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文化最为盛行的日本,总算刮起了无人零售的风潮。
2月18日,日本连锁便利店罗森(Lawson)在日本川崎市开设首家无人售货便利店。这家便利店将于2月26日开始试营业,顾客下载app、选购商品后就可以直接离店,商品会自动通过app里绑定的信用卡结算。
图片来源:环球网
要知道早在四年前,亚马逊无人超市Amazon Go的蓝图就公布于众了,而在三年前,Amazon Go的中国学徒也掀起过一阵无人风潮。作为日本便利店三大巨头之一的罗森,直到2020才开出真正的无人零售门店,为什么如此姗姗来迟?此前它又做过怎样的探索?
零售越发达,创新成本可能就越高
一个不难想到的解释是,由于日本的便利店体系过于发达,数字化水平较低,整体创新和替代成本就更高昂。“在一些便利店,保质期只有1天的鲜食到晚上打折,需要手动贴标签,去收银台人工手动按下‘20%-’的按钮。”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告诉36氪。
事实上,2018年,罗森就曾在东京的三家店铺推出自助扫码结算服务,进行收银无人化试验。2019年,罗森联合松下电器,采用RFID技术进行自助收银。商品贴上了电子标签后,智能购物篮可识别价钱,顾客可自助结账。2020年,罗森又试水了Amazon Go的无人零售方案。
频繁的无人售货尝试背后,是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短缺的压力。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今年1至7月出生人数同比减少5.9%,为30年来最大降幅。而日本的劳动力短缺更是由来已久——2018年10月,日本PERSOL综合研究所和中央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30年日本劳动力缺口或将达到644万。
人力短缺导致人工费用水涨船高,日本便利店行业开始缩短营业时长、调整24小时营业制度。2019年3月,7-Eleven首先开始在十家直营店中进行缩短营业时间的首次尝试,并逐步将其制度化。而到了10月,全家和罗森也开始加入:据共同社报道,截止2019年10月,全家有632个店铺、罗森有98家店铺实施短时营业。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罗森2019年计划关掉约700家门店。罗森社长竹增贞信也曾对媒体表示,为保证24小时营业,罗森将加大在数字化改造和自助支付上的投入。
具体而言,线下无人售货方案可分为四类:自助扫码结算(Scan and GO),自助收银机,RFID和买了就走(Just Walk out)。
图片来源:36氪整理
前两者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也很好理解。但这两种模式的推广,非常依赖于消费者的自觉。否则,节省的人力成本很容易被盗损拉平,甚至后损失更大。由于盗损率过高、结账效率低等原因,沃尔玛的“Scan & Go”于2018年4月宣告失败。
7-Eleven也曾尝试过推出自己的二维码支付App 7Pay,可惜仅仅3个月就宣告失败。其中一个原因是二维码推广难度大。这是因为在日本,无现金支付方案有信用卡、交通IC卡(Suica、ICOCA等等)、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这四种,而前三种已经相当普及。不仅是7-Eleven的7 Pay不成功,全家和罗森的Fami Pay和Lawson Pay的使用体验也不佳。
RFID就有些技术含量了。RFID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缩写,通俗来讲,就是给商品贴上电子标签,智能购物车可以自动识别价格。2019年,罗森也曾与松下电器一起尝试这一方案,但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推行。据36氪了解,一个电子标签的成本在0.5元左右,如果超市大部分商品单价在10元左右,光是标签成本就高达5%,更不用说智能购物篮等设备。
而罗森此次尝试的亚马逊无人超市(Amazon Go)的“买了就走”方案,则是通过摄像头、红外或重力感应器来判断顾客的购买行为。但它的成本依然不菲,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商品的包装必须完整,感应器才能判断购买行为,而散装商品,如蔬果、谷物、面包烘焙等等,还难以适用。
零售巨头亚马逊的全力以赴,让这种方案看起来最有复制潜力。到2019年年中时,美国共有10家Amazon go,分布在西雅图、旧金山等大城市。亚马逊也宣布,计划在 2021 年在全球开设超过 3000 家Amazon go。这可能也是罗森选择这一方案的原因。
不过,罗森首家无人售货商店的进店说明中也强调,“将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处,不要和其他客人传递商品”。这说明在现有技术下,它的良好运转离不开顾客的配合,甚至顾客也要参与到维护的过程中,大范围推行可能还为时尚早。
中国新零售弯道超车?
相比之下,零售基础设施薄弱,便利店市场远远未饱和的中国,似乎给了“新零售”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此前国内诸多“无人零售”实验,都算不上成功。早在2017年,无人零售就曾站上风口。无人货架、无人便利柜、无人超市三种形态遍地开花,彼时猩便利、缤果盒子等创业公司风光无两,每日优鲜、京东、苏宁、顺丰等大手笔玩家也纷纷入场。
据界面新闻报道,仅2017年,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该赛道累计融资超40亿人民币。
然而仅仅不到两年,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2018年初,GOGO小超停止运营;5月,猩便利裁掉60%BD人员;7月,邻家便利关闭北京的160余家无人超市。
很显然,简单粗暴地追求“无人零售”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关注特定的公众号、注册账户,再加上网络卡顿,大家操作不熟练,结账仍免不了要排队。对于顾客而言,有没有收银员并不重要,保质期是不是新鲜、商品质量好不好、价格是不是便宜,结账要不要排队,才是大家最关注的。
更进一步说,便利店是一个经营范围广、客单价低、管理成本很高的商业体,创新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问题。
便利蜂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或许值得参考。创始人庄辰超曾表示,提高毛利率是便利店竞争的关键所在,而这就涉及到员工职能、订购陈列、动态定价等各个方面的自动化。 便利蜂就十分强调大数据和算法的作用,把员工技能列出了订购、生产、排班、定价几个维度,用机器部分代替人。
比如,便利店商品的订购和陈列,需要综合考虑保质期长短、天气地域差异等因素,人工做出决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便利蜂的订购决策都是则由系统进行,并提供相应的商品陈列图。对于24小时、48小时过期的短保商品,便利蜂则用了航空公司采用的动态定价方法。庄辰超称,如此系统性地培养店长只需要6个月的时间,而7-Eleven则需要两年。
图片来源:混沌大学 庄辰超演讲
不过,便利蜂能放手做这些实验,也必须依赖大资本的支持和长期不盈利的预期。无论是Amazon Go、罗森,还是便利蜂,创新从来都不容易。
(来源:36氪 史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