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师评小超11月刊
中小超重点新闻导读-2019年11月手机报
温馨提示:
1、本小报专为节省高管们的阅读时间而采编,属于高管内参文本。
2、重点新闻有详解,一般新闻只有点评。
3、前言:
本期小报是今年我最喜欢的一期,我心潮澎湃摩拳擦掌,好久没这么兴奋了:D
因为,张智强老师的品类管理与胡春才老师的52MD,两大理论都是业内顶尖理论体系,这一北一南一美一日两大高手对决,就是零售业的华山论剑啊!
备注:家乐福之所以说是本部,因为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早些年他们在中国吃供应商、赚后台费用太容易了。所以其实在中国大陆,没有实施严格的品类管理。品类管理部形同虚设,沦为合同部图纸部报表部。
但是在本部,都接受了品类管理思想,只是实施程度不同,品类管理部的权限有大有小。
无论品类管理还是52MD的诞生,都起源于高度竞争、生存需要,都是小企业对抗巨无霸的法宝。
而巨无霸吸收、采纳品类管理和52MD,无非是锦上添花,所以实施力度、深度自然有区别。
另外,业内并非只有两位高手,大咖灿若星尘,但是大多以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为起点,以自己的经验为范本,所以总不免有局限性(经验必然有个人局限性、企业局限性,所以胡春才老师一直主张“咨询师不能刻舟求剑”,即此一时彼一时)。遇上实施的困难、保守的意见,不免折中退让。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能在国际上实施的,只有这两位。中国的零售理论家,尚待从实践提炼到理论。
而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这次专业论战,绝对激动人心,并能推动全行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对全行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品类管理与52MD真的如张智强老师说的,两者水火不相容,52MD一无是处吗?
其实,我作为一名营销人,从营销理论的角度为大家讲解、剖析一番,相信大家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并且我再三声明,尽管我是黄山岩松胡春才老师十年的学生、博友,但是我也是品类管理创始人哈里斯博士16年的粉丝。从入行就开始研究品类管理,今年与哈里斯博士的合影更是我珍视的荣耀。所以我无意于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希望大家共同为中国零售添砖加瓦。
本月课题:品类管理与52MD的各自优劣势分析
谢老师前言:本次论战由张老师开炮,主要论点为:
1、日本52MD源自美国品类管理,算不上原创,
2、52MD不适合中国零售,只有品类管理才能救线下零售。
反方介绍:
本次论战的开始,张智强老师的第一炮,不是文章而是手机APP视频,所以我无法放链接。
有时间看的朋友,需下载安装“一直播”手机APP,搜索关注主播“张智强(零售)”。
张老师每周二半小时免费演讲经常有干货,推荐各位同学听听。
一般20:30开始,不用守着,21点之后就可以听重播了。每周在上下班路上,抽30分钟听听,绝对值得。
视频1:2019/10/29《略说52MD的错误》
视频2:2019/11/05《续说52MD的错误》
正方介绍:
文章1是对52MD的简介,无需详看,了解一下即可。若想详细了解,需报名尚益咨询的培训课程,文末有联系方式。
文章2:生鲜传奇总经理沈华烽:52周MD颠覆中国传统零售认知
文章2是生鲜传奇王卫力挺胡老师的举措。10/29张老师开炮之后,包括内蒙古百家润、河南信阳百家、湖北黄商都陆续发文证言52MD有效,但是动作最迅速、出面高管级别最高、说明实施过程最详细的,就属生鲜传奇。
这里既有生鲜传奇与尚益咨询十几年的合作交情,也有王卫本人特别善于总结、真正吃透各种理论的缘故。学的透,方能讲得透。
生鲜传奇是典型的融合品类管理与52MD于一身,堪比打通任督二脉的案例。
为什么能打通,因为二者本来就相通啊,以下就来详解。
解读:先说同,再说异。
一、相同相通之处:
先看看历史由来,
学说 |
创始人 |
创始年代 |
完善人 |
完善年代 |
市场营销学 |
美国哈格蒂教授 美国乔尔.迪安 美国奥格威 美国温德尔.史密斯 美国麦基特里克 美国杰罗姆.麦卡锡 美国瑞夫斯 |
1912年 1950年 1948-1963年 1956年 1957年 1960年 1961年 |
美国 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
1967年 |
品类管理学 |
美国哈里斯博士 |
上世纪 八十年代末 |
|
本世纪初 |
52MD |
日本铃木哲男老师 |
上世纪 九十年代末 |
|
本世纪 10年前后 |
三个理论体系中,市场营销学形成时间最早,标志事件是菲利普博士的《市场营销学》出版,至今仍是各大学广告系的标准教材之一。
其核心思想:“以消费者为核心、企业定位、细分市场、以市调为销售的先导”,早已渗透到欧美各行各业的经营中。
而品类管理和52MD都一样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要定位、顾客需细分、策划先行、市调为证、PDCA循环优化。也就是胡春才老师说的“计划”,生鲜传奇总经理沈华烽说的“先计划再实行”。
可以说,品类管理和52MD都是市场营销思想,在零售业的具体运用,核心思想理论本来就是相通的。
至于,张智强老师说,日本人是从美国人那里偷师的。从年代上看是有这个可能,但是一种思想本来就是可以让人学习的呀,思想是没有专利的呀。
菲利普.科特勒博士集合美国商界60年高度竞争的教训、经验,用毕生精力写成《市场营销学》一书,方便了全球经营者学习。其历史价值堪比德鲁克、稻盛和夫,比只讲课的咨询师伟大!
