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1101  |  1

主题:“五一”加速回暖对防疫常态化下的购物中心营销的启示

老笑

积分:5899  联商币:4539
  |   只看他 楼主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对每一家购物中心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黄金周”,从这里,人们看到了久违的人潮,迎来了渴望已久回暖,感受到了行业复苏的强烈节奏,对于疫情“重灾区”而言,今年“五一”购物中心看到了“隧道尽头的耀眼光芒”。

虽未“满血复活”,但回暖加速

五一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同比下降6.7%。商务部给出了“全国市场人气明显回升,消费呈现积极回暖态势”的总体评价。

赢商网大数据监测,全国74个样本购物中心日均客流达1.7万人次,整体恢复至去年同期约58%。对比清明假期,全国购物中心日均客流增长28.5%左右。

万达集团官宣:五一假期,全国万达广场实现客流和销售大幅回升,和去年同期相比,累计客流回升度达93%,累计销售回升度达95%。这还是在影院、健身、线上培训没有复业的情况下实现的。

支付宝大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全国29个省份消费金额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微信和美团联合发布《“五一”夜经济数据》,烤串位列多城市最爱夜间美食,宵夜、酒吧、按摩、健身,夜生活全面恢复。

客流的攀升带来了业绩劲增,“恢复性消费”势头强劲,各地购物中心重归“美好生活”平台C位。

另根据各地商务部门在网上公开的数据,北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94.1%,上海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环比增长30.1%,广州综合体客流恢复6-7成,杭州28家大型商场营收接近去年同期,青岛重点商超业绩较上月增长107%,达去年同期90%,苏州23家重点企业全渠道销售同比增长2.78%……

总体而言,虽然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未降临,但“恢复性消费”“补偿性消费”没有缺席,说“满血复活”为时尚早,但谓之“加速回暖”绝无语病。

特色鲜明,打上了“后疫情时代”印迹

今年“五一”,购物中心市场特色鲜明,很多都与疫情带来的影响变化密切相关。

其一,疫情防控,内紧外松。

虽然“五一”期间多地天气晴好,气温“入夏”,但各地购物中心疫情防控的安全弦依然紧绷,通风换气、消毒杀菌、验码测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一项不少,推广分餐制、倡导“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等健康文明用餐方式盛行。

与清明假期略有不同的是,由于多地应急等级下调,很多商场对限制流量、保持间距可能稍有放松。

其二,业态、品类两极分化,“冰火两重天”。

餐饮依然是购物中心的“吸客机”“流量池”。“五一”假期,海底捞、西贝等“明星餐厅”恢复排队,喜茶、奈雪等“超级网红”一座难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大众快餐“满血复活”,总体来看,轻餐好于重餐,小吃优于正餐,“网红餐厅”活跃度高于传统品牌。

运动类销售持续火爆。节日期间,不少国际国内知名运动品牌都在购物中心上线新品、开展特卖,潮流生活+超值优惠吸客无数,下单者众。当然,运动品类的持续走红、高热可能也与疫后人们更加珍惜健康、重视锻炼的观念变化有关。

化妆品表现强劲,是购物中心“项流品类”之一。迪奥、雅诗兰黛、香奈儿、兰蔻、YSL、科颜氏等国际美妆火爆依旧,完美日记、橘朵、调色师、WOW COLOURTHE COLORIST等国潮美妆人气、热度也不遑多让,化妆区依然是各大购物中心最聚人气、最出销售的品类之一。

潮牌、集合店备受青睐。一些品类全、上新快、年轻调性、花式营销、低客单、高性价比的潮牌、集合店大受追捧,人气高涨,如小CKUR、鹿岛、酷乐潮玩等年轻、时尚、低消费品牌“后浪”汹涌。

超市继续保持惯性增长,潮流数码、生活家居热度回升,运动馆、电玩城前冷后热,逐渐恢复。

而影院、KTV、健身房、教育培训等带流量业态依然处于“冰封”状态,儿童游乐不温不火,男女服装特别是正装、职装等传统品类、品牌更是人气惨淡、销售疲软,与“元气满满”的餐饮、化妆、运动、超市等业态、品类相比,给人以强烈的“冰火两重天”之感。

其三,营销促销丰富多彩,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期间,各地购物中心营销促销活动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与此前相比,“疫后特色”也很明显:

一是折扣打得狠,优惠幅度大。七折、八折随处可见,六折、七折也很常见,四折、五折不罕见不鲜见,一些特卖甚至打到了一折。不少购物中心与品牌联手让利,打折、满减、送礼叠加优惠,线上线下接力优惠,整体让利幅度甚至超过了此前的“年中庆”“店庆日”。

二是各种“购物节”多,“优惠券”满天飞。各地政府纷纷出手打造消费节,上海有“五五购物节”,西安推“云上购物节”,南京造“春季美食节”,杭州武林商圈共推“五一嘉年华”……共同营造浩大声势,把“五一”热炒成如时下天气一样火热的上半年“第一大节”。

各地竞相发放“食品券”“美食券”“爱心券”“旅游券”等消费券,各大商场花式造节揽客,营销促销,比赛似地线上发券、秒杀……共同为“五一”市场再添“一把火”,“点燃”人们蛰伏已久的消费热情,加速节日市场回暖。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58日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

