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想做个小买卖或正在做买卖的人,有没有发现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淘宝经营,都陷入一片商业血海之中。很多人转让门面了,淘宝店关了,乖乖地去上班。也有很多人坚持下来,汲取经验,继续前行!
生意不好做,即便开得很成熟的门店,除了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还在于它们模式上的“重”。如何“减负”,是零售行业最急于探索的关键问题。现在最亟需探讨的不是零售如何依靠互联网走上O2O之路,而是如何解决当下横在眼前的四座大山:效率、空间、人工和原材料成本。
一.实体空间浪费,房租成本无分担
房租是零售实体成本的重头,个体零售都面临着实体平台传播范围有限、房租成本高、空间浪费等问题,难以增大现有业绩。
很多零售经营者选择进驻商场或者街铺,以较低租金甚至免租获得较大空间和流量,其现成的基础设施也减少了装修成本。
这虽然是一种思路,但又有多少零售个体能挤进愈发激烈的商场竞争圈?究竟该如果在空间上玩出花样,有些个体已经有了答案。
分时段分摊成本
零售实体店的中午、晚上两个时间段往往呈现两种火热状况,很少有零售店能做到一天三个时段都火。因此一个零售店通过几种品类的混搭,成了避免经营遇到淡季或人流不均匀等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店面早餐卖的是肠粉,晚上就会换个店家卖关东煮!
著名的零售店之王7-Eleven是这方面的表率,但其实内部在业态上也融合了三种形式出现。如上班前供应便利早餐,中午供应工作正餐,晚上售卖“关东煮”,同时外卖线上供应准成品,实现了周末和平时、白天和夜晚时间上客流的无缝对接。
零售店门口 “摆个摊”
零售店门口买熟食现象的产生,就是利用空间的一种营销方式。初期阶段是门口售卖熟食,而后演变成制作半成品或准成品食品售卖,也有的和其他产品合作放到自己平台售卖。充分利用门口空间,这可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充分利用门店空间的有效途径。
基于传统的实体店平台卖产品,大多小打小闹,往往其零售产品利润只占其总利润的2-3%,让零售占比增大恐怕是不现实的,如今的产品“零售化”也实属无奈之举。
以“圈子效应”吸粉
咖啡馆最明显地体现了圈子效应,因为产品结构简单,环境舒适,让它成为聚会之地。然而,现在很多餐饮企业也根据周边环境和人群,加入了各种类型的圈子,以“群”的形式迅速汲取社群粉丝。
二.管理成本过高,流程繁琐,经营效率低
互联网是一个拼速度,讲求效率的时代,比如在提高进销存管理效率、快速落实工作任务等方面。零售店除了借助工具来实现(比如说手机端的进销存管理软件:“进出货”)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传统手法解决问题,比如优化流程、合理划分工作责任等。
传统记账成本高,电脑端记账软件繁琐
一度,小微零售经营者习惯采用传统的进货,销货,存货手工记账的方法,仅靠使用人工的办法不能很好解决时间,地点,经手人和信息的统一。有一部分采取电脑端记账软件,反倒不能随时随地的方便记账。真正能让出零售效率变快的,可以是更加合理的手机端进销存管理软件。
用系统减少繁琐的沟通
以往零售的工作流程中很多都在沟通时失去了效率,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交叉和重复工作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就亟须系统来帮忙解决。7-Eleven工作流程中,上班打卡、会议、绩效统计、巡查店面情况等等均通过系统完成。比如通过第三方app培训员工基本技能,以及传达促销信息。只要员工有智能手机,均可通过手机直接接受培训,以及参加考核等。快速共享信息,让员工利用起碎片化时间。
三.岗位太细分,导致人力成本过高
培养一专多能员工
面对随时可能“消失”的底层员工,零售个体不得不防。
首先优化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避免工作忙乱时却有人因为上一个步骤没有结束而无事可做,另一方面,培养员工一专多能,多渠道发展,以备岗位空缺时随时补充。
7-Eleven通过自动排班系统,进行高峰期不同岗位的人工配置。用软件系统结合每日销量数据,以最优比例排出当日人员安排。例如,下午2-5点是闲时低峰期,安排较少员工上班。以此节省工时,使员工工作效能最大化。
“智能设备+线上操作”
深圳有家无人餐厅线上操作和智能炒锅的加入,改变前厅服务人员的数量。食客进入餐厅后先通过自助点餐触摸屏操作,或提前在家用手机APP点餐下单。而后机器人服务员端来智能锅和可外卖的准成品,食客自己操作将原材料倒入锅中,3分钟即可食用。
当然实现完全的去人工化需要提高社会的普遍接受度,现阶段仍需安排点餐员引导食客认知设备和形式,等到市场完全成熟、技术也愈加完善,去人工化的零售未尝不会出现。
从门店选址到门面装修,从实体经营到店面管理,从店面加盟到创业开店,我们(微信号:买卖人)都将从最犀利的角度,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每日提供给你最有价值的开店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