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1143  |  1

主题:北京便利店为什么不好玩?

无梦

积分:13648  联商币:6674
  |   只看他 楼主

图/联商图库

联商专栏:最近,因为全时便利店再次遭遇经营难题,便利店行业又被抛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北京之所以成为便利店的“坟场”,主要是因为只做“三个半”生意,就是半年半天半条街。我觉得这话不全对。日本也很冷,便利店全年无休;北京夜生活枯燥乏味也说不通,从前不是还有“天上人间”吗;至于半条街倒是真的。

不好玩的三个原因

我认为,北京便利店不好玩,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马路太宽,只做一边生意;二是皇城相府,禁区太多,店铺没有连续性,购物没有场景感,缺乏条状商业氛围;三是官员太多,机关有早餐。

7-Eleven在2009年4月底进入上海四店同开以后,我问其总经理,哪家店做得最好?来自中国台湾的老总说,哪家店做得最好我不说你也知道。我就告诉你哪家店做得最不好,就是蒙自路那家店。我说,难道你们没做调查吗?回话说,做过的,这个区域收入水平挺高的,感觉开便利店不错。我说,你们缺乏细致调查,这个区域还有一个特点是政府官员多,他们到机关吃早餐。我们在那里开店,把最优秀的店长派过去,否则就搞不定,政府官员都很挑剔。

7-Eleven进京,我特地到北京体验,服务特别好。我从货架拿了一瓶矿泉水结账后要求加热,店员帮我加热后又套上一个杯子,还问我这样可以了吗?给人细心、友善、温馨的感觉。7-Eleven于2009年入沪至今10年多,只开了百来家店铺。我曾经问他们原因,没有直接回答,只说上海的租金太贵了。但同在上海的全家和罗森,市内门店数截止3月底分别超过了1500家与1300家,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两家连锁便利公司,完全赶超了本土便利公司。

20年前我们开始做便利店,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在上海开出了1000家门店。那时候,罗森的规模还很小,全家与7-11还没有进来,主要是本土便利店之间的贴身竞争,便利店主要面对的是小超市与杂货店,没有其他“行业强盗”来瓜分市场。那时候我就感觉:一是便利店不好玩;二是便利店要“嫁人”。主要原因是便利店只赚吆不赚钱。但那时候本土便利店还有地盘优势。

2004年4月,由顶新(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台湾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及大陆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公司共同投资的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其后,原来开设在上海的“全佳”全部更名为“全家”(Family Mart)。从此上海便利店进入了一个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阶段,本土便利店连地盘优势也渐渐消失了。

从2004年开始,全家便利就把开拓门店的目光投向了罗森、喜士多等一些选址比较符合全家标准的便利店,采取向商铺的业主抬高租金的手法,将门店翻牌为全家。全家的做法惹怒了同行,上海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成员企业当时认为,上海便利店已经从“抢门面”发展到了“撬门面”(把人家到期或没有到期的门面挖过来)。到2005年下半年,媒体报道全家准备在年底前用降低门槛的办法吸引加盟者,全家出台的加盟条件,在费用归属(门店日常经营的水、电费用)、加盟费减免和毛利分成上提供更多的优惠。

全家是一个强劲的竞争者,通过抢、挖、铲、拓(如地铁)等方式,迅速扩大了规模,树立了品牌,占领了市场。因为地铁沿线有全家,我常常会中途下车在全家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吃好以后再上车。

近年来,我国便利店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这个本来“不好玩”的零售业态,变得“好玩起来”。但其社会功能被人为地拔高,从业内竞争扩展到跨界竞争,如外卖与到家、“神仙下凡”做便利店等等,从而使便利店更不安宁,我觉得主要有三大变化。

