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圣归来》击败了《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算是一次难得的良币驱逐劣币。作品本身的品质算是国产动画里的精品,但是还有人归结于营销的出色,更有人说是炒作。这是个蛮有意思的现象,每当出现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项目,都会说是炒作的好,营销做的好,很少会去关注项目本身的特性和质量,更谈不上去研究。
比如一群从没用过小米手机的人,在谈小米的饥饿营销如何成功,谈小米如何利用摩尔定理来打成本的时间差,谈小米的屌丝经济,谈小米的参与感(这个在黎万强出同名书后才有提),却没有人拿小米的品质做案例分析?!
平心而论,小米的手机品质也就是略高于国产机平均水平,但是!但是这个品质是建立在1999元的基础上的,完全超出预期值的,而且还有MIUI的加持,甩国产其他安卓机几条街。而且小米一开始针对的客群就是发烧友,对手机是非常(或者比较解)的一群人,如果产品不好,能形成口碑效应吗?
这些事后分析小米如何巧妙的做营销的人,在分析苹果的时候又是怎么说的呢?生态圈!闭环!没办法,苹果做营销似乎没什么太过出彩(其实苹果的营销是非常有艺术性的),就把乔布斯随口说的话当做了苹果的致胜法宝,所以国内做手机的厂商无一例外都要做生态圈、做内容、做平台、做闭环。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一点,他们不研究也不提产品本身的品质问题是为什么?成本高。一个是供应链成本高,另一个是时间成本。
尤其是后者,上篇文章提到,这些信奉互联网思维的人是抱着快速复制、快速赚钱的心态,对于他们来说,踏踏实实把产品/服务做好,哪比得上想个好的营销概念、做好推广来快。
史玉柱说过,中国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是靠营销驱动的,确实,因为营销成功而企业成功的案例太多了,但是过度依赖广告而衰落甚至消失的案例更多。
但大多数企业家依然还是抱着这种心态和观点,这就直接导致了营销企划部门、营销策划公司始终在昧着良心孤军奋战:明明是罗玉凤偏要当做林志玲来宣传;明明就是爱玛电动车的体量却要做到特斯拉的规模。
不过幸好这世上还有很多三观正的企业,因为他们的坚持,我们才能体验到这么多美好又有趣的东西,而且因为它们在市场上的热卖,也证明了营销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产品。
相信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真正用心做产品的企业,那时营销人就有更多机会做真正的营销。
附件下载区: 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进行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