况且,铃木先生还有所创新、突破。这是日本人最擅长的。从明治维新以来,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的各行各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日本人都能学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本事。7-11由美国人创立,但是发扬光大走向巅峰,靠的是日本伊藤洋华堂的铃木敏文。
52MD创新突破在哪里呢?
二、各有侧重之处:
本章关键词:1、品类管理强项,2、52MD强项,3、品类管理陷阱,4、52MD陷阱。
1、品类管理的强项:
52MD相比品类管理,确实有一个缺陷。张智强老师出身外经贸部,经历欧洲SPAR联盟的培养,对世界各国零售了如指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点:
由于日本特殊的国情,作为供应商的8大商社太强势,所以零售商几乎没有进货选择权,所以对于新品引进管理,52MD几乎是空白。
铃木先生说,52MD实施的最好的,不是最大的零售商,反而是几家中型零售商,部分有这个因素。我曾在中央台看过一个纪录片,北海道一家小型地区超市的采购负责人,反而可以自主寻找新品,因为大供应商不看重他,供货不足。
进货确是品管的强项。品管特别特别强调 “以终为始”:商品在进的时候,就要想好如何卖。而不是等进入五大异常了,再大出清。
那如何管理“进”呢?从企业定位--顾客细分--品类角色定义--市调确定消费者决策树--货架空间管理,这一串长长的流程,品管有精细化的流程、表格,甚至软件,例如CTD-MAR、JDA。
而进商品的管理,是眼下,国内民营零售企业最缺的。
2、52MD的强项:
首先,尽管哈里斯博士也很强调“销售的生动化、品类的表演”,但是日本人的天性,把销的具体流程、动作,一板一眼地固化下来了,因此更好复制。
老实说,我作为大卖场出身的营销人,这就是我最流口水的地方。其实,52MD列举的具体技巧、招数,各大卖场历年都主张过、用过,不妨称之为26MD。但是往往人亡政息。每换个CEO、总监,就推倒重来,采购营运一叫苦叫累、财务一叫费用压力,就只好折中、退让。
而52MD把这些最理想化的要求,都黑纸白字地固化下来,不容挑战,营采销所有人每个档期都按销售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优先考虑工作量和费用。
这就是零售业的匠人精神。国内零售,缺的就是这口气,这种持续性。
其次,品类管理重战略,管理颗粒度以品类为主;而52MD每个档期都细到单品的表达。
但是这么细致的单品管理,既是52MD的强项,也是软肋。正如张智强老师说的,这么细就意味着巨大的文书工作。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超市的营采销总部人力来说,都难以承受,容易造成舍本逐末,天天做计划写报告。PDCA戴明循环变成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在这一点上,张老师确实经验丰富目光如炬。
尤其要指出,日系台系零售以小店为主,每档期促销SKU支数不过数十上百,而国内零售业动辄几百支,工作量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目前民生超市又不能轻易降低促销占比。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破产,和生鲜传奇王卫的实践和市调,都证明了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王卫的文章《生鲜传奇的品类管理艺术》。这是中国零售的囚徒困境。
但是促销必须是有计划的、可控的、可PDCA的,而不是无谓的让利。所以趋势是:重海报减店促。
第三,日本的人力资源素质高,大学生是各商社的标配。而国内零售业正面临人力老化困境。年轻人、高学历不愿入行,文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
解决之道,只能抓大放小。因此促销分级是促销管理的重中之重。大润发和物美的促销9级分级法就是很好的管理办法。
三、品类管理的陷阱:
为什么品类管理实施难度大?因为品管的出发点和核心是摆脱大品牌供应商的控制,用商品的功能、特色去服务顾客,这容易产生2个陷阱。
1、不是每个品类都需要摆脱品牌商的依赖:
有的品类,顾客就是习惯按品牌选择商品。例如牙膏,功能大多是虚的。比如说几乎每个品牌都有亮白型牙膏,真的能亮白牙齿吗?没几个人相信。牙膏的品牌虽然不至于是转身层,但当有选择时,很多人总是买习惯的那个品牌的那个味道型号。
当然这种消费习惯,在一二三线城市会有不同。例如,一线城市可能会更看重国别产地,优先购买日本韩国的牙膏,因为他们的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高。
这种时候,放弃后台费用,只追求前台毛利,就显得费力不讨好。
2、虚假功能:
典型的是“儿童”型食品。很多食品商都会出“儿童型”,例如儿童酱油。但事实上,国家并没有儿童食品的国标。这些儿童型都是企业标准,未经过长期的实验室和人群测验。还有宠物食品中的猫条,含有诱食剂,以及夏季的驱蚊手环。
其效能、后果,网上不同专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时候,采购作为商品专家、顾客的采购代表,应该向顾客推荐吗?给专门的陈列、POP吗?
