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保温杯、电饭锅”事件,想必已经引发了中国制造业的集体思考。日本的这些小玩意儿并非什么高精尖的科技产品,但日本同行们基于对人心理、生理需求的极致关怀持续研究,并且对产品性能有着极致的追求,继而构建了使用者的舒心体验便形成了日本制造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日本与中国产品的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行业标准高低不同,也可能是国内已经形成的高品质消费需求未被充分关注,更可能是中国制造从简单COPY到精益求精发展的过程滞后。更重要的或许还有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们自上而下过于急躁的强调规模与速度,萝卜快了不洗泥成为一种常态,以致于忽视了对产品精细化品质的要求。
在历经长达数十年的数量与规模崇拜之后,我们在很多方面形成并接受了“将就”的惯性思维,而把自古有之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给遗失了。
没有工匠精神的中国房地产业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城市里才竣工几年、十年的建筑就看起来破败不堪,形同危楼,满墙外露的“空调室外机”犹如建筑体外的肿瘤,成为城市机体的一道道疤痕……这些没有美感且质量堪忧的建筑注定是短命的。 更不用说高层住宅蹩脚的电梯,小区花园里面步行道旁曾经的绿草当下的一片板结的黄土,如迷宫般的车库流线,还有商业街区里面“隐藏得很好”但让消费者迷惑不已的直升电梯,还有交错混乱的人、车、货流线,遇雨则积水的人行道及车库……
没有工匠精神的家电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是耐用性差,外形呆板,细节经不起挑剔,故障频发,长此以往,唯余靠低价求生存……
没有工匠精神的传承,全国的老字号或曾经的老字号的经典就大多只存在于地区档案馆或博物馆了,鲜有存世且发展良好的百年品牌。
没有工匠精神的中国时尚产业早已沦为欧美奢侈品二三线产品的基础加工地,开放发展30余年的中国市场上至今也没有出现一个称得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高端时尚品牌,而中国只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而已。
没有工匠精神的中国城市,在十年一遇的暴雨面前就汪洋恣肆,处处看海,甚至闹出大街上淹没车辆致人死亡的骇人事件;为了铺设管线而反复开挖道路,交通受阻,尘土飞扬,周边商肆、居民苦不堪言,行人避之不及情状已是中国诸多城市的老常态。
没有工匠精神的中国高速路,常年维修,有些地方的高速度限速低致60KM/H,一遇车流放大,中国的高速路经常“变龟速路,变停车场,变游乐场、变垃圾场……
由于工匠精神在中国遗失久矣,以致于国人对“国货”常有微词,连自己人都认为国货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若让别人知道自己在用国货似乎都有点难为情……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联想收购IBM之后引发了国人对后联想时代的IBM质量、品拉的担心;当然后吉利时代的沃尔沃也正在经受这样的存疑。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工匠精神之于一国及其国民的竞争力、自信心、生活水准或许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工匠精神说起来很虚,但长时期的工匠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又是如此实在。
什么可以称之为工匠精神?
专注用心,严谨系统,对品质、细节、人性关怀的严苛要求优先于对速度规模的追求,而且以上精神特质是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已内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不将就,求极致”其产品可以历久弥新,可谓之工匠精神。
当然现实社会经济中,工匠精神的传奇非瑞士钟表业莫属,相信再多的apple watch也无法与之媲美,更不要说替代或超越。
如何构建中国的工匠精神?
1、生产设计标准高于企业标准,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高于国际标准……赢在起跑线。
2、放弃“重量轻质,只顾眼前不求长远”的短视思维,从重规模向重内涵转变,从单一的“比价格”向追求更优的“综合性价比”转变。
3、从产品的功能满足到产品的人性关怀,从金玉其外到内外兼修,做到优雅优质,让产品、技术具有慰籍人心的力量与内涵。
4、从单纯的扩充生产线,做大产能,到注重研发投资,专利储备,做强产品核心竞争力转变。
5、从售卖产品到升级生活方式,创造愉悦的、值得信赖的消费体验转变。
6、从简单的表面化复制到潜心研发,创造引领发展。
7、从注重考试分数到注重开放思维,强化动手技能的培养。
8、从投机取巧,短期赚快钱的思维向扎实经营,细水长流,构建可持续发展潜力转变。
9、从追求偶然奇迹的虚幻向脚踏实地,相信慢工出细活儿,代际传承发展转变。
10、从“利己之心利己”的小我单赢思维向“以利已之心利人,追求与行业、社会、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大我境界”转变。
欣慰的是,在中国已有行业新兵以有情怀“工匠精神”为企业理想,虽然初战失利,但谁说老罗的“锤子手机”如果以其标榜的“工匠精神”从T-1坚持T-N之后不会创造中国手机界或制造业的传奇。
xsw791011- 该帖于 2015-3-30 13:45: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