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都是入围福布斯的闽商富豪,但相对于陈发树家族,张轩松和张轩宁兄弟似乎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一手创建的永辉超市一直被业内视为最有资质成为中国沃尔玛的零售业黑马。
8月11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则公告让张氏兄弟一夜成名。根据公告,在香港,掌握着7-E leven、宜家家私、星巴克经营大权,并拥有惠康超市、万宁、美心等零售业务的牛奶国际斥资56 .92亿入股永辉超市。完成后,牛奶国际将持有永辉19 .99%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而张氏兄弟的持股比例虽然降至31.94%,但依然是第一大股东。张氏兄弟的这个决定,在业内看来,已率先实现一箭四雕的成效:获得57亿元资金支援;引入一个强大的帮手;依然维持永辉超市的控股地位;即便日后退出,也预留了空间。
净利润率高于同行
“目前正在准备材料上报8月底的股东大会,通过了之后才能发行股份,资金到位。具体后期部署要等股东大会之后再商讨。”对于交易进展,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告诉南都记者。
“永辉以‘自营生鲜’的模式异军突起,拥有令人艳羡的净利润率。在大卖场非食品品类受到电商冲击的今天,永辉模式优势更加明显。”零售业资深人士丁利国告诉南都记者。从永辉超市2013年财报可以看出这点,其门店规模288家,全年净利润7.2亿,同比增长64%,净利润率达2.1%。相比之下,另一家传统大卖场华润万家净利润8.1亿,同比下滑65%,净利润率1.05%,仅有永辉的一半。
与此同时,借着“生鲜”的“农转超”政策契机,永辉还获得不菲的政策补贴。2013年,其政府补贴收入1.2亿元,占总收入近10%。
资金饥渴型公司
但这种优势则建立在危险的现金流上。丁利国告诉记者,“永辉在生鲜方面,直接与农户采用现金结账,这导致其占有资金不足。”据中投证券报告显示,永辉超市的供应商资金占有比例为10.3%,而行业平均水平则是36.5%。“永辉与传统超市恰恰相反,传统超市需要以‘老店’占有资金来养‘新店’,而永辉则需要用‘新店’的利润和政府补贴来获得健康的现金流。”
这也客观导致永辉扩张步伐“停不下来”。从上市至今,永辉每年开店40余家,未来三年年均开店计划60家。以每家店面前期投入3000万算,需要流动资金18亿元,而2013年年末永辉超市的库存资金总额仅为18.9亿。今年上半年,永辉总共开店12家,与今年40-50家店的目标相去甚远。
快速扩张步伐免不了外部资本输入,张轩松和张轩宁兄弟此前也意识到这一情况,从2010年上市以来,永辉超市先后六次公开项目募资,总募资额9.5亿元;其次,张轩宁、张轩松两兄弟在2012年9月及2013年3月先后质押其将近50%的股权于信托公司,但没有透露募资金额;2012年,永辉还曾发行7亿元的债券融资,但2013年宣布停售。
2012年9月,永辉超市也曾定向增发。当时永辉向公司董事长张轩松,上海糖酒公司及朗源股份三名特定对象定向增发股份,募资10亿元。其中有7.9亿元是张轩松“自掏腰包”买下。此次通过定向增发引入牛奶国际,公告显示,其募资目的还是“补充流动资金,支持门店快速扩张。”
“永辉的模式注定它永远是一家资金饥渴型公司。”丁利国认为,牛奶国际参股的57亿元“真金白银”是永辉现阶段最看重的。“我个人对这种靠融资扩张维持现金流的战略并不十分看好。”
战略投资一进一出
或许正因如此,牛奶国际入股前12天,原股东民生超市的退出让人产生联想。2010年上市之际,民生持股20.56%,曾是第二大股东。民生超市的退出从两年前股权解禁就已经开始。
“民生退出对永辉是利好,后者从外资投资企业更改为纯粹民营企业,对其跨区域拿地会更有帮助。”联商网主编诸振家告诉记者,“在民生退出后再引入牛奶国际,也可能是出于股权集中,掌握控股权的考虑。”据今年5月民生超市最后一次减持公告显示,其在永辉超市当时持股比例为5%左右。
但张经仪则否认说,两者只是时间凑巧,“过去几年,民生超市在国际视野等方面对永辉超市提供了帮助,此番退出是其投资资金到期,实属正常。而牛奶国际作为亚洲的零售巨头,其管理水平和资本竞争等国际经验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张还强调牛奶国际在供应链上的价值。“这次融资主要是加强主业的考虑。牛奶国际可以优化我们全球采购的产业链。”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张氏兄弟此次引资可谓一箭四雕,“通过定向增发,永辉拿到了57亿元的资金,可以缓解继续支援扩张。而以牛奶国际在零售业的资历和背景,这也是一个强大的帮手。”此外,张氏兄弟在永辉的持股比例虽然降至31.94%,但并没有让出控制权,同时还留了一条完全退出的后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