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765  |  1

主题:嘀嗒出行港股IPO!长期主义决定的命运分野

子弹财经

积分:34182  联商币:17102
  |   只看他 楼主

作者 | 龙老师

出品 | 子弹财经

出乎所有人意料,在9月1日刚过完自己6岁生日的嘀嗒出行,于10月8日,竟先于出行领域的所有平台向港交所率先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为此,“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有望花落嘀嗒。

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因为这是一家很低调的企业,“低调”到让人们觉得它“存在感弱”。

然而,嘀嗒出行低调不假,但它的业务存在感却不弱。截至到2020年6月30日,嘀嗒出行注册用户数超1.8亿,顺风车注册车主超1800万,认证车主超过980万,认证出租车司机73.5万;在366个城市开展运营顺风车业务,在86个城市开展出租车业务。

这已经稳稳是行业赛道第二大的量级,在由出租车、网约车及顺风车三者构成的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比之行业最大巨头而言,嘀嗒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同时在这两个赛道的运营也更加精细、更早地达到盈亏平衡,根据招股书,2019年,嘀嗒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66.5%,出租车网约市场排名第二,同时也是数字化扬召业务的开拓者及领先出行平台。

所以,这是一个低调的巨头。然而,也正是由于其低调,有不少萦绕于其间的问题,公众亦颇多误读。本文曾尝试从“长期主义”的角度出发,做一研究并呈现一些问题的真相。

1、嘀嗒,并不是滴滴的镜像

至今有很多人认为,嘀嗒在顺风车领域的领跑位置,源自于抢占了行业巨头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因安全问题而长期停运的时间窗口。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认知。

所谓的“似是”,是因为滴滴的顿挫,也似乎让出了一些市场空间;所谓的“而非”,则是因为顺风车市场本身有极大的增量空间,天花板很高。故而,即便没有滴滴停摆一事,嘀嗒也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发展至今天的程度,所差的,仅是时间的问题。

「子弹财经」这么说,是有数据依据的。

按照近期公安部的数据而论,全国私人轿车数1.37亿辆,如每天上路一次产生行程近1.4亿次,而仅需要其中10%的行程参与共享出行,顺风车市场的日订单量就能达到1400万。所以说,顺风车市场空间足够大,可以容得下多家平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共荣共生。

但2018年行业的突发变故,让嘀嗒的发展提速了。人们把这次行业变故带来的结果戏称为“滴滴跌倒,嘀嗒吃饱”或者是“嘀嗒捡漏滴滴”,这样的说法看上去不无道理,但一旦你对出行的理解能够更透彻一些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看法也确实只能是戏言。

原因是,不同于其他市场,出行市场是强监管下的市场,而不是强市场上的监管,前者以监管为本,在监管的基础上,开展市场活动,后者以市场为基础,在市场活动的基础上实施监管。前者强调要把系统性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后者为了发展,甚至可以野蛮运营。

而顺风车市场恰恰就上演了一幕由于平台对市场和监管关系认识不一而造成的命运分野。

事实上,早期的顺风车市场,有非常多不规范现象,比如,有些企业会因为网约车(快车)的合规难度较高,默许一些快车车主以顺风车身份运营;又比如,此前的顺风车行业流程不规范,很多现在已经公认的安全隐患,当时都没有及时“排雷”,这就使得顺风车体系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变大,直到恶性事件的发生。而在强监管的市场条件下,一旦发生恶性安全事件,对于涉事的平台来说,结局就只能是下架整顿一条路了,没有一点点防备。

因此,在强监管的市场中,如果一个平台没有过人之处,都是跟别人用同样的手法运营,那出了恶性事件后,就不会是滴滴跌倒,嘀嗒吃饱了,而是滴滴跌倒,嘀嗒也必然跟着倒了。

所以,这个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坚持、隐忍和克制,如果对行业了解的更深入,你会发现,其实嘀嗒比滴滴进入顺风车赛道更早,而且即便滴滴内部人士,也承认嘀嗒在顺风车业务上“有章有法,不贪功冒进,绝少犯错”。