业态更为多样化

国际上通常将便利店分为:A型——步行消费型;B型——驾车消费型;C型——旅游消费型。我国便利店大致上也可以分为三类:连锁便利店,主要集中在高线城市,百家连锁便利公司的门店总数不到15万家;超市杂货店,主要集中在低线城市,但几乎所有城市都有大量杂货小店存在,如上海有5000多家连锁便利店,更有1.5万家以上小型杂货店;加油站便利店,主要是易捷与昆仑,这两家便利店的门店数合计已超过5万家。

近年来出现了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半无人便利店、无人/有人日夜切换便利店、主题型便利店、生鲜型便利店、食材型便利店等多种形态。当然还有如京东便利店、天猫小店、苏宁小店等“神仙下凡”而整合或新建的便利店系统。

连锁规模迅速扩张

2019年,CCFA公布的中国便利店百强中有20%的公司门店数超过1000家。中石化易捷门店数目前已超过3万家,中石油昆仑好客和东莞美宜佳门店数都已超过2万家。再如罗森中国从1996年进入上海,到2013年门店数不到300家,如今已发展到3000家。但也应该看到,快客、好德、可的、良友等以往在全国规模领先的便利公司,门店数在不断缩减。

另一方面,外资大卖场公司发展便利店即使没有夭折也不成规模。如2008年乐购(Tesco)在上海开办“Tesco Express”,2009年沃尔玛(Wal-mart)在深圳开办“Smart choice(惠选)”,2014年家乐福(Carrefour)在上海开办“ Easy Carrefour”,2014年,麦德龙(METRO)在上海开办“合麦家”;2014年大润发(RT-MART)在南通开办“喜士多云超市”。

但是,一大一小的发展势头并不乐观,乐购便利始终停留在十多家的规模;沃尔玛、家乐福开办的便利店也并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合麦家到2018年年初已经全部关停;2018年喜士多被阿里以5亿元收购。

政府扶持政策加码

2018年10月出台了“北京19条”,即《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京商务流通字〔2018〕25号)。2019年7月出台的《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商办流通函[2019]223号)。这个文件的依据很硬,是“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文件后面附有《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方案编制要点》,实际上是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把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为了体现对便利店的“高度重视”,这个文件的第一条就把便利店定义为:“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业态”,连“之一”都不说一声。

从专业的视角、国情视角、行业视角来判断,这肯定是一个“误判”,最贴近老百姓的零售业态过去不是便利店,现在不是便利店,将来也不可能是便利店。我国连锁便利店销售额的社零占比不足1%,这样一个零售业态怎么能算是“最贴近老百姓的零售业态”?

2019年2月,日本有一家7-11加盟店因为招聘店员困难,把营业时间缩短为19小时,打破了“24小时营业条例”,7-11中国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南京有些7-11门店据说晚上10点就关门了。

2019年12月底又出台了“商务部18条”,即《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函﹝2019﹞696号),这实际上是223号文的具体与深化。

2020年4月30日,商务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的通知》。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想把便利店办成主导零售业态的架势。这种大张旗鼓的推动,对行业的发展不能说没有作用,但这种“作用”有没有必要,是值得实践检验的。 我个人认为:推动便利店发展确实需要政策,但政策主要应该体现在扫清发展障碍上。如不要做“统一门头”的傻事,便利店门口的禁停黄线能否开一个口子,或允许短暂停车装卸货物,非处方药OTC甲(即红色OTC)、乙(即绿色OTC)分类能否更符合需求,要为便利店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项目提供政策支持等等。

编后语

便利店的功能是提供即食商品,主要满足介于内食与外食之间的中食需求。有些便利店开始卖食材,变成食材型便利店,这并不会影响便利店行业的整体社会功能,这只是便利店多样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我看来,便利店也是一个需要坚守的零售业态,社会有需求,经营有规则,发展有潜力,但不能跃进式发展,更不能外行瞎折腾。当然墨守成规是要被淘汰的,应该推陈出新。

(文/联商网高级顾问团主任 周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延伸阅读:

不用急着唱衰便利店

- 该帖于 2020/5/18 9:29: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