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盘前,百度正式披露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书,并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港股市场“AI第一股”,这也是2021年第一家回港上市的中概股。
过去的一年中,百度迎来了外部估值,内部价值的重估,结合现实反馈来看,AI商业化俨然已经成为百度重估的支点。如今,赴港IPO或许会成为撬动百度二次崛起的杠杆。
在已经公布的招股书中,百度将自己定义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并强调自身在AI专利及技术方面的积累。根据招股书概要显示:
对此,业内的普遍共识是:如今的百度,已经从搜索引擎巨头发展成为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百度的AI业务,尤其是Apollo业务成为2020年百度股价上涨的重要动力。
今年1月,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这一动作契合了拉动产业升级、反哺实体经济,进一步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同时,也奠定了百度市值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第三方机构普遍认为,AI业务商业化落地进程进一步提速,有望成为百度新的增长引擎。
招银国际分析师2月19日在其发布的研报中表示,百度在造车业务、自动驾驶以及智能云方面的进展将进一步加速百度AI商业化,并释放估值潜力。
“我们认为百度已从搜索巨头转型为智能驾驶行业龙头,市场聚焦智能驾驶业务带动的TAM扩张。管理层重申看好非广告业务潜力,首次指引其TAM为广告业务10倍。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陆续推进,增强了变现可预见性。”上述分析师称。
实际上,如今包括Apollo在内的整个AI业务,已经成为百度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我们以百度智能云业务为例,根据百度二次上市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2019年,百度智能云成为国内最大的AI公有云服务商,为行业提供包括IaaS、PaaS以及SaaS在内的全面云计算解决方案。
去年,百度核心云服务业务收入也来到了92亿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44%,增长动力可谓强劲。
在智能云业务的落地上,百度智能云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经先后落地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十多个城市,成为国内车路协同领域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依托百度自身的生态,百度智能云在金融、医疗、旅游、交通等领域深入落地;另外一方面,百度智能云与跟AI技术的融合,得以在各个行业形成很多整体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也是百度智能云在行业落地上的优势所在。
对于百度自身而言,智能云像是一个枢纽,领先的AI技术正在通过百度智能云输送到各行各业,将百度AI战略更好的落地到各应用场景之中。
百度智能云是能力的枢纽,百度大脑则是AI技术的引擎。
据悉,百度大脑共开放了开放273项 AI 能力,汇聚了265万开发者,平均每1.2天新增或升级一项能力。
在落地上,百度大脑推出了十大创新产品,在AI同传、增强人脸实名认证、智能创作平台等领域开放AI能力,加速 AI 场景化落地。此外,百度大脑还在金融、工业、能源、零售等诸多领域,通过AI能力赋能产业智能化,推动AI技术等全景化落地。
百度AI能力的开放和应用,离不开深度学习框架作为底层基础。在今年的两会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再次强调深度学习框架这一 “智能时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从整个AI产业上来看,作为向下链接AI芯片,向上承接AI应用的AI技术基础设施,百度飞桨作为国内首个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对国内整个AI领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IDC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去年下半年深度学习框架平台市场份额报告中,百度与 Google、Facebook 居于中国深度学习平台市场综合份额前三,百度与位列第一的谷歌几乎持平,位居第二。
总体而言,从百度二次上市公布的招股书来看,作为真正意义上的“AI第一股”,诸多AI业务发展现状的公示,颇有一番“秀肌肉”的意味。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多位投资者认为,百度在美股估值被低估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美股资本市场,很多投资人对于百度的定位就是互联网营销公司,这意味着百度AI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价值,没有很好的被体现出来,包括智能驾驶在内的前沿业务价值尚未释放。随着百度近日将于港股二次上市,百度实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重估。
事实上,随着二次上市消息传出,百度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也给予了积极反馈。3月9日晚间,港交所披露百度已通过聆讯。消息传出后,百度当日股价大涨13.58%。
根据百度本次招股书公布的信息显示,本次IPO计划募资276亿港元(除去费用后)。按照计划,募资但50%将用于人工智能为主的创新商业化、40%用于发展移动生态、剩余用作一般营运用途。很显然,百度此次募集资金的用途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便是“推动AI业务商业化”。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与百度自身运作策略来看,此次百度二次上市募资难度不高。
从港股二次上市的外部环境来看,从2021年1月以来,无论是国际资本还是国内资金,都在加速流向港股市场。而在当前的港股市场,头部企业更容易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青睐。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具备确定性高股息率的资产的配置价值将被放大,港股市场是首选。
