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硬汉,是如何自我革命,成为另一个硬汉的?
一个CEO最难做到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
9月6日,王健林和苏宁张近东的手握在了一起。而张近东背后还站着马云,阿里巴巴是苏宁的第二大股东。
还记得那个亿元赌局吗?现在马云与王健林站在一起,足见时势比人强,对手也可以同台喝交杯酒。
还有一个主因——王健林在变化。
这几年,王健林留给外界的印象,是铁一般的意志和行动力,鹰一样的商业眼光,迅疾,对待目标笃定,不容半点差池。
一年多前,见地君专访他,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阐述完,他便侧过头,投来一个具有辩驳意味的眼神。他有一套自成一体的商业观,可以抵御任何质疑。
那时的王健林把万达商业地产、万达文化旅游、万达酒店和万达百货视为万达的支柱产业。就在这四个轮子都在全力运转向前时,一天,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惶恐和危机感忽然降临了。
那大概是在一年半前,见地君想象了这么一个早晨,这一天和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一样,王健林西装革履,在七点半便准时出现在北京建国路93号的万达广场写字楼内。忙了一阵后,他捧着茶杯坐在桌前,远眺着东方。
“万达已经上了轨道,正在全力前进。我做得很好。但是,总有一天,它的速度不再有那么快,它可能会停下来,举步维艰。也可能正有一座暗礁潜伏在前面,我们恰恰跑错了方向。”他这么想。
具体是什么让那天的王健林萌生了企业转型的念头,见地君不得而知。但那绝非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次草率的决策。案头上的数据陈列也许是个刺激因素,一次饭局谈话也可能把他拉入了对时局与市场的前瞻性恐慌中——他一向是个危机感和方向感强烈的CEO型董事长,他善于把握内心。
“我们本来也活得挺好,盖一座又一座万达广场,日子继续这么过就行了。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要转型?而且几乎一夜之间转得这么快。”一位万达内部人士对见地君说。
在外界眼里,转向在不得不转的时间点之前提前开始。今年年初,万达正式对外宣布转型,要走轻资产之路。在一次面向深交所的演讲中,王健林把万达转型的原因归结为扩大竞争优势,要发展中小城市以及产生边际效应。
以见地君通俗的理解,就是在做大规模的欲望下,他发现现有模式终会延缓海量万达广场的落地,而轻资产模式能提速这一过程,诸多元素通通打包进广场内,如院线、金融、儿童娱乐,这些都可以帮助他在各小城市里进一步扎根。
这其实不是一个大众化的选择。同样以商业体赢得市场的九龙仓,其主席周安桥在一个月前,对见地君说,“我们不走轻资产,只有重资产路线是适合我们的。”他们也有租金日益上升的持有型商业体,但把目光聚焦在一二线城市。
半个月前,见地君在香港见到融创主席孙宏斌,他在发布会上直言,“转型轻资产很荒唐,房地产本就是轻资产,买地卖出去了就是轻资产,卖不出去就是重资产。有人觉得用别人的钱做是轻资产,用自己的钱就是重资产。这都很荒唐。还是应该用自己的钱做。”
和他们想法不同,王健林一声令下,庞然大物亟待转身,只是一切并不容易。去年,万达资产逾5000亿,年营业额近2000亿元。商业地产以售养租的固有成功路径已经成型,现在要抛弃原有优势,自己发起降维攻击。支柱产业也被替换,万达商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电子商务成了新支柱。
他的底牌很露骨。“我们以后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而是一个商业服务型企业。”王健林说。
“老板现在更多把心思放在怎么拓展业务上。”一位万达内部人对见地君说。到2025年万达要开业1000个万达广场,但现在只有109个。这成了转型的首要诉求。
轻资产的第一个行动发生在今年1月14日,王健林找来光大安石、嘉实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钱公司,它们将出资240亿元与万达合作建20座万达广场。对方出资金,万达来运营管理,以此让自己变轻。
轻是轻了,但他并不满意。据接近王健林的内部人士告诉见地君,那次尝试后,王健林还是觉得跟设想不一样。“我们万达广场的落地速度和数量靠基金去做很难做到,这样还是太慢了,通过众筹做也许会更好。”在内部他这么说。
所以紧接着,他给自己辟出了第二条路,做理财产品,靠众筹网罗大众的闲钱,帮更多新万达广场的轮子转起来。“稳赚一号”1期与2期一度炒热了市场接受度。
数月前收购快钱的谜底终于揭晓。快钱一方面把商业地产和老百姓的理财打通了。现在万达在成都做云基地,做云POS掌握商家每日流水的大数据,目的是了解他们的贷款需求,快钱能解决**和每日扣除还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发起众筹,盖更多万达广场。
王健林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为了做到轻资产,他也开始扭转在建万达广场的操作方式。
“我们现在所有在建项目都在做‘总包交钥匙’,原来是我们施工监理,现在交给第三方监理公司去做。这能为转型轻资产做准备,也是我们能盖更多万达广场的原因,我们剔除掉了售卖环节。”见地君听一位万达内部人士说。