因此,一句话讲清楚就是,嘀嗒更清醒地认识到出行市场是强监管下的市场,而不是强市场中的监管,因此,运营活动的开展必须是在降低系统性安全风险的框架内去进行,而不是自己野蛮运营然后试着让监管去适应平台的发展。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大格局上,嘀嗒今天的成绩,是共享经济大发展、蛋糕做大的结果;从微观上来讲,是嘀嗒谨慎持重、注重精细化运营,极少“踩雷”,因而得到了一个相对来说一帆风顺的发展结果。

那么,嘀嗒做顺风车的心法是什么呢?

2、坚持做真·顺风车

客观来讲,由于合规问题的复杂性和属地管理原则,网约车的合规难度非常大,也导致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灰色空间。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交通运输部官员指出,部分平台以顺风车之名而行非法运营之实,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子弹财经」认为,伪·顺风车所反衬出来的最大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不合规带来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一味发展快车对解决中国的交通出行问题于事无补。

网约车中的快车、专车,严格说来并不是共享经济的产物,而是传统出租车的网络化,以网约车之名,行电召车之实。这并不是说快车不好,而是说快车的模式没有在本质上解决中国交通之困。

中国的交通之困,核心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车辆与有限的道路交通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新投入的运力越多,虽然使得人们召车成功的概率提升,但也加大了拥堵的程度,以及对周围公共坏境的破坏,一增一减相互抵消,则出行体验的整体提升幅度有限。

更为关键的是,快车、专车是一种比较糟糕的经济模型,并不因为增添了互联网而掩饰其落后生产力的本质。

那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在于专快车模式,从本质上还是一种刚性运力,缺乏弹性。刚性运力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波峰波谷的需求量相差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满足波峰需求(一早一晚一夜),则必然需要添置更多刚性运力,但这些运力在波谷(非早晚高峰、周末)则必然出现极大浪费。

这种矛盾天然无解,也是为什么专快车至今难言营收平衡的原因。而这个问题正好使得嘀嗒等企业开始注重顺风车的巨大潜力。

当然,这也决定了顺风车的市场启动难度远大于专快车,后者只需要添置车辆雇佣司机即可,而前者需要一套复杂机制来教育市场和改变私家车主的用车习惯,亦要照顾到其更复杂多元的安全及合规问题,还需要强大的数据化能力。

难度更大,为什么嘀嗒仍然选择这条更难的路呢?「子弹财经」认为,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做法。

嘀嗒为代表的顺风车,是真正意义上符合共享出行理念的产物,此时,如果你回到本文的一开头,你就会发现,“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花落嘀嗒,也确实是实至名归。我们再回到顺风车,事实上,顺风车是完全依赖撬动存量运力(私家车)中的弹性增量,相比于不断增加司机车辆的专快车,顺风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有效的机制来激发现有运力的贡献部分,对之进行高效匹配,这种模式对城市道路的拥堵状况更为友好,也被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所鼓励。

相反,很多企业选择了走捷径、抄近路,客观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上给行业埋下了很多雷。

但是嘀嗒一开始就诚心正意做真顺风车,除了前面所说的更符合共享出行精神、对城市交通更为友好,且对消费者更为廉价实用之外,「子弹财经」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嘀嗒出行具有“长期主义”的精神,因此,它不愿意走捷径,反而把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合规与安全,视为建立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的最佳路径,以打硬仗干苦活的精神,从长期角度致力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也就是不畏惧困难,不回避困难,把解决困难看做建立差异化的机会点。

举例来说,顺风车业务起步初期,响应者还不多,使得有些平台采取一味降低门槛的方式增加运力,而嘀嗒出行则始终坚持严格的前置审核,其顺风车车主与出租车司机注册审核的通过率很低,按照嘀嗒出行目前注册车辆和认证车辆2:1的比例关系来看,其审核之严可见一斑。

