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传说这一天是阎王爷的生日,为了“庆生”,阎王爷在这一天要大赦孤魂野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因此民间也把中元节称为“鬼节”。
鬼是人杜撰出来的,谁也没有见过,但“烧纸”的现象是的确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据说宋朝刚刚发明造纸术,开始造出的纸质量不咋地,商家卖不出去,于是就想了个“纸在阴间可以当钱花”促销方案,结果一经推出,纸张就遭到了哄抢。如果这是真的,我想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促销案例了,效果延续了一千多年。
奶奶不知道“中元普渡”的故事,也不懂“烧纸当钱”的促销,她在中元节祭祖,纯粹是想让祖先与“子”同乐,品味“秋尝”的快乐和满足。
中元节的前一天即七月十四,吃过午饭奶奶就领着儿媳妇下地去了。在奶奶的指挥下,地里最新鲜饱满的蔬菜、水果、玉米被摘回了家。
因为正值暑假,当校长的爷爷不上班,睡过午觉后,爷爷就领着七个亲孙子去了枣园。“摘吧,挑最大最红的摘。”那时大哥也只有十三四岁,他巴不得这一声,三五下就爬到了树顶,比猴子还快。二哥又胖又笨不会爬树,他不知从哪里搬出来一根长毛竹。
“这么长根竹竿,你藏哪了?”爷爷问。
“好几天前,我就藏在那边的柴火堆里了。”二哥说着一轮,枣子就被打落一片。
四个弟弟一看,连滚带爬地抢着捡起来就往嘴里塞。
本想一展身手的大哥不甘心被二哥抢了风头,就挖苦道:“你咋不把你家的屋梁抗来?”
“要抗也抗你家的。”二哥身子笨,嘴可赶趟得很。
“就是抗也抗你家的。”几个有奶便是娘的弟弟也跟着大喊。
“哈哈哈。”一旁坐在石磨上的爷爷被逗得大笑。
我们在枣园闹得正欢的时候奶奶也领着儿媳妇在院子里忙乎开了:摘菜、洗菜;煮大豆、花生、玉米;剖鱼、剁肉、汆丸子……
奶奶平日里是不准吃“青粮食”的(还没成熟的庄稼),理由一是太浪费了,青粮食不抗饿不当饱;二是怕人偷,在过去小偷总是光顾庄稼不太整齐的人家,这样即使被抓住,小偷也会为自己开脱说:“他家的地自己家人早就摘过了,你怎么说都是我偷的……”。但中元节这天可以,因为“祖宗”要吃(其实是奶奶想让祖宗提前享受丰收的喜悦)。我们也沾了祖宗的光,可以吃到鲜花生、玉米和黄豆,还有枣子。
夕阳西下,各色菜肴俱一收拾停当,摆上了桌。这时大人下班回来了。盥洗完毕,爷爷领着众多男丁来到堂屋给祖宗上香。奶奶则领着女眷去了里间。堂屋供奉的是我家的祖先,里间是奶奶娘家的祖先,因为奶奶是“独女”,太爷爷在世时准许她在我家祭祖(在我老家女人是不可以祭祖的)。
贡品是一样的,但排场却大不同,堂屋的供台是八仙桌加跳山几,里间的供台是爷爷的书桌。堂屋是叔侄十几人,黑压压一地子孙,而里屋只有奶奶和娘妯娌三人。
“今年庄稼收成好,孩子们也争气……”爷爷上完香就开始跟祖宗汇报工作。因为眼睛盯着鸡大腿,心里盘算着如何在众兄弟中抢到它,从而完全没有听到爷爷后来都讲了些啥。
酒足饭饱,婶婶们去收拾碗筷,我们则簇拥着爷爷来到院子里,二叔拿来一个大蒲团,爷爷就半躺在上面给我们讲故事。
“爷爷,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二哥问。
“哪有鬼,谁见过鬼。”爷爷摇着蒲扇回答。
“小转他奶奶说有。”四弟趴在爷爷腿上嘟着胖嘟嘟的小脸说。
“她见过啊?”大哥枕着手仰面朝天自顾自地说:“要是鬼能来咱家就好了,我看看他到底长啥样。”
“鬼去谁家,都不可能来你家。”不知啥时候对门的曾奶奶来了。
奶奶赶紧招呼她坐下,二婶给她倒了杯茶。
曾奶奶喝了口水,跟奶奶说道:“你看看咱村有谁家跟你家阳气重,乖乖七个亲孙子,鬼都怕你家。你是上辈子积了啥德,这辈子踩到了孙子窝!”
说得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小时候盼着见鬼,却从未见着,长大后,害怕见鬼,有时却怎么也躲不开,小人鬼、算计鬼、口蜜腹剑鬼、阳奉阴违鬼……只有想不到,没有见不到。
岁岁中元,今又中元。只是再也见不到奶奶操劳的身影,听不到爷爷斟词酌句的汇报。参不透的“中原普渡”,丰富的“秋尝”都成了美好的记忆。
岁岁中元,今又中元。吃着刚出锅的冬瓜烫面包,微烫浓郁的汤汁缓缓流进胃里,身心立刻温暖起来。传统节日不过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而四方食事不过是一碗烟火。
(作者:王英林 鲁商集团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