以买到更划算的,因此业界人士呼吁,游客不要在海外盲目购物。

差价之下

就在日前,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答记者问时表示,国内越来越多的消费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而在国外的购物却呈现了单一化和模仿式的消费趋势。

谈到境外消费热的问题,高虎城说,中国的出境人数已超过1亿人,中国的境外购物也在迅速地增长。去年中国境外消费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导致境外采购、境外消费迅速增加,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在税费上有着比较高的税率,特别是某些产品的消费税,这是形成比较悬殊价格的因素之一。二是国内的流通成本过高、环节过多,市场仍然存在着在物流方面和管理方面进一步减少成本的空间。三是国外品牌商对华的定价政策。

吴小姐刚刚从美国旅游归来,其透露,不少大牌商品的价格在欧美市场的确比在中国便宜,幅度约在50%。“比如施华洛世奇的水晶饰品,一对耳环在中国大约900元,同款耳环在美国仅500元,一款MK包包在中国卖4000元,在美国仅1800元。同款iPhone手机在美国买比中国便宜2000元。还有很多大牌商品都是如此。”吴小姐坦言,巨大的差价使很多游客赴海外购物,还有些货品在中国市场买不到,或者是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而在海外市场购买奶粉、保健品等,且海外货品基本都是真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

除了自身的购物,代购也增加了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的人均消费金额,人均消费数万元不在话下,有些高端出境游团的人均购物消费可达10万至几十万元,因此也造就了1万亿元。

你买对了吗?

看似便宜的海外购物真的都物有所值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并购物后发现,其实不然。

首先是“中国制造”的问题。在欧美很多购物中心看到的品牌服饰或玩具,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多数品牌企业都是掌握知识产权和核心设计技术,然后再全球发包给低人工成本的国家进行生产。当然这些款式在中国市场应该也买不到。”佳琦旅游机构创始人瞿佳指出。

第二大问题是“水土不服”。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有时候会让人崩溃。

在日韩游的购物市场中,大部分游客会热衷于购买电子类产品,比如智能化马桶盖、电饭煲、照相机等。孙先生告诉记者,购买电饭煲等电子商品时一定要看清电压,日韩的电压数值与中国不同,假如盲目购买,回到家里就无法使用了,会把饭煮成夹生的,花费了几千元,却连基本的煮饭都不行。

更令人崩溃的“水土不服”当数过于智能化的商品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崩溃结果。陈先生的一位朋友这几天很苦恼,此前朋友的母亲参加了一个低价韩国游旅行团,大量扫货,其中令朋友的母亲最满意的是一款可以声控的智能电饭煲——只要对着电饭煲说话,就能煮各种饭。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朋友的母亲高价买回该款电饭煲后才发现无法使用,因为这个电饭煲只能听懂韩语。

另一大隐性的盲目购物问题在于价格。“虽然说海外购物的确有价格优势,但就好比你在超市购物,有些商品低价,有些商品可能并不划算。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并非所有货品都划算。”吴小姐告诉记者,其在美国买了一款名牌手表,该手表在正价店价格是4500元,美国免税价格为4000元,但其实在中国部分市内免税店仅售3600元,中国的网购价格甚至仅为3000元,因此并非所有货品在海外购买都优惠。

“海外购物肯定有其吸引人之处,但不能够盲目购买,要看清楚需求以及商品的差异性,如果盲目购买,只能造成浪费。”华美首席知识专家赵焕焱指出。
  (第一财经日报 乐琰)

---------------------------------------------------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zhuzhenjia

hanhan

积分:28  联商币:14
  |   只看他 2楼
最近日本的马桶很好卖是吧
---------------------------------------------------
www.swin688.info www.lsbet09.com sbet00.com isbet09.net sss988-sbet09.com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