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一直不变的品类管理,做中国人自己的零售,体验是手段,本质是场所买卖商品。
千潮流,万变化,现在很多人都冷静下来了,零售人最懂零售,不必担心,也不用忧虑,很多方式和结帐方式可以对接,本质还是商品为王。
是的,好久不见。我还是依然如故。
正在找回那份初心。
对。
看沃尔玛也在回归零售的本质,开始从支持实时现场补货、优化库存等。。。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浮躁。
沃尔玛(Walmart)今天上午推出了一家新的“未来商店”,并在这里布置了包括AI摄像头(AI-enabled cameras)在内的新兴技术。这家名为“智能零售实验室”(简称IRL)的实体店是在纽约莱维敦(Levittown, N.Y.)的一个沃尔玛(Walmart)社区市场上运营。 该商店是沃尔玛(Walmart)最繁华的市场之一,拥有超过3万件商品,已经对顾客开放,与亚马逊便利店(Amazon Go)类似,商店在天花板上安装了数百套摄像头。但与亚马逊AI便利店(Amazon Go)不同的是,沃尔玛的“智能零售实验室”(简称IRL)占地面积超过50,000平方英尺。
AI摄像头(AI-enabled cameras)监控的是货架情况,以确定员工是否需要从后面的库存冰箱里拿出更多的肉或食物来补充货架上,或者是否有一些新鲜的食物在货架上放了太久需要下架。这些AI摄像头(AI-enabled cameras)并没有被用来确定顾客购买哪些然后通知店内员工来随时补充货架上缺货的商品。而且,商场内仍然有需要排队支付的传统的人工收银台。
其理念是人工智能将帮助商店员工更准确地知道在何时何地补充产品。反过来也就意味着顾客们会知道,当他们到达的时候,农产品和肉类总是新鲜的而且有库存的。
沃尔玛表示要实现和利用技术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这意味着自动化系统将需要能够检测货架上的产品,识别它所看到的确切产品(1磅绞碎牛肉与2磅绞碎牛肉),然后将货架上的数量与即将到来的销售需求进行比较。
对于店员来说,该系统使得他们不用在店里不停地走动来替换库存,相反的他们甚至在当天开门之前就知道从后面拿什么出来。
商店里的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每秒输出1.6 TB的数据,这相当于三年的音乐数量,这就需要一个现场大数据中心。在IRL商店,它被玻璃包裹,沐浴在蓝光下并向公众公开展示。
这看起来有点吓人——人工智能摄像头和100台巨型的服务器。
基于AI2.0技术平台的人工智能产品,需要消耗400+GPUs对摄像头采集到的像素进行分析。
附件下载区: 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进行下载
附件:v2-ad921f70636f7a2cf82926f7f42df4cc_hd.jpg (37K) 下载次数:6 |
对。
看沃尔玛也在回归零售的本质,开始从支持实时现场补货、优化库存等。。。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浮躁。
沃尔玛(Walmart)今天上午推出了一家新的“未来商店”,并在这里布置了包括AI摄像头(AI-enabled cameras)在内的新兴技术。这家名为“智能零售实验室”(简称IRL)的实体店是在纽约莱维敦(Levittown, N.Y.)的一个沃尔玛(Walmart)社区市场上运营。 该商店
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我们也同样重视,就像无人收银系统,虽然人工智能还不够成熟,但是要站在高度和趋势上看问题。
不是老零售,新零售,而是中国零售加智能科技。
当然,有人会说,不能忽视人的重要性,对,没错,大炮不能上刺刀,最终打赢战斗的还是人,你有多少团队就有多少门店,有多大的供应链就有多大的规模,有多少培训就做多少指标,当年外企培训定位第一,二十岁月回头看,那是对的。
有感而发,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斧正。
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我们也同样重视,就像无人收银系统,虽然人工智能还不够成熟,但是要站在高度和趋势上看问题。
不是老零售,新零售,而是中国零售加智能科技。
当然,有人会说,不能忽视人的重要性,对,没错,大炮不能上刺刀,最终打赢战斗的还是人,你有多少团队就有多少门店,有多大的供应链就有多大的规模,有多少培训就做多少指标,当年外企培训定位第一,二十岁月回头看,那是对的。
有感而发,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斧正。
其中,在完成全场景动态建模搭建的条件下,检测识别红绿灯环节所必须解决的难点:
附件下载区: 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进行下载
附件:IMG_1986.PNG (1581K) 下载次数:0 |
我昨天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零售未来发展方向的,我觉得是很有明确方向的,发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哈,未来的方向一概是智慧零售的概念了
http://www.kemai.com.cn/NewsStd_871.html
这只是一个视频,可惜不能展现。
感谢分享,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最后问题的还是步兵。当然,快捷支持,平台购物,是不容忽视的,
科技解放人力,智能AI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零售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要学,实践也要,重要的是定位,公司定位,门店定位,商品力定位,服务定位,客群定位, 这些清晰明确,就有方向,有了方向就心中不慌。
绝大多数人工智能产品的迟迟无法象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那样顺利落地形成现金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AI技术落实到足够精细化的程度。
就如同7-11在非AI方面都落实了极致的精细化,结果取得了市场Top1的成绩,
美国Amazon Go在人工智能AI2.0技术落实到实体店面的过程中将自动操作流程里的货损率精确控制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惊人程度,这就比中国使用类似AI2.0技术的无人便利店普遍存在30%左右的惊人货损率显然更能支持人工智能便利店的生根落地。
人工智能便利店落地是一场技术精细化程度的战争,另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马斯克最新的特斯拉精细自动驾驶能真正落地赚钱就比率先提出自动驾驶概念但产品一直粗糙的谷歌系AP还一味靠投资续命显然要高明不少。
先说点,闲白,昨天看到侯毅兄的采访文章,对于顾客是商品和服务,对于企业就是效率和成本。
那么为什么外企纷纷走掉了。
简单说下原因: 一 外企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零售市场,趋势和变化。
本人从业18年,以前外资分成三种,一是欧美,家乐福,麦德龙,万客隆等,二是台资大润发,乐购,三是 吉之岛 乐天mate。
细分两种,大卖场和会员店,他们都有相对的成功模式或者跨国运营的经验,是他们教会我们零售是什么,定义零售概念,怎么做营运,规划,采购,供应链,本人为例,前十年基本都在外企,学的很多东西今天都记得,并且很好用。但是,消费者在变化,环境经济都在变化,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已经从基本需求变成复合需求,也就是我们说的商品延伸附加值。消费者的变化,主力 80 90 后他们接触新概念快,已经不满住于的爸妈老一代的消费习惯,购买方式的变化,电商或者说手机端的购买力不可小拭。他们以前因为模式成功,现在模式没多少改变,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还有经济上涨,开大卖场的压力很大,店租金在上涨,人力上涨,城乡一体化,很多因为成本原因闭店,不过说一句,他们的闭店标准很严格,不够标准就是闭店,不讲人情,这个值得我们国内尤其中大型零售企业思考。最后一点,国内零售企业的成长,永辉,家家悦,三江,物美,超市发,步步高,北国,贵州合力,重百,武汉中百,华润,美特好,很多区域或者全国连锁,已经可以和这些外资展开竞争,就像我们的历史,从游击战,变成运动战,最后大兵团作战,商场也是彼此竞争,拉锯。
还要很多新品类门店,不论他们今天是否成功,看到该与变革,创新,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以上找时间整理成文,先口水文回复一下。
路还很长,走自己的特色,本土的特色,中国的特色,就是中国零售,抓好商品和服务,控制管理好成本和效率。不用管它东南西北风,你还是山上那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