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内地的便利店都在亏损?如何看待 7-11 和全家的关店潮?
Q1:中国内地的便利店是都在亏损吗?
不能说便利店都在亏损,但是就品牌来讲很有一部分在亏损(不是说店)。
主要亏损的区别是在管理费用上,说白了就是店铺负担不了总部的费用。
总部这么多人,财务、采购、展店,每月都要发工资、办公费用是很大一笔钱。这笔钱就叫总部管理费用。
盈利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种
比如美宜佳。加盟化、二线城市便宜的租金。生意也复杂,就一直开下去了。
比如一些无良加盟品牌。不过开不了多久牌子就倒了,老板换个牌子重新再来。
比如全家。店铺营业额很高,单店能赚钱。
但是店数还不够多,分母一小,每个店平摊上总部费用就还是亏损。
比如上海 7-11。虽然有些店铺赚钱,但部分店亏损,总体还是亏。摊上总部费用亏的更多。
实际上只要店铺能持续赚钱,在生意上就都还算良性循环,只要店数能够上去,最后总部费用还是能够 cover 的。
所以在这儿主要说店铺为什么会亏,主要就是以下三个原因。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
比如好德、可的
因为这些便利店在帮上海地区解决下岗再就业人群。因为有个维稳行为,国家给优惠不是一星半点——负担了大部分的房租(固定成本的大头)。但这不可能永远存在,四零五零人员退休了应该就得不到这份优惠了(说不定)。
Q2:关店潮
首先先问是不是,上海 7-11、全家关店潮存在吗?
至少 2013 年是存在的(本问题提问的时间)。具体数据欠奉,每个品牌在 10 家店以上。
总体原因:
由④想转③,或者由③想转①,把没希望盈利的店全关掉,认赔认沉没成本,总结教训下次再来。
直接原因:
来源:知乎日报
便利店这个行业竞争有点头痛的就是:入手门槛低,要求也低。可以说你只要有点本钱,找到门面就能开。
第一,中国在1980-2000年这个商业高速彭胀的年代让零售神话了,认为只要开店就能挣钱。这就造成很多人有点原始积累后就想自己做老板而开店,你们只统计大型连锁和有名的便利店关多少家,岂不知有点辛苦攒了10来年工资的新手开店倒了不知多少家,他们也只能认命。他们开店速度快,关得也快,但问题是总有一些人不停的在这方面投资,让你与不同人打车轮战,能守住阵地你也得脱层毛利出来。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是在竞争中死去的。
(这一点个人认为:连锁便利店赶快把商品优势拉出来,自有产品主攻毛利,市场产品主攻人气。让便利店这个门槛变高,不是随便拿个10来万就敢开。)
第二,人工成本与服务。其实两者可以说是一体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人工费用一直在不断上升,是除了房租外第二固定费用。一个便利店到底多少人能做好?这个问题相信没人能答出来。100平,也有夫妻(加点亲朋穿插帮忙)档能守好的,也有7个人守的,但效果可能还不如夫妻俩打理的。夫妻是以主人翁态度对待门店,而7人是以流浪人心态对待门店。现在我们就要回归怎么才能让店员以主人翁态对待门店是关健了。
(个人认为:怎么把店员利益与店内销售挂钩是关健,其实这方面有很多连锁都采取任务制,达标有奖金,但效果并不好,觉得主要是执行问题。有一部分是店内生意好,当店员第一次把任务完成后,第二次排任务时就猛的加一大截.例:第一月任务30万,而店员努力做到了35万,那第二次排任务时大部分都是高于35万的,有可能一下提到38万都有,你说这种机制店员怎么有动力?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竞争店内生意不好,当店员累死累活的和对手肉搏,但这是近身战,肯定会影响销售,会造成达不了标,这时管理层还一个劲的和店内讲任务怎么没达标的费话是很伤人心的。
店员的工作态度永远是管理层研究目标!)
2014-08-18 16:54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