百度方面,自身完成了大比例拆股运作。
具体来说,百度董事会批准将其ADS(美国存托股票)所代表的A类普通股比例从每10股ADS代表1股A类普通股,更改为每1股ADS代表8股A类普通股。
大比例拆股,在于降低价格,增加了流动性,有助于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而百度作为少有的优质标的,本身就广受投资者青睐。
人工智能赛道的研究和商业化,资金是基础。对于百度来说,公司其实并不缺钱,二次上市募资,更多的是着眼长远,提前准备粮草,未雨绸缪,解决了AI商业化的后顾之忧。
这也是为什么有分析师认为,“百度二次上市要为智能驾驶、AI芯片等储备‘弹药’,背后是其要坐稳AI第一股的根因。”
资金对AI研发、商业化进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在AI独角兽企业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AI行业前期研发投入极高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少数得到大金主持续支持或者获得二级市场认可的企业,才有机会得到充足供给,获得更好的发展。换言之,其他AI独角兽企业IPO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资金短缺无法在技术上持续投入,商业化进程也十分缓慢。
百度则不同,从发布聆讯后资料集至登陆交易所,耗时仅短短10个工作日,速度快,流程顺,市场反映也十分积极,这其实体现出百度在AI商业化能力上具有“头部性”。技术实力、商业化能力、行业地位都是公认都事实,二次上市自然就十分顺畅。
实际上,百度的AI商业化能力不仅是头部性,而且还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体现在:
1、百度AI是一种“全栈产业型AI”。
十年的持续投入,使得百度成为一家具有全栈布局的科技公司,包括了底层基础技术(计算平台、大数据、操作系统、芯片等)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AI 平台百度大脑等)。
在应用端,百度既有覆盖C端的移动生态,又有深入B端的产业服务,并且亲自下场造车,这意味百度在全栈技术能力上,正在构建一个“全栈AI产业链条”。一言蔽之,百度AI商业化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谓未有的。
每个AI垂直领域商业化都有一定周期性,垂直领域AI企业商业化的稳定性可能较差,而全栈产业型AI商业化范围更广,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大盘也更加稳定。
2、百度AI商业化过程,其实也是对生产资料结构性重塑的过程。
MIT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算法可以克服缺乏数据的问题。
AI商业化过程,其实也是对生产资料结构性重塑的过程。AI商业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把数据变成了具有资产价值的生产资料。要做的这一点,关键在于数据覆盖的广度,以及打通数据壁垒。
百度智能产品商业化的逐步推进,比如百度智能云、智能搜索以及智能小程序,再加正在落地的智能驾驶汽车,这些具体的商业化带来的数据资产,同时覆盖C端消费与B端生产,在数据端覆盖足够广。
另外,这些B端和C端的产品,都是以百度AI为底层架构,天然上不存在数据壁垒。这就意味着,百度的AI能力,得以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把这些数据变成生产资料,进一步促进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向数据驱动迭代变革。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AI商业化赛道分为两个阶段:需求型驱动阶段与供给型驱动阶段。
经济学上讲,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反映在AI商业化层面,就是商业需求刺激着AI研究落地,由此诞生了一大批AI企业。在这个阶段,大家比拼的是商业场景化能力,目前的商业化进度来看,百度领跑行业。
在此之后,AI领域发展的长期导向是,技术供给重塑用户诉求,进一步拓展商业落地场景。
AI扎根越深,技术供给越充盈,越能影响行业。比如说,在自然语言处理上,技术越成熟,商业化的应用就越广,因为AI技术本身就有着极强的通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百度AI技术的深度创新,未来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丰富度就越高,从技术到商业化的循环也就越流畅。
换句话说,AI技术的挖掘程度,是未来科技行业走向的压舱石与风向标。百度在AI领域扎根越深,未来智能经济时代的船票也就握的更紧。
从整个智能经济时代的大趋势上来看,此次百度港股二次上市,也是百度重返BAT阵营的杠杆。
“全栈化、产业化”的AI商业化生态是支点,港股则是杠杆,在募集资金的助力下,百度的智能云、智能驾驶以及AI芯片等AI业务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商业化进程也将进一步换挡提速。
百度商业化能力强,其实也很好理解。一方面是在技术、场景生态上,百度有十年之久的积累。
另外一点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商业化偏B端应用,而忽视了C端用户层面。
目前,全球公认的四大AI巨头:百度、谷歌、微软、亚马逊,都拥有着亿量级别的C端用户,任何B端产品,最终都是为了C端更好的用户体验,百度服务数十亿用户,C端用户体验的敏感度更高,也就能更好的用技术生态,去服务B端产业,而在一点,对AI商业化进程的深入大有裨益。
写在最后: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那么在如今的智能经济时代,AI技术驱动下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赋能一遍。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AI技术的落地场景无疑是数万亿级赛道,汽车,芯片等场景只是其中一粟。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AT三巨头,相逢于港股,这不免让人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智能化迭代,以及智能经济时代的格局重塑,又多了几分期待。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