四、52MD的陷阱:
因为52冠名在前,很多同学会以为52个档期划分是重点,其实MD,即“计划”才是重点。
首先,说说日本零售52个档期的历史由来。在实施52MD之前,二战之后日本大多数超市实施12MD,就是1个月1档,类似宜家。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变为52档。也就是促销节奏一下子快了4倍,带给顾客焕然一新的感觉。
但是中国零售业早早就学习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卖场,实施了26MD,改为52MD,促销节奏只是快了一倍,变化没有当初日本零售实施52MD那么明显。
52不是绝对不变的,40MD、60MD是不是可以呢?视物流配送能力,视百货销售占比,是可以调整的。永辉生鲜一周七天又细分成232三波,其实也可以自称156MD.
永辉各省各市基本是一日一配,日本711和全家、台湾全联都是一日两配,这是加快促销节奏的物质保障和基础。
其次,促销节奏与百货占比息息相关。生鲜传奇的百货占比极低,以生鲜和食品为主,且店都密集集中在城区,实施52MD既绝对必要,又容易实施。
但是对于百货占比40%以上的超市,顾客真的会每7天买一瓶洗发水吗?
之前家乐福大润发做26MD,是门店分散、配送节奏有限,顾客生活节奏不快,百货占比高,几个因素综合考虑,效率与成本权衡的结果。多年前,我在大润发物美永辉营销部的市调结果高度接近,大致为:50%的顾客2周上一次大卖场,25%的人1周,20%的人2-3天,每天的人很少。
所以永辉走的是:食百部长短档结合加大档套小档、14日惊爆品与7日惊爆品结合,生鲜部52MD156MD。
所以,重要的不是分了多少档,不是数字大小,而是“计划”,即:策划在前、复盘总结在后、PDCA循环提升,这一流程有没有。
五、综述:
进商品的管理,品类管理强于52MD。
销商品的管理,52MD强于品类管理。
品类的规划上,品类管理强于52MD。
单品的营销上,52MD强于品类营销。
|
进商品 |
销商品 |
品类 |
单品 |
品类管理 |
强 |
|
强 |
|
52MD |
|
强 |
|
强 |
26MD |
弱 |
弱 |
弱 |
弱 |
所以,品类管理更属于企业的战略管理,52MD更接近战术管理。
两者不但不冲突,而且正可相互取长补短。好比任督二脉。
并且,学好这两项有个共同特点:忌只学表面,重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流程架构的搭建。
例如,学品类管理不能只学如何做顾客决策树,学52MD不能只学ABCD陈列法,重在背后的组织体系,即:部门架构、工作流程、激励办法。
就像多年前,大家一窝蜂地学永辉的排面陈列,费了老大劲还是没永辉的饱满、有气势。进了永辉才明白,永辉的生鲜基因之重,生鲜人都是横着走的,才有卖场前端的表现。
而现在大多数企业学品类管理和52MD,都不可能像外企那样设那么多专人,人事费用会高。
解决之道,可以采用大润发物美的领航店长和选品会制度。用兼职的营运营销干部,将PDCA循环流程固化下来。才不会年年看着伊藤洋华堂和香江百货流口水,才会有自己的东西:D
最后,我想引用于丹在《庄子心得》中的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
不论学习什么,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团队的学习力。
所以美国彼得.圣吉教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才是更根本的能力。只有把企业打磨成学习型组织,才能面对纷纷扰扰的未来,才能将不同流派的理论兼收并蓄。
那么,老板如何才能带领团队变成学习型组织呢?
不如学习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先会活,才会干。
再往下深究,就要谈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了,这个就跑远了哈。
最后的最后,祝各位同学,找到自己的零售之道、自己的活法、自己企业的干法。
谢老师简介:
15个年头,漂泊4家上市大卖场:大润发、物美、永辉、世纪联华。
之后数年转做营销教练,专门为区域超市建立营销部。
看千帆过尽,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在市场营销部,专心服务区域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