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从2012年10月到2015年3月底,经过29个月的市场扩展,基本完成了127家门店的布局(期间关闭门店17个),走到了新的阶段。一直在想怎么把团队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结合反思总结一下,每次都是有心无力,或者迷茫而无从落笔。但有些回忆和经历是健忘的,如果等到合理等到酝酿成熟而赢得行家的赞许,那我也许就此不会再有任何文字的记录。对结果的不甚满意和对未来期许和忧虑参半的心情,阻碍了从五十家以后的记录。
但是,从默默无闻,到市场份额、标准相对领先的便利店开创企业,或许不完美吧,不该就此淹没曾经的870天的激情和苦楚。
1、规模和成本相关性更大,标准的高度和规模的广度成反比。简单说就是,自己成为自己阻力和前进的障碍。合适的规模和适度的标准,需要理性、感性的共同作用,当然需要不断的坚持和调整。首先和和规模一起到来的是费用和成本,“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而要达到费用的可控,基础的规模是必不可少的(前辈建议数约为165家)。
2、关于商品差异化。便利店商品差异化,首要三项,特有商品、鲜食品、服务商品。
前者,需要足够的规模和财力才能形成体系,成规模,而非简单的贴贴牌或者玩进口商品。电商横行的时代,新奇特的定义不如从前,而且一味的新奇特迎合小众消费者,似乎难有预期的回报。
鲜食品,如没有自己的中央厨房(有中厨可以把某个类别做得像样子,但做不到面面俱到,面临不全和不够全的压力,求全需要多大的投资和成本培养,又可想而知),靠代工(能较快的组织全鲜食,如便当,面包、水果、包子、茶叶蛋)也是一条路,只是高额损耗和低利润,难免与人做嫁衣。
服务商品,大陆法规滞后,关于金融服务等,缺乏政策和硬件支持,导致可以在支付宝买彩票,在便利店却不可以。传统事业单位和垄断企业单位,宁愿自己租收费点(附加终端服务),也不愿开放给便利店。虽然林林总总的综合了不下二十种代购、代收等,仍然距离“生活便利服务站”路途甚远。
3、期初就力求统一,资产、装修、服务项目、商品、布局格调等硬件的统一;后来就要力推行为的统一,以及驱动行为的激励措施和观念的统一;最后才能达到结果的统一(可预测,可干预,可调节)。
4、个人的便利店感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便利店,街边有具体感受的便利店(你熟知她的面积、布局、价位、服务,能很快判定应该去那里买什么、而不会去那里找什么,因为如有客人在找东西,要么真的品种不全,要么就是客人不熟悉门店)。第二个便利店,你能很快从街边、口耳相传中知道她的存在,熟悉她的色调和品位,知道她与别的商家有何不同,知道她的能带给你的不同体验,同样也知道和理解她做不到的方面。第三个便利店,你能知道她在,虽没看见但知道应该在,何时何处遇见不再重要,此时已由随机性的购买变成目的性购买,只认她,只喜欢她。信任她给你提供的安全、关爱和友善,信任他的食品、信任他的价格,包括她的推荐和主打,认同并欣赏她的价值观和理念。(以上落笔于4月8日)
20015年4月1日,又是一个愚人节,哥哥的纪念日,我调离便利店事业部,回到三年前的部门(总公司)任职,临别强迫自己写点什么,记录下来,不为名利得失,只为个人加团队共同经历的那1000个日子。
临别,自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纪念杯(不是碑),告别了自己孩子一样的事业;退居幕后,默默的为他服务,为他祝福,加油!
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jnoy294- 该帖于 2015-4-27 14:16: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