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9年上海市政府让外滩亮了起来,1999年中国首个真正意义的mall广州天河城购物中心的圣诞新年灯饰亮起来,2003年国家正式出台港澳自由行,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延伸到了海港城的节日灯饰。
我们对“夜景”的认知,终于走进了“经济”的时代。
因为光被用来帮助渲染大家的情绪,帮助做生意了。
既然关乎情绪,那么其实我们能显著看到,快乐和好玩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城市规划走进商业综合体,走进地产商,灯光经济的主体与商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的变化以及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灯光经济也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我们粗暴将其总结为“四有”:有文化、有互动、有脑洞、有价值。
1、有文化:内容上更多文化符号
在灯光经济刚刚兴起的时期,人们往往关注的只是“亮化”,只要将城市、商圈点亮就OK了,而不是真正的“景”。
图:照明设计师Chales stone设计的纽约世贸遗址光雕塑,纪念9-11的两束射向天际的光;亮起来的自由女神;被点亮成法国国旗颜色的楼梯,这三者的文化符号含义充满了灯光对于城市在当下的重要性意味。
灯光经济将与城市的历史底蕴、商业圈的品牌文化相结合,通过灯光设计,配合其它表现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灯光视觉内容,将品牌形象记忆点准确的传达,让人们与城市、商圈产生共鸣,成为带有文化符号的印象。
图:杭州G20钱江新城建筑楼体亮化演绎的水墨江南动画,带有显著的区域文化特色,虽然过于具象与色彩饱和度高,但应属大胆的尝试。
图:这种口号式的应该是范例,属于拉横幅的做法,在夜景上大可不必。
图:广州猎德大桥,利用LED灯饰画,述说广州的港口历史渊源,一展古时千帆出海的风采,开启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蓝图。
图:安塞腰鼓节,通过非常具象的线条灯饰画展示安塞腰鼓和窑洞的主题场景,用非常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浓浓的当地风土人情。
2、有互动:越来越多可参与的尝试
此举一来得益于技术发展,尤其是互动感应装置和互联技术的发展;二来就是灯光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两者就像一条架在设备表现与人的活动之间的桥梁。
图:水立方(国家水上运动中心)的灯光设计师郑见伟老师,通过社交平台收集、从关键词算法得出“民众情绪”的大数据,用水立方外观的灯光颜色改变来体现,这是一种互动进入景观灯光的极致表现。
而现在,灯光不仅仅只是灯光变化,而是视觉、空间、声学配合的艺术,光与人与其它元素的互动也越来越受到追捧。
图:利用灯光将商家的LOGO作为背景元素跟随着行人而移动,并渐变成色彩缤纷的效果,使品牌形象得到大大的提升。
图:LED感应地板,人走过去就会出现以脚步为中心的彩色波浪圈,原理并不复杂,但看这个小孩玩的多高兴。
图:请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设计师将地铁隧道变成了灯光景观,隧道内的光源采用节能环保的LED光源,并精心排列了不同灯光的顺序,通过对蓝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的灵活运用,组合出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般的灯光效果。
3、有脑洞:VR、AR和全息投影等带来更多可能性
随着当下热火朝天的VR、AR、全息投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越来越低,依托于此的灯光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
如今的灯光经济已经可以尝试融入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元素。
图: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体感原理和图像技术,将动画风格的元素搬上屏幕并做出多种动作。
巴宝莉在北京的3D全息投影时装秀曾经引起轰动,而现在越来越多事件使用全息投影效果增加氛围。
图:法国里昂灯光节上的建筑楼体投影秀。
图:G20峰会文艺演出的其一节目《天鹅湖》,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真实与虚拟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如梦如幻,观众仿佛雾里看花,一时难辨真假。
图:Intel公司的无人机灯光秀,100架无人机在空中100米高处组成了“intel”字样,随后还按照《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节奏进行舞动表演。
4、有价值:灯光节与商业的结合
灯光节起源就从城市主办开始的,城市灯光节原本只是城市组织和推动,目的为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活动,比较著名的有里昂灯光节、悉尼灯光节、广州灯光节等,一般为政府主导,以各种艺术照明的形式点亮全城。
由于能够带来巨大的**量并可能打造成为热点事件,近年来灯光节越来越受到主题购物广场或一些公园的欢迎。
他们多策划以节庆或者特定主题为基础,以灯光艺术装置、互动灯光装置为内容,吸引消费者和游客参与其中,吸引**,促进氛围,最终实现销售。
图:2015年,上海虹桥天地灯光节。
图:2015年,佛山岭南天地(购物广场)灯光节,成为华南区最为人称道的夜间短游好去处。
总结:
光的应用进入了经济领域,是人类生活水准提高,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典型表现。同时,光与艺术和商业目的的结合是一种创造性媒介,我们生活方式转变了,那么光就会随之变成为与之匹配的娱乐、休闲方式出现,或看、或玩、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