企业层面,节日期间,万达广场派发消费券2亿元。消费券对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经济复苏、消费回暖的作用不容小觑,根据媒体报道,多地带动率超过112,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节日消费“宅味”十足。很多人出门旅游、消费,但也有不少选择“宅”在家里,通过各种“到家”购买生活必需品,从美团、饿了私等外卖平台满足“口舌之欲”,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云逛”购物中心。

网上公开的数据,一些大型电商“五一”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朝阳大悦城微信小程序55日一天就有10.3万人购买消费券,杭州武林商圈“银泰喵街”“国大土播鼠”等平台节日销售额占比近30%……双线引流、双线接单、双线体验、双线服务是今年“五一”的一个显著特征,“封城”期间的“宅生活、云消费”在不少人的生活中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下来。

其四,各种“首店”大爱欢迎。

不少购物中心把新店开业放在“五一”期间,“首店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媒体报道,喜茶GO南京首店落户南京茂业天地中心,大疆SIS旗舰店落地南京苏宁新街口店,乐高授权专卖店首进烟台“联姻”大悦城,都引起了巨大轰动,引发围观、尝鲜,“首店”魅力从高人气、高销售等维度得到印证。

湖北宜昌国贸大厦“龙宫鲜活小龙虾”主题餐厅“五一”迎宾,作为当地第一家入驻购物中心的“夜宵之王”,龙宫小龙虾推出了4.8折的超级优惠和啤酒免费喝的超级福利,整整5天火得“停不下来”,成为当地“人气王”级的“网红美食店”。

其五,场景营造大打“生态牌”。

疫情之后,人们更崇尚自然、生态、健康、环保,购物中心“五一”期间的创意场景结合这合关键词,打造出“有故事”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消费者自发传播。

上海南京东路的世贸广场首创“潮生万物永续生态展”,邀请市民探访自然秘境,开启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愈之旅;上海尚嘉中心携手法国著名插画设计师联袂呈现“爱上这座城”上海街景主题艺术展,营造“焕乐森林”春日浪漫的仪式生活;上海虹桥南丰城“森临奇境”主题展构建了四大沉浸式场景“绿野营地、精灵日记、丛林探险、治愈萌物”,营造出置身于自然的临境之感;北京西单大悦城开启了“陌上花开”春季花艺展,打造了一座春季城堡,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味道……

对后续营销的几点启示

世卫组织近日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

可以预见的是,疫情防控或将长期成为我国商业零售生存发展的“背景色”

因此,“五一”市场表现出来的特色、趋势对购物中心做好防疫常态化之下的营销工作启示深刻,值得参考、借鉴:

首先,内容为王,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消费方式已发生巨大、深刻、全面的变化,消费的年轻化、个性化、品质化、家庭化趋势明显,购物中心门店、业态、品类、品牌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凡疫前进行过调改、调整的项目,复工后降幅低、恢复快、活力足;而那些数年如一日的老面孔、老业态、老品类、传统品牌,普遍客流惨淡,举步维艰。营销可以“引爆”购物中心,但与“内容”相比,营销只是临门一脚,“引爆”效果的发挥更多地取决于“内容”优劣,“内容”是营销的根本、源泉,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其次,得年轻人得天下,“后浪”决定购物中心未来。

笔者观察了解发现,今年“五一”,各地购物中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年轻人已成“绝对主力”,不少门店甚至难以看到中老年人。与此前的“年轻化”相比,90后、00后等标准的“后浪”人数更多、占比更高,呈现出低龄年轻化的趋势。这可能与高校尚未开学有关,与年轻人更自信有关。年轻人多,与餐饮、运动、化妆、潮牌、社交娱乐等业态、品类的走红、高热互为因果。购物中心无疑是个“年轻的行业”,其经营调整、营销企划等等比以往更需要“以年轻人为中心”,年轻人喜欢与否,既是经营调整成败的标准,也是营销高下判断的标准。

再次,高性价比很重要,高安全度更关键。

疫情冲击之下,不少人收入减少,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消费趋于保守,很多人开始对价格变得敏感。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50.2%的家庭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仅9.4%的家庭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实际上,“五一”市场加速回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各种降价、优惠,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今年直播带货红得发紫,热得发烫,“低价”也是最大的“杀手锏”之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购物中心营销离不开优质低价高性价比,这一点毋庸置疑。

疫情持续之下,人们除了价格敏感,安全敏感度可能更高,购物中心营销必须回应人们对安全、健康、安心的关注,在经营、营销中融入更多的自然、生态、健康、环保等元素,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吸客、留客、悦客。

最后,“服务经济”魅力无穷,全渠道消费机会无限。

趋势非常明显,购物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商品买卖,而是提供吃喝玩乐购、衣食住行娱于一体的服务消费、社交娱乐,购物中心目前的化妆、运动、珠宝等相对强势的品类,未来也可能受到线上的冲击、挤压,只有美食、影院、KTV、健身、美发等“服务经济”“体验消费”难以替代,魅力无穷,是增长的希望所在。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企业数字化、全渠道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双线融合的极大推进。疫情期间的“宅生活、云消费”影响深远,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0698亿元,同比增长1.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751亿元,增长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1%——接近1/4的市场份额!对任何零售形态来说,线上业务都是必备技能,只有真正实现数字化、全渠道的购物中心才有未来,死守线下单一渠道没有出路。

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购物中心营销,需要在业态、服务上多做文章,也要在种草式、分享式传播上、在线上营销、直播卖货等数字化、全渠道营销上下足功夫,寻求突破。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