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从联商网的报道说起。这次选择的是今天刚发布的《从北京7-11离职的一批高管开了邻家便利店》。报道标题取的颇为夺人眼球,不禁细细阅读,就想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这些“高管”究竟是何许人也?二是,这个从日系中走出来的便利店究竟与本土的便利差异在哪里?能有怎样的借鉴与启示?
文中提到该便利店的背后公司是今年刚刚成立的邻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叫王紫,是7-11北京地区的区域经理,至于其他人员暂时没有获得更多有效信息。查询相关资料,明白,在这批创业者中确实有相当部分来自7-11,人数应该不少于10人。那么至于是不是高管,现在难以下判断,不过从总经理王紫在原东家总的职位来推测,其他成员应该与所谓的高管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那么这个从正宗日系走出来的便利店究竟与本土便利店有着怎样的区别呢?通过该片报道发现,其实差异不大,特别提及到了他的附加服务,洗衣服务虽然在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诚如文中所说,该服务仅仅是一个鸡肋,难以真正为七提高美誉度和顾客黏性的服务。
之所以此店一开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说明大家对于日系便利店的关注,同时也是对未来中国便利店事业发展的一种关注。目前邻家只开了一家,说明暂时还处于试水状态,从注册资金1个亿来看,企业是不缺少资金的,将其比作“闯入者”似乎暂时还为时过早。更多的我们希望能从他后期的经营中看出一点端倪,带来一些启示。这便是我们的遐想了。
那么笔者暂时也有一些想法想与各位看官交流。无论是王紫的东家7-11,还是本土的诸多便利店,在中国做便利店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当下的国情与特点。7-11在日本的发展得益于日配商品的完善以及其他供应链条的配套,城市化程度高,生活习惯等等。而当下中国对便利店的发展又一大挑战,一大机遇。
挑战——商品供应。便利店的商品需求与超市有着本质的区别。便利店需要在有限的面积中增加更大比例的熟食商品,尤其是在商业、办公集中区,这是便利店存在的重要价值。但是,中国当前缺少成熟的熟食加工及冷冻保鲜链条。加之我国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极大程度上限制着这一区域商品的上架。这是便利店企业单独难以完成的,需要得到配套企业的支持。
机遇——电商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电商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绝对是世界第一。沃尔玛也不得不感慨中国电商的迅速变化。如此大体量的电商市场背后是物流与提货的支撑。而这也是电商发展中的短板。当下,各大零售大鳄试图搭建平台试水电商,然后再完善物流。但是船越大,内部调动越是复杂,反应速度更加缓慢。而便利店正好具备了小巧、机动的优势。借鉴罗森在日本发展物流配送的经验,便利店可以做出适合中国人习惯的尝试。
以上观点皆有笔者天马行空的遐想,不当之处,大神指教!
2015-07-09 16:52被设为精华,积分加20,金币加4首先是对零售的认识,从来便利店在大陆人的眼里就夫妻店,由此给广大进城农民提供了广阔空间。这在杭州和宁波的丽水人就拥有大量的夫妻店。
其次是生活消费习惯。大卖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购物和休闲场所,导致便利店晚生晚育。
再次,当下进入便利店的主角太多,但又没有将便利店作为重要的产业进行经营,仅仅成为商业的一个补充而已。
还有,就是帖子中提到的,中国的配套产业,比如商品供应商、食品安全等无法满足便利店发展自身特色的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便利店的空间很大,加之互联网的推动,未来的5年之内,中国的便利店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
2015-07-10 10:47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