除了拉合作方,借钱做事,在王健林心中,剥离现有资产中售卖的部分,才是关键。
“现在我们领到的指标就是赶紧把房子卖掉,把存货中的可售产品尽快消化掉。这就是我们理解的轻资产。”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万达人士告诉记者。
王健林正在向过去的自己宣战。他得承认在做住宅层面,万达从未大获全胜。当然也可以说,那也是因为他志不在此。
“万达的住宅只有一个思路,必须快,不要思考,没有时间仔细定位,货值必须要高,所以做的都是豪宅。这是他们原先的商业模型决定的。住宅只是一个商业配置,为了回流现金流。”一位大型房企内部管理人士对见地君如此评价万达。
转型重头戏是商业地产脱掉地产。曾经的摇钱树住宅,现在王健林决定通通舍弃。但不能粗暴的丢掉,他想找出一个更有技术含量、收益最大化的玩法。见地君愿意想象王健林曾为此深思过许多日夜,而其中有一个时点是更具意义的。
那一天上午的会议结束后,他已经广泛听取了部下的意见。但正如部下眼中的他,是个内心强大的人一样,他不会盲目做决定,大家的讨论对他影响几何,谁也不知道。
“怎样才能抽掉住宅短板,加速变轻,又能做加法?二者不应该是矛盾的。我愿意分享商业收益,但谁来帮我放大最后的住宅收益,完成替换?”然后,他想到了合作才能加大整体竞争力。
这位爱争第一的商业大佬想到了同行——万科。他们在业务和优势上几乎是高度互补的,王健林先去拜访了万科,他找到郁亮,拥抱了他。
5月14日,万科和万达联手,宣布日后合作拿地、开发。至此,王健林把住宅丢下战车,出手漂亮。那是之后的事了——见地君听说,郁亮曾对部下谈及这次合作,颇有隐忧。他说,如果万科不与万达合作,万达转身去找别家了呢?唉,业界老大也有老大的烦恼。
丢掉了住宅,是时候把现有的商业体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后的万达广场和之前相比,区别不仅在于资产所有方,也应在资产增值上有亮点。
万达百货的不如意或许刺激了王健林。百货行业环境正在走下坡路,关店、撤店潮涌起,连沈国军也把银泰拱手送给了阿里巴巴。最近国家统计局做了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认为网络零售对社会消费品的贡献即将超过传统连锁百货。对万达来说,调整业态是上策。
在商业拼杀里,王健林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擅长顺风吹火,百货业的坚持够久了,蜜月期迟迟不来,现在起码有近一半万达百货店亏损。这几乎成了王健林为数不多的商业弱点。
他需要新方案。
网络零售提供了一个方向,O2O的浪潮早就来了,王健林不会舍得落下。7月31日,他与马化腾、李彦宏交好,合力打造飞凡电商,面向实体购物中心,打造互联网+方案。目标是服务于各大综合体,为实体经营全方位嫁接互联网。
为了让互联网+的春风吹走部分万达百货的死气沉沉,王健林选择了一部分关店,重新规划、调整业态。一部分与擅长零售业态的知名企业合作,扬长避短。自然传统百货品类如珠宝、化妆品、鞋类他们还会保留。
苏宁张近东进入到他的视线里。苏宁的零售业态在线上发力多年,苏宁易购云店一路扩张,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商家正是王健林需要的。
他们甚至在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一位接近张近东的人士告诉见地君,“张近东是天才型选手,控制欲强,商业嗅觉极其灵敏。他做互联网是必须玩,既是被逼,又是主动选择。张近东的苏宁是攻击性极强的公司,不会等着敌人上门,一般是主动出击。苏宁更是一言堂,除了张近东,其他高管几乎没有什么决策权。”
为什么要合作?“张近东是利益派,无利益,不成商。”上述人士说。
双方各取所需,谁抓住了线下,谁就有能力去冲击商业的新高度。而王健林说,“万达通过这次合作,发展了新的业态,万达商业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他们约定好首批合作项目40个,苏宁云店入驻万达广场。
轻比重好,王健林显然是希望借苏宁的线上下贯通力,让自己的商业更容易飞起来。
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他干掉了过去的自己。用轻资产三个字,换来了万达全方位的改造与重塑。商业是万达最具先天优势的领域,在清洗与吐纳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金融和电商业务也来锦上添花。而王健林文化产业的收购脚步从未停止过——这四个支柱产业正在变得关系紧密,互为依托。
因此,他越来越有底气做一件事:把转型年限提前,计划万达到2018年服务业收入和净利润占比超过65%。他也设置了一个“2211”目标,到2020年,万达的资产和市值都要超过2000亿美元,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净利润要超过100亿美元。
从过往说到做到的高执行力看,新万达似乎指日可待。为了实现它,王健林心中一定还有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变化正在发生,谁也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和谁站在一起,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他做了什么,都不会让人更意外。
(来源: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