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商品同质化严重,从实体到电商再到拥抱实体店,从百货到购物中心,从便利店到大卖场。零售的形态一直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商品需要流通,消费者基本上每天都会产生消费,这却是不变的。零售要不断改变,以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未来零售有哪些趋势呢?本文提炼了几个个人的观点,来源于生活观察,来源于互联网,来源于零售一线,但是仅代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
1、 全球化购物进一步加速发展
2015年开年,吴晓波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迅速火遍朋友圈,一时间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成为了时髦的代名词。不知你是否留意到,朋友圈的代购广告越来越多,正如大家调侃的,你不知道朋友圈下一个代购会是谁,一不留神,朋友圈化身成了世界各地商品展。德国的奶粉、法国的奢侈品、智利的车厘子、日本的电饭煲,应有尽有,好像逛一下朋友圈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买到心仪的进口商品。虽然朋友圈代购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但是这背后,却是中国消费者对于国外商品渴求的缩影。
天猫国际、云猴各种全球购平台兴起,马云更是在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演讲时曾经提到一个观点,阿里巴巴不仅要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做生意,更要帮助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做生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帮助全世界的中小企业把货品卖到中国是阿里巴巴下一步的重要战略。中国消费者对于海外商品的渴求和各大平台争相抢占全球购市场,必然进一步加速全球购的发展和洗牌。
2、 预购将会成为重要的消费模式
周年庆,双十一等重要的大型活动,前期的备货成为了零售商们的重中之重,通过客订、预购等模式进一步缓解了活动期间的配货压力。预购模式不仅对大型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预购可以大大缓解库存压力,对于生鲜蔬果来说,更是降低损耗的最好办法。根据消费者下单数量,再去水果基地进行采摘,再进行配送,一方面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蔬果放在门店过长时间的损耗。
3、 对品质和服务要求的提升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年收入在在10万到20万之间的家庭越来越多,80和90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温饱。他们对于自己享受的服务有要求,他们对于商品品质有要求,他们甚至对于产品的包装美观度更有要求,他们还需要讲究产品的情怀。所以,做零售就不是简单的卖货了,需要从源头的采购(生产)、到渠道销售、到营销,都能做好服务和品质。
4、小而美业态兴起
在《品类杀手》一书中提到,像沃尔玛这种大型的购物中心的兴起,它每到一处,必然使得一些夫妻店等零售业态迅速灭亡,所以在美国被称之为“品类杀手”。沃尔玛这种零售巨鳄,在采购时拥有的议价权,选址时拥有的话语权,商品销售时所遵循的低价原则,都使得夫妻店无法生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好,2015年的时候在中国陷入了关店潮。沃尔玛虽然能够凭借庞大的销售体系拥有议价权,但是因为它过于标准化和流程化,使得购物乐趣大大降低,严重缺乏了个性化(情怀)。夫妻店会死亡因为大部分只是小,却没有做到美。小而美的业态,虽然在采购渠道上,在管理方式上都与沃尔玛无法竞争,但是因为个性,因为经营者赋予产品的生命和情怀,使得竞争具有了可能性。庞大的零售体系必然与冗杂的决策体系相匹配,这是小而美业态具有的另外一个优势。他们能够迅速决策,掉头转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5、 农产品电商的品牌化
新疆红枣哈密瓜、阳澄湖大闸蟹、慈溪杨梅、玉环文旦,农产品都是凭借地域出名,却没有一个具体的品牌。农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域的降水气温土壤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这些产品的品质,自然而然,自然只能先凭借地域出名。韩都衣舍、七格格等这些服饰品牌都是兴起于淘宝,成就了所谓的淘品牌,那么下一波淘宝成就的淘品牌很有可能就是农产品了。现在的农产品,有一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感觉,一方面是消费者以高昂的价格买着水果,另一方面大批大批的水果几毛钱一斤都无人收购,任由烂在泥土里。但是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电商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农产品电商的品牌化将会变得非常有希望。
文章的撰写容易,验证这些趋势是否正确却很难;即使零售趋势预估正确,在执行过程中,死掉的零售商却也不在少数。我不想做一个理论派,很希望有机会能去实践一二,而非理论多余行动,空想大于实干。
(作者:胡柯柯@零售家 观点交流微信:hukeke002)
- 该帖于 2016/1/14 8:59: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