根据「子弹财经」的考证,为了排除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加入嘀嗒,嘀嗒顺风车设置了一套定价体系,让顺风车在定价上既能让私家车主有意愿参与合乘,又要将非法运营车辆排除在外。嘀嗒顺风车的定价目前采用的是跟公里数有关的一口价,没有长途费、夜间费和拥堵费这些与运营相关的附加费用。

据了解,整体水平相当于同一城市专业运营车辆定价的50%。这样的定价对于车主而言能抵消包括油价、过路费以及部分停车费在内的基本出行成本,若计入人工成本、摊销折旧,绝无营利可能。

这就使得嘀嗒的运营过程中,留下了一支更纯粹、更符合要求、真·共享出行的车主队伍,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这是嘀嗒出行一路发展越来越顺利的保证。

第二个原因,则是共享出行的经济模型远远优于刚性运力投入。由于共享出行是真正的轻模式,无需自己购买车辆和雇佣司机,成本更低也更有效率。这是有历史明证的——滴滴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当年是滴滴唯二盈利(另一个是代驾)的业务,而至2020年9月,嘀嗒出行已经实现连续15个月盈利。

更难地选择产生了更强的护城河,再对应更好的经济模型,这是嘀嗒六年起飞的关键要素。

但是,这样的做法,有技术含量吗?

3、产业互联网是答案

答案是有,而且技术含量非常之高。

如前所言,顺风车发展道路上有三大门槛,即合规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和盈利问题。嘀嗒正是一举解决了这三大问题,才发展的顺风顺水。

这三个问题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但是,都属于可以在技术维度找到解决助力的问题。

合规性问题有AB面,A面是和监管部门积极沟通相向而行;B面前面已经讲到,嘀嗒建立了一套定价体系,让顺风车在定价上既能让私家车主有意愿参与合乘,又要将非法运营车辆排除在外,这就是“技术+方法论”的力量。

安全性问题则更有赖于技术,且不说将来在5G条件下对车辆态势和车内状态的实时感知,即使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车主行为画像、数据标记、数据风控及自动报警等做法来提升安全门槛,也需要依靠技术的力量。

但是,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如何通过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把顺风车出行从一种既往基于熟人/半熟关系的零星顺路拼车行为,转变为陌生人之间基于相同或相近路线的大规模合乘出行行为;或者说,如何把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零散匹配,变成一种产业化、规模化且可大规模复制,并按照大数据匹配,为数亿人提供出行最优解的庞大“产业”,这其中的妙奥,全要向产业互联网“借东风”。

所以,「子弹财经」之所以看到嘀嗒出行的上市,核心原因是因为它已经不是一家“互联网+运输”企业,而是一个共享出行的广泛社会数字化产业实践,也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真·产业互联网的大课题。

手头的数据告诉我们,2019年,嘀嗒出行在顺风车领域的市占率接近七成,六周年之际,嘀嗒宣称顺风车应答率峰值已超70%,而过去六年里,嘀嗒车主在30秒内接单的超1亿次,3分钟内接单的超2亿次。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通过运用前沿技术,包括云计算、基于位置的导航、高级算法和移动技术,嘀嗒出行已经成功克服了大众市场接受顺风车的诸多障碍,并利用网络效应不断扩展。这种从零散自发行为的有限组织到大规模供需匹配的无限扩充,使得顺风车行为的多方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并沉淀为一种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它的意义在于,其成长上限在中长期内都有很高的天花板。

在顺风车业务上的坚持初心,使得嘀嗒既有很深的护城河,也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而增量的想象力,正是股价最有效的倍增器,嘀嗒上市后的潜力也可见一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2019年我国顺风车市场规模在140亿,而2025年将破千亿,达到人民币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8%,是四轮出行市场三个板块中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而嘀嗒三分天下有其二,也必将成为四轮出行行业的超级独角兽。

这并不是简单的成功学要素总结,而是人们对真相